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曉,王 凱,高 峰
(1.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南京210094;2.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49)
我國是世界豬肉產品的主要生產和消費大國,其豬肉產量在世界市場占重要份額,且呈現了整體逐年遞增的趨勢,僅2012年我國的豬肉產量就已經達到67996萬噸,占世界豬肉總產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43.6%增加到48.8%。但與之相反的是,我國豬肉的生產和消費雖然在國際上享有重要地位,豬肉出口貿易在世界進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例較低,2012年中國豬肉出口僅占世界豬肉總出口的2.98%左右。
鑒于我國豬肉生產量和豬肉國際出口貿易之間存在巨大差額的現象,國內許多學者們以我國豬肉產品國際競爭力為對象進行了深層次的研究,采用國際上通用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TC指數為依據,結合世界貿易中豬肉主要出口區的國際競爭力,針對國際市場占有率(MS)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計量相關模型來測算分析影響國際競爭力的因素;有的用貿易表現指數(TPI)測算中國在世界肉類貿易中的地位。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這些研究本身存在著些許的不足,例如大多數研究者并沒有精密區分各種豬肉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些研究僅僅用部分指標來分析我國豬肉產品整體的國際競爭力水平,衡量標準過于單一;還有些研究在橫向比較的同時忽略縱向的研究,沒有將歷年數據利用起來對我國豬肉產品出口的主要影響定量做解析。本文擬采用多產品多市場的市場份額模型,分別從總體、不同產品品種和不同進口國家地區三個角度來分析豬肉出口的規模效應、競爭效應、二階效應等因素對豬肉出口貿易規模波動的影響程度,意欲準確把握對我國豬肉以及豬肉產品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并全面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及其相互之間的作用關系。
通過對我國近幾年的豬肉出口產品結構分析發現,我國出口的豬肉產品主要是生豬(0103)、鮮冷豬肉(0203)及中本文針對生豬、豬肉、加工豬肉產品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豬雜碎(020630,020641,020649)、豬脂(020900)、豬油(150100)、豬油和硬精脂(150300)、豬皮(410330)七種產品在2000~2012年的豬肉出口比例均低于0.35%,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剔除了上述7種商品,主要考慮了生豬、豬肉和加工豬肉這三大類的產品進行了分析。
根據2000~2012年我國豬肉產品的出口變化情況,本文將2000~2012年劃分為2000~2004年(上升)、2005~2009年(波動中下降)、2010~2012(上升)三個時期來分析中國豬肉出口貿易波動情況。所有數據來源于聯合國統計署貿易數據庫。
近年來中國主要出口對象有香港、日本、澳門、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及地區,綜合考慮數據可獲得性及歷年主要出口對象國,本文選取香港、日本、澳門、新加坡、菲律賓、朝鮮、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這八個國家及地區作為中國豬肉產品出口的樣本市場。2000~2012年間,中國向這八個國家的出口額占中國豬肉產品總出口額的90%左右,因此所選擇的樣本市場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恒定市場份額(CMS)分析方法最初由Tyszynski在1951年提出,后來主要經過Jepma(1986)等人多次修改得以完善,并成為研究國際貿易的重要工具之一。該模型假定一國的出口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保持不變,用來測度一國地區出口增長影響因素作用程度。日臻完善的恒定市場份額模型主要囊括互為分解和進階的上下層次。首先將某國出口增長按照二階效應、結構效應和競爭效應(如式(1)所示)這三個要素分為三個板塊,即為第一層次。其中二階效應意為某一國由于出口某產品導致該國國際出口競爭力的波動和國際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量的變化而產生的交互作用所引起的該國該產品的出口額的變化;結構效應意為某一國某產品由于進口國對該產品進口結構和規模的政策變動引起的出口額的波動;競爭效應意為某一國某產品在國際出口競爭力方面的變化導致的該產品出口額的波動。三者關系用公式表達:

第二層次則是以第一層次為基礎進行更深一步的分解,按照下圖所示,競爭效應和結構效應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整體競爭力效應、市場競爭力效應、增長效應、市場效應、商品效應和結構交互效應這六大板塊,加上二階效應,七者關系用公示表達:

在上述分解模型中(以式(1)、(2)表示),q為中國豬肉出口總值,Δq是中國豬肉出口總額的變化,s為中國豬肉出口量在國際豬肉進出口貿易中所占份額,Si為世界i類豬肉的出口總額中中國所占比重,Sj為 j國進口的豬肉出口總額中中國所占份額與其他國家所占份額的比重,Sij為中國對 j國i類豬肉產品的出口總額占世界向該國該類豬肉出口總額的比重,Qi為世界i類豬肉的出口總值,Qj為世界對 j國的豬肉出口總值,Qij為世界對 j國i類豬肉的出口總值。上標0意為期初年份,上標1意為期末年份,下標i為第i類豬肉產品,下標 j為第 j出口國家或地區,△表示變量在起止年份之間的差值量。
中國豬肉出口增長是由出口國結構效應、競爭效應和二階效應三種效應共同作用結果,表1是2000~2012年中國各階段豬肉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表。

