陳立香
(昭通市綏江縣發展和改革局,云南 綏江 657700)
關于推進綏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思考
陳立香
(昭通市綏江縣發展和改革局,云南 綏江 657700)
新型城鎮化是黨的十八大確定的重大國家戰略,是穩增長、擴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研究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快推進綏江城鎮化進程的建議。
新型城鎮化;城市品位;數字城鎮化;綏江
1.1城市建設突飛猛進
向家壩電站建設以來,拉開了綏江縣城市基礎設施大建設、大完善、大發展的序幕。短短幾年時間,完成了一個新縣城和三個新集鎮建設任務。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道路建設、園林綠化、溝渠治理、排水管網、美化亮化、小區開發等工程相繼實施并竣工。城市基礎設施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式發展,實現了集中供水、集中供氣、垃圾和污水集中處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截至2014年底,綏江縣城市道路總長度為27.38千米,總面積為57.50萬平方米;設供水企業1個,均供水能力0.7萬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長度100千米,供水普及率100%;共有排水管道67.40千米;路燈共計1 200盞;現有2個公園總占地面積52.21萬平方米;道路綠化覆蓋率達到100%,城市綠化面積為214.03公頃,綠化覆蓋率43.8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43平方米。完成二級路新農村示范長廊民居亮化工程,開展了沿線房屋庭院綠化、衛生專項整治,城鄉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城鎮化水平由2011年的29.98%提高到2014年的32.43%,已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1.2城市管理高效有序,城市品位不斷提升
按照三創工作要求,抓好城市管理,實施了“處級領導聯系街、單位包街、職工上街”的城管模式;圍繞“竹海新城·山水綏江”發展定位,成功創建了省級“衛生縣城”“文明縣城”和“園林縣城”;建成并投入使用縣城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率達到86%,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城市品位不斷提升。
2.1城鎮化發展水平整體滯后
綏江縣城鎮化率為32.43%,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同時重視城鎮化質量的提高,是今后一段時期綏江縣城鎮化發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2“數字”城鎮化
一是人口數據城鎮化,戶口在城市,生活在農村;二是土地城鎮化,城市盲目擴張,人口空心化;三是移民遷建實施城鎮化安置,促使城鎮人口機械式增長,但產業發展,基礎建設等與之不能完全融合。
2.3城鎮化質量不高
由于向家壩電站建設,實行一個縣城和三個集鎮整體搬遷,雖然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但沿江發展較好的產業區被淹,搬遷后竹產業、水產養殖、湖濱旅游等產業正處于培育期,容納轉移人口就業能力不足。
2.4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
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目前以政府投資為主,融資模式單一。資金短缺造成縣域內共享基礎設施缺乏,城鎮之間的發展和建設缺乏統一協調。新建城鎮基礎不好,路面開裂,地基下沉情況嚴重,需要投入大量重復建設資金。
2.5缺乏支柱產業
綏江縣由于受電站淹沒影響,產業發展空間不足,只能在提質增效上做文章;產業發展進程緩慢,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困難,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難;旅游業正在起步階段,短期內難以形成產能,導致城鎮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強,產城互動較弱。
3.1著力打造國家級湖濱生態園林城市
圍繞“竹海新城、山水綏江”定位,完成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市政公共設施建設,推進城市綜合體、城市地下綜合管網建設,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打破傳統產城分離的發展模式,樹立功能復合理念,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聯動,立足高峽平湖,做優“山、水、城、林”四大特色,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六大功能,帶動交通運輸、餐飲住宿、金融商貿、電子信息網等城市經濟發展。加強和創新城市社會治理,完善城市治理結構,強化社區自冶和服務功能,加快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創新社會治安管理,提升城市社會治理水平。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鼓勵扶持縣內外民間資本在商貿流通、餐飲服務、房地產開發等領域投資興業。全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城鎮化安置移民和轉移農民享受同等待遇。
3.2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以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園區經濟和民營經濟為抓手,重點做好以“激活城市元素、打造湖濱生態園林城”為重點的城市發展文章,以“百里長湖、通江達海”為依托的水域經濟文章,以“一片竹基地、一片果基地、一片蔬菜基地和一片農家樂基地”為主要內容的優勢農業文章,以“竹產業園、輕工產業園”為優勢的特色工業文章。第一產業,走農業產業化和生態農業之路,立足沿庫岸線的特色水產養殖、竹基地,以果蔬業特色經濟作物為主的生態觀光農業。第二產業,則以第一產業為基礎,重點培育以農副產品深加工、建材加工、輕化工為主的產業基地,摒棄和避免引進粗放型產業類型。第三產業,主動融入“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旅游鏈,打造向家壩庫區精品旅游品牌,將旅游業培育成為綏江的支柱性產業,把綏江打造成為金江文化旅游產業核心區、長江中上游著名的生態旅游區、烏蒙山片區旅游扶貧試驗示范區、綏江移民遷建后續發展試驗示范區、中國西部水上運動戶外運動天堂。
3.3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以路網、能源保障網、水網以及互聯網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綏江與區域周邊的互聯互通、功能完備、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綜合基礎設施建設,為把綏江建設成為昭通乃至云南融入成渝經濟圈、挺進長江經濟帶的北上大通道奠定堅實基礎。一是鞏固和提高供水保障率、供水覆蓋率和管道燃氣使用普及率,完成縣城羅漢坪水庫飲水輸水管道工程,集鎮飲水工程建設,城集鎮管道燃氣檢測改造項目。二是不斷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昭通至樂山高速公路串絲至新市段前期工作,并啟動建設;開展沿金沙江高速公路水富至綏江段前期工作;完成國道G213線提級改造工程;啟動水富至綏江二級公路改造工程;啟動羅漢坪至銅鑼壩公路建設;改擴建新灘至大灣口公路;改擴建紅廟至青勝公路;以縣城二級客運站為樞紐,全面完成鄉鎮客運及農村客運招呼站建設。到2020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 500公里。三是全面完成縣城和集鎮景觀節點綠化,城集鎮擋墻綠化等工程,進一步加強城集鎮綠化管理和維護,為創建“國家級園林縣城”和“國家級衛生縣城”創造良好條件,讓更多農民自覺自愿地向城集鎮轉移。
3.4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實現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
加快和平村、鰱魚村、雙河村試點示范建設,著力打造一批集鎮駐地、交通干道沿線、重點景區周邊、產業發展、村莊優美、鄉風文明的示范點和示范長廊建設,輻射帶動農村繁榮進步。積極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著力建設中心村,加快培育示范村,推進村莊生態環境整治,改善農村生態和人居環境,建設秀美之村。統籌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逐步發展壯大農村社區人口規模,實現群眾就地就近城鎮化。
3.5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結合移民搬遷安置和后續發展扶持,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序放開中心城區、建制鎮、小城鎮落戶待遇,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就業、住房、就醫、子女入學、社保等民生問題,著力促進轉移人口“轉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把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納入城鎮化建設體系,依托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就地就近市民化、就地就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步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和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
主要參考文獻
[1]吳江,王斌,申麗娟.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9(3).
[2]蘇榮.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崛起新跨越[J].求是,2008(13).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44
F299.21
A
1673-0194(2015)20-0185-02
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