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淺析模因論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
李瑤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網絡流行語,是指伴隨著現實社會事件的發生在網絡上幾乎同步發生、迅速流行、風靡于網絡內外的熱門詞語,有時還被稱為“網絡雷詞”或者“網絡熱詞”,從屬于網絡語言。模因在廣告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它們的復制、傳播為豐富廣告語言提供了一條快捷、有效的途徑。因而,以模因理論為基礎,對基因型的網絡流行語模因和表現型的網絡流行語模因進行分析,發現模因與網絡流行語的關系,剖析網絡流行語現象的模因規律。同時也啟發新的思路,引出對其他文化現象的模因思考,加深對語言模因論的認識。
模因論;網絡流行語;模因規律
網絡流行語早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他們從許多方面對這種社會現象進行了研究;模因論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是一種用來解釋文化演變的理論。對網絡流行語的深入分析可以啟發新的想法并且引出從模因論的角度對其它文化現象就行思考的方式。為此,在引言之后,本文首先解釋了模因論的基本概念;然后闡釋了網絡流行語的概念以及其特點;接著分析了網絡流行語的模因傳播;然后對網絡流行語的模因傳播進行原因探析;最后,對本文做出簡要總結并指出該角度的分析方法對文化的影響。
“模因”這一概念首次出現于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書。根據道金斯的觀點,模因是一個復制品(replicator),是一個文化進化單位。[1]語言是傳遞模因的工具,它本身也可能成為模因,布萊克莫爾在《模因機器》中指出,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是受模因驅動的,語言總是按照保證模因復制的忠實性、多產性、長壽性三個標準發展的。這對解釋和研究語言的發展變化是很有啟發的。[2]。在現實生活中,模因可以用詞語、圖片、穿衣風格,甚至一些姿勢或面部表情來傳達。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語言變異,和模因有著密切的聯系。
隨著一個事件的發生,網絡流行語迅速產生并吸引大眾的眼球,然后迅速流行起來。例如:2014年3月31日 馬伊琍微博回復文章出軌事件!“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意指即使分離也不要忘記我們之間的情誼,既然我們已經有了深厚的情感,就要珍惜我們之間的感情。
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模式語言模因往往是與不同的語境結合,創出新的組合并構成新的模因復合體。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模因傳播的模式是多樣的,主要有“基因型” 和“表現型”[3]。
(一)基因型
基因型即內容不變,但是結構卻是不同的形式。基因型模因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直接傳播信息,而且結構也相同,具體是指在適合的語境下,形式和內容不變并且直接傳播。例如:“待你長發及腰”是對網上流行語言待我長發及腰的調侃,如“待你長發及腰,拿來拖地可好。”“待你長發及腰我就咔嚓一刀。”等調侃性語言。另一種是傳播內容不變,但傳播形式卻不一樣。例如,在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中,鄧超的一句“we are伐木累(family)”,讓在場的“兄弟團”和導演組瞬間笑噴,而自封“學霸”的他也引發網友的集體吐槽。“不明覺厲”是“雖不明,但覺厲”的縮句,表示“雖然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該縮句出自周星馳的電影《食神》中的角色對白,表面詞義用于表達菜鳥對技術型高手的崇拜,引申詞義用于吐槽對方過于深奧,不知所云,或作為偽裝自己深藏不露的托辭。
(二)表現型
表現型指“語言結構的形式不變,但是內容意義卻不同”。模因的表現型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形式。首先,傳播形式部分相同,但是傳播意義不同。這種形式主要反映在詞根、詞綴、衍生詞和舊詞新意詞上,例如:英文短語“say no”,經常用于中文新聞標題,“友信寶信用社交體系全面上線,向好友賴賬say no!”其次,同音異義詞型。這種傳播形式指傳播形式不變,但是選用同一個音但不同的字,這種語言模因形式在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中融入了社會文化,帶給人們一種幽默感,具有娛樂性質。例如:“有木有”、“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前者表達“事情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后者表示自以為厲害得不得了,但其實一點用都沒有,或者花了很大力氣或看起來很厲害,其實卻一點用處都沒有。
不管是基因型模因還是表現型模因,模因復制的忠實性、多產性、長壽性三個發展標準,都極大地促進了網絡語言的傳播和發展,比平淡的語言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刺激人們模擬的欲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
網絡流行語之所以被廣泛模仿傳播,主要是因為其有用性、時尚性和合理性的語言特色。本文描述了語言模因和網絡流行語的概念、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使模因論具體化,指出了模因所具有的三個特點:復制的忠實性、多產性和長壽性,這些特性推動了強勢模因被廣泛使用并在社會交際中起積極作用。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不僅僅對語言和模因具有指導作用,而且也對網絡流行語的標準化和系統化具有推動作用,有助于在社會文化的交際與交流中學習語言[4]。
[1]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2]Blackmore, D.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何自然, 冉永平. 新編語用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4]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 2005(06).
C912.6
A
1671-864X(2015)05-0201-01
李瑤(1989.12-),女,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