表1 中國各階段豬肉出口因素分解表 (單位:萬美元,%)
(1)第一層次的分解。
第一階段中國豬肉出口呈現快速增長,2004年比2000年出口增加了55921萬美元,其中結構效應占31.3%,競爭力效應占26.4%,二階效應占42.2%,說明該時期的出口增長是由結構效應和二階效應拉動的。結構效用的拉動作用表明我國豬肉出口增長是由于世界需求的迅速擴大而引起的,二階效應的拉動作用說明我國豬肉出口份額的變化與目標市場中產品進口水平的變化相一致,即我國豬肉出口在進口規模擴大的地區和國家的產品份額有所提高。中國豬肉產品的競爭效應對出口增長有正向影響,但不是引起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在第二階段,2009年中國的豬肉出口額比2005年下降了5065萬美元,其中競爭效應和二階效應的貢獻值分別為-36837萬美元和-9272萬美元,占比分別為727.3%和183.1%,說明該階段競爭效應和二階效應造成出口額的下降。該階段出口競爭力下降明顯,因中國豬肉出口結構在逐步調整,擯棄原有以量擴大出口的方式,不斷提高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短期內產品價格競爭力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二階效應對出口的抑制作用說明出口份額的變化與目標市場進口水平變化不一致,即主要豬肉進口國進口規模但中國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卻有所減少。結構效應占比為-810.4%,其貢獻值為41044萬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出口額的進一步快速下滑。
第三階段中國豬肉出口呈現緩慢增長態勢,出口額增加了21763萬美元,其中結構效應占126.3%,在國際市場上,特別是中國主要的進口國或地區需要大量進口豬肉產品才能滿足本國消費市場的需求。競爭效應與二階效應占比分別為-23.2%、-3.2%,說明兩者均阻礙了豬肉出口的增長。
從總體來看,結構效應是拉動出口增長的關鍵因素;競爭效應和二階效應次之,且由正值轉為負值,是造成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二階效應的阻礙作用變得越來越弱。
(2)第二層次的分解。
第一階段的第二層次分解中,增長效應的作用最顯著,占比為45.5%,說明世界豬肉需求的增加帶動中國豬肉出口的增加;市場效應為負值,占比為-16.6%,說明中國豬肉產品出口不能快速集中于新興的豬肉進口國家。商品效應為-54萬美元,占比為-0.1%,說明商品效應變化帶來的出口變化較弱。交互效應占比為2.5%,這說明豬肉出口產品結構與其所出口市場的分布并沒有直接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整體競爭力效應占比為33.5%,說明中國豬肉產品整體競爭力提高拉動出口值的增加。市場競爭力效應占比為-7.1%,表明特定豬肉產品在特定市場的競爭力有所減弱,導致出口減少。
第二階段的第二層次分解中,增長效應的貢獻值為24205萬美元,占比為-477.9%,說明增長效應帶動出口規模的擴大;市場效應的貢獻值為21699萬美元,占比為-428.4%,說明出口市場分布效應帶來的農產品出口規模的變化,即中國能針對快速增長的市場來擴大出口,該階段中國對需求強勁的日本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的出口快速增長。商品效應的貢獻值為-11189萬美元,占比為220.9%,說明中國豬肉產品的供給不能較快地適應進口國家的品種需求變化。整體競爭力效應和市場競爭力效應均為負值,占比分別為460.2%和267.1%,說明兩者均抑制豬肉出口。由于該時期國內飼料成本持續上漲,提高了生豬飼養的成本,削弱了我國豬肉價格優勢;另一方面,國內頻發的豬肉安全事件造成國際市場對我國豬肉出口產品安全性的質疑,特別是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對我國豬肉進口量迅速下滑。
第三階段中,增長效應占比為96.2%,說明世界需求增長是豬肉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市場效應占比僅為2.3%,說明我國豬肉出口的市場結構未能迅速調整。商品效應占比為45.4%,說明出口商品結構與世界需求相吻合,促進產品出口規模的擴大,即前期商品出口結構的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交互效應占比為-17.5%,說明進口需求及出口結構對產品出口的拉動作用下降。整體競爭力效應占比為3.2%,對出口拉動作用較弱,市場競爭力效應占比為-26.3%,雖然比第二期競爭力水平有所提高,但仍造成出口進一步下滑。
從總體來看,增長效應是拉動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市場效應和商品效應在三階段的變化較大;整體競爭力效應在第二階段調整中對出口下滑作用顯著,市場競爭力效應對出口增長的抑制作用不斷在減弱。
為了更好地分析中國豬肉產品出口增長的影響原因,本文進一步分析8類豬肉產品出口增長的變化。表2進一步對中國豬肉分類別出口增長情況進行了分析。
從總體來看,豬肉各分類產品出口的增長效應與總體增長效應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增長效應是推動中國豬肉出口的主要因素,其中競爭力效應由第二期的強抑制作用逐漸減弱。在第一階段,除160242類產品的結構效應為負,其他產品的結構效應均為正,說明國際市場對豬肉產品有大量的需求。第二階段除0103、21011豬肉產品的出口增長,其他產品的出口均出現了下滑,其主要原因為市場競爭力的下降,即該產品在特定市場中的競爭力下降。第三階段除0203產品出口額下降,其他產品均恢復性增長,增長的主要來源是結構效應拉動,即國際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增加或者因出口市場分布效應帶來出口的增長。
生豬產品(0103)在這三階段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結構效應均為正,所占比均在90%以上,說明國際需求因素變化導致對生豬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競爭力效應由第一期的抑制作用逐漸轉弱,說明生豬產品的競爭力有所提高;增長效應在第一期為正值,第二期轉為負值,說明國際市場對生豬產品的需求下降;市場效應則由第一期的負值轉為第二期的正值,說明盡管世界總需求下降,但是中國生豬產品卻能快速占領新興市場,帶動生豬產品的出口增長。
鮮或冷藏豬肉(0203)產品在第一期呈現出口增長態勢,二階效應和競爭力效應是出口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而在第二期和第三期出口值均下滑,競爭力效應是造成出口下滑的關鍵因素,市場競爭力效應表現出該產品在特定市場中的競爭力明顯下降造成出口額下降。

