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祈月
(南京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論江南絲竹的活態傳承
孫祈月
(南京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江南絲竹是江蘇地域文化的產物,它在江南土壤中深根發芽的同時汲取全國各地區、多個樂種的音樂曲調。江南絲竹如今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首批),正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性質,導致人們較為輕易地遺忘其存在。江南絲竹是一種“活文化”,它以“活”著的姿態存在于音樂之中。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了解江南絲竹,繼承發展江南絲竹已成為當今應關注的問題。另外,如何讓絲竹音樂走進課堂,讓其以不一樣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同樣值得探究。
江南絲竹 活態傳承 發展 創新
“江南絲竹”是地方性樂種,流行于江浙一帶。明萬歷末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了新的樂種“弦索”,可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據研究,《四合》這一套曲自成一系,現在流行的江南絲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慶》都與它有不少曲調聯系。另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附有《虞舜熏風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這些曲譜與江南絲竹中相關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可以這樣說,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絲竹樂曲就已在民間流行。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國樂研究社”等組織。經常演奏的曲目有 《歡樂歌》、《云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號稱“八大名曲”。 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鴿飛》、《高山》、《流水》、《疊層樓》等樂曲也較流行。在江南絲竹的樂器組合中,不追求特殊音色,諸如二胡、琵琶、月琴、揚琴、簫、笛、笙一類的絲竹樂器都可加入,數量可多可少,一二人至七八人均可,1958年這種演奏形式被定名為“江南絲竹”。它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2006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南絲竹如今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遺產”不僅表明這種藝術形式的珍貴性,還體現它 “不合時宜”、“落伍”的生存現狀。在清代,江南絲竹由太倉地區向其他地區迅速傳播、擴散,一躍而為主導聲音,人們在信仰、喜慶、社交等社會活動中多以絲竹伴奏,有些人甚至把它當做日常生活的“必修課”。江南絲竹其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深受江南不同人群的偏愛。然而,這種良好的現象未能持續很久,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傳統江南絲竹班社大多自行解散,江南絲竹的“危機”油然而生。
世紀之交,太倉市文化主管部門抓住機遇,積極做好繼承和弘揚江南絲竹音樂的工作,使江南絲竹又擁有了質的飛躍,并迸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農村、工廠、社區、學校、機關、街頭、廣場、敬老院,處處可以聽到絲竹聲;重大節慶、招商引資、對外交流、春節團拜、單位聯歡及尋常百姓家的婚喪喜事都少不了絲竹演奏與此同時,太倉江南絲竹被傳播到海外,為太倉的江南絲竹增添了光彩。至今,江南絲竹能夠走出環太湖流域地區在全國乃至海外傳播,顯示出這一樂種產生的重大影響和具有的功能作用不可低估。
活態傳承的觀念來源于對物質文化遺產的 “靜態保護”,是對其的一種衍生。活態傳承,“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絲竹)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活態傳承能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終極目的”。其中,“活態”是江南絲竹傳承與保護的真魂所在,進一步呈現的是一種繼續著的生活狀態,守住真魂,即可以實現對江南絲竹在形式延續與內容發展方面的揚棄傳承。
江南絲竹以一種“活文化”的狀態存在于社會文化系統中,核心角色就在于“傳承”。然而,人是傳承的載體,江南絲竹因人發展、由人存續,其作為江南絲竹進行活態傳承不可缺少的傳承主體,在歷史上的延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江南絲竹來自民間,是江南地區的藝術精粹,民間沃土更是它枝繁葉茂的源泉,反映人們的生活,而它作為群眾文化生活的一種形式,有其生存、發展的必要性。然而,江南絲竹的現狀有很大的隨意性,目前參加絲竹樂演奏的老年人居多,青少年甚少;自娛自樂的居多,對其有研究開發意向的甚少;群眾性自發的多,有組織的系列活動少。這樣的發展趨勢定會影響它的傳承。基于這樣的現象,很多人認為只有為江南絲竹的傳承創造必要的條件,扎根于民間這塊沃土之中,才會讓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重煥生機。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增強民族認同感、歸屬感,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江蘇蘇州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應該擔負起一份責任。要切實做好江南絲竹這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做好江南絲竹進校園的工作,如同播種糧食一樣需要具備良好的土壤和氣候等條件。首先要得到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的重視,將江南絲竹融入幼兒、小學音樂教程中。培養孩子對江南絲竹的興趣,從娃娃抓起,從中國民族樂器二胡、揚琴、古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器樂起步。在加強教程設置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少兒民樂比賽、安排少兒參加各類演出和比賽、組織好少兒的民樂考級、支持尖子樂童舉辦個人演奏會等途徑,為少兒的民樂學習推波助瀾。另外,把江南絲竹帶進課本,將江南絲竹與音樂課程的主要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全面融入中小學的校本課程中,編寫配套的江南絲竹教材,使學生有計劃地學習和了解,使中小學生從小樹立為家鄉的絲竹音樂傳承普及的意識和擔起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
將江南絲竹融入校園民族樂器教學,在了解基本樂器技能以后,巧妙地將民族樂器結合在一起,演奏絲竹之韻,是絲竹傳承教育的顯著效應。
江南絲竹演奏者的即興創作,是此樂種的生命力所在。目前一些新作品運用江南絲竹慢板、中板、快板傳統的演奏程序,大多是齊奏,缺少特有的支聲復調,因而失去它的真髓。演奏者們的“加花”水平參差不齊,所謂“各顯神通”,是他們智慧與才能的體現。我們要提倡、激活演奏者的創新思維,鼓勵演奏者在支聲復調的演奏方面勇于發揮。
搭建江南絲竹的文化圈是做好傳承工作的另一方式,傳承文化圈的主要任務是繼承保護、傳承普及。首先,它是原汁原味的,是原生態的、群眾性的,應該成為江南絲竹音樂的活化石;它要保護好江南絲竹原生態曲目、原生態的特點和演奏風格。其次,我們要做好文化生態圈,它的主要任務是對江南絲竹進行研究開發、提升和發展。它從音樂本體層次上(包括樂器、演技、文化、審美風格)創新與發展;從音樂學科層次建構上(包括音樂研究、音樂編創、音樂表演、音樂教學)創新和發展。參與這個文化圈的人數不一定要多,但需要有不斷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以此賦予絲竹新的生命力。把兩個生態圈有機結合,相互融入與滲透,使江南絲竹得到更好地開發,讓更多人熟知江南絲竹的運用,讓更多人認可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的音響“細”,旋律“密”,節奏“穩”,這些都與江南文化息息相關。它不會引起聽眾的癲狂,能使人凈心聽聞、拂盡塵埃,顯盡江南秀美柔婉之風。江南絲竹既然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么就體現了國家對江南絲竹的重視,對江南絲竹不能停留在簡單了解的層面,應將其巧妙運用于生活中,使之發揚光大。
[1]江南絲竹.文化藝術出版社.
[2]王慧芳.江南絲竹傳承與對策.《藝術教育》期刊,2013(4).
[3]江南絲竹.《江南地方志》期刊,2004(3).
[4]高雪峰.太倉明清時期江南絲竹繁榮緣由的探究.《中國音樂》期刊,2006(2).
[5]陳重,陳小魯.江南絲竹淺談.《音樂愛好者》,1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