表2 中國豬肉分類出口因素分析表

表3 中國豬肉產品在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因素
其他制作或保藏的豬肉及雜碎(160249)產品在第一期出口額增加,且結構效應是拉動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第二期出口額下降,主要是因市場競爭力下降造成的,結構效應則抑制出口進一步下滑,第三期該產品的競爭力效應比前期有明顯回升,而結構效應仍是促進出口發展的絕對動力。
表3列示出中國豬肉產品在主要出口對象國的出口情況。在第一期,除了澳門地區,其他國家對我國豬肉產品的進口額均增加,結構效應是拉動香港、澳門、日本等國家及地區進口量增長的主要因素。僅菲律賓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值為負,說明我國豬肉產品競爭力在該市場較弱,在其他國家及地區市場均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在第一期,除了澳門地區,其他國家對我國豬肉產品的進口額均增加,結構效應是拉動香港、澳門、日本等國家及地區進口量增長的主要因素。僅菲律賓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值為負,說明我國豬肉產品競爭力在該市場較弱,在其他國家及地區市場均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在第二期,除了香港、澳門等中國傳統豬肉進口地區因需求拉動作用明顯,進口有所增加以外,其他主要進口國家的進口出現了明顯下滑。由結構效應來看,這些國家的需求并沒有減弱,造成進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競爭力效應值為負,且占比較高,說明該階段我國豬肉出口競爭力在對象國市場不具備競爭力。
在第三期,除了吉爾吉斯斯坦進口豬肉減少,其他國家地區進口恢復性增長。結構效應是帶動豬肉進口增長的主要原因,說明該國家或地區的需求及需求結構變化與中國豬肉產品的供給契合度較高。除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大部分國家的競爭力效應貢獻值為負,但其負向影響有弱化趨向,說明中國豬肉產品在上述國家的競爭力水平有所提升。
本文在基于我國目前豬肉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所占份額比較低的事實上,結合了聯合國統計署相關數據表述,并以國際通用的CMS模型為工具,對我國豬肉的出口現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經分析發現,影響我國豬肉出口增長的主導因素是結構效應,而競爭效應和二階效應抑制了豬肉出口增長。進一步地分解表明,影響出口結構效應的主導因素是增長效應,商品效應由抑制出口增長逐漸轉變為促進出口的增長。整體競爭力效應對出口競爭力的貢獻更明顯,但市場競爭力效應在逐漸增強。
對豬肉分類產品的CMS模型分解后發現,結構效應是推動中國各類豬肉出口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產品不同時期其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從競爭力效應來看,多產品均在第二階段為負值,第三期為正值,說明經歷第二階段調整,競爭力水平有所提高。從主要出口產品來看,生豬(0103)產品在三個階段內出口一直在增長,但在第二期增長效應為負值,即在對該產品總需求下降的情況下,通過搶占新興市場來擴大出口;鮮或冷藏豬肉(0203)產品由于競爭力下降導致在第二期和第三期出口均下滑;160249類產品在三個階段都是靠增長效應拉動出口增長。
不同進口國家及地區的CMS模型分解發現,結構效應仍是拉動我國豬肉主要進口國家及地區進口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由香港、澳門、日本主要的進口地區來看,結構效應影響最強,競爭力效應次之,而在其他國家及地區,出口量較少且不穩定。
近些年來,中國豬肉產品出口試圖改變以往依靠進口需求拉動的局面,以調整豬肉出口產品的結構為中心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并輔助以提高豬肉產品的附加值,嚴把豬肉出口產品的質量和衛生關等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提升我國豬肉出口產品在國際進出口貿易中的市場份額起到了推動作用。
[1]杜紅梅,安龍送.湖南省豬肉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5).
[2]張振,喬娟.影響我國豬肉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1,(7).
[3]廖翼,周發明.中國豬肉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1,27(12).
[4]陳昌洪.我國豬肉出口結構與國際競爭力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5]朱再清,王紅斌.中國肉類出口格局及在世界肉類貿易中的地位[J].農業經濟問題,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