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 100000)
有關北京市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調研報告
張星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 100000)
“北京市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研究”課題組對北京市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了對本次問卷調查相關統計數據及北京市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探索了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目標、方法、途徑與評價措施,旨在構建科學、合理的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模式。
高職學生 社會責任感現狀 調研報告
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北京市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研究”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對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7所高職院校1—3年級高職學生進行了調研,共發放問卷1480份,回收問卷1399份,有效問卷139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9%。課題組采用SPSS軟件進行了數據分析與處理,經過對數據的凈化和清洗,數據有效率為94.5%;對問卷信度進行了檢驗,Cronbachα系數= 0.847,數據表現合理,符合常態,分析結果可信。
調研數據顯示,北京市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存在一定差異,他們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和理解存在明顯區別。
1.對人生目標、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的認識存在一定偏差。從自我(個人)責任感的維度看,認為人生發展過程中需要和非常需要理想信念的占93.1%。調查發現沒有確定或不清晰的占61.8%。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充分認識到了理想信念對個人人生發展起到的重要引領和激勵作用,但部分高職學生的人生目標還沒有確定或不清晰。
2.對家庭的責任意識較強,對愛情的責任意識較弱。從家庭責任感維度看,在最能體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問題上,在校高職生選擇家庭幸福的占26.8%,選擇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的占26.4%,選擇為集體事業作出貢獻的占25.1%,選擇助人為樂的占21.7%。由此可以看出,高職生認為體現個人價值的事情有著明確的排位,即家庭—國家—集體—他人。高職生具有較強的家庭責任感的同時,對待愛情的責任感卻比較弱。如不少學生認為在大學可以談戀愛,但只是“練愛”,不需要為對方承擔什么責任。
3.團隊意識較強,踐行程度較低。從集體責任感維度看,認為需要和非常需要團隊合作的占92.4%,認為不需要和不清楚的占7.5%。由此可見高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較強,但部分學生在活動實踐中態度消極,如被調研學生對于參加班集體的活動,持消極態度的占48%,對集體的忠誠度低,團隊合作行為能力有待提高。從對單位規章制度所持的態度看,選擇我行我素者占6.1%,對于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不認可和無所謂的占44.2%。對待未來工作崗位,高職學生雖然有著較強的遵紀守約意識,但對待未來的工作應該持有的工作態度,相當部分學生缺乏正確認識。
4.公德意識較強,行為實踐能力較弱,社會奉獻精神需要提升。從他人(社會)責任感的維度看,在同學有困難的情況下,被動相助和視情況而定的占37.5%,漠不關心者占1.9%。從參加學校組織的義務獻血活動看,拒絕參加者占16.4%,46.4%的學生選擇能夠參加和不得不參加。從十字路口闖紅燈的調研數據看,隨大流的占23.8%,選擇闖燈通過的學生占到了17.3%。被迫給老人和孕婦讓座的占11.8%,視而不見和拒絕讓座的占10.2%。對于暈倒在馬路邊的老人,想幫但不敢幫的學生占39.1%,另有5.1%的學生選擇事不關己、漠然處之。偶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或做義工的學生占54.1%,為了獲得某些方面好處才參加的占10.5%,甚至有3.4%的學生選擇拒絕參加。對“正能量”的看法,6.2%的學生選擇不贊同,3.1%的學生選擇不關心。
上述數據顯示,高職學生有一定的公德意識,但主動幫助他人的意識需要增強,參加社會義務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規則的行為實踐能力較弱。
5.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但欠缺具體的環保行動。從環境責任感維度看,75.7%的學生認為需要譴責少數游客在景區刻字的行為,但也有24.3%的學生認為可以理解和無所謂。由此可見部分學生行為和意識是背離的,有環保意識,但不能約束自己破壞環境的行為。對待社會上破壞環境的行為,大部分高職學生雖然持反對態度,有著明確的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但欠缺保護環境的具體行動。
6.具有愛國情操,但為國獻身的實際行動不足。從國家責任感維度來看,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看法,選擇不贊同和不大贊同的學生占12.8%。選擇偶爾關注時政事件占的31.1%,選擇不關注的占4.4%。對待服兵役,選擇不愿意和無所謂的學生占45.5%。當國家需要青年人去艱苦地區工作,明確不去的占6.5%。當國家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時,積極捐助只占43.1%,能夠捐助占54.2%,還有2.7%的學生明確選擇了拒絕捐助。
上述數據表明,大多數高職學生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具有一定的大局觀,但對國家政治的關注度不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政治敏銳性有待提高,國家安全觀和國防意識有待進一步強化和提升,缺乏為國獻身的實際行動。
1.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培養和發展不平衡,不少學生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包括:一是不同學生自身的成長環境不同和所處的教育環境不同,導致其人生觀的發展不同。二是家庭和學校在人生目標教育上不足,導致某些學生未能確立合適的人生目標。三是社會大環境比較浮躁和急功近利,影響學生考慮較長遠的人生目標問題。
2.高職學生的價值觀取向首先指向家庭的幸福,其次才考慮為國家和集體作貢獻,沒有把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排在首位。高職學生價值觀取向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基本環境,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家庭為基本依托,所以家庭的幸福與否是學生考慮的首要因素;二是學生在國與家的關系上缺乏正確認識,沒有認識到“有國才有家,先有國后有家,沒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三是學生的思想受社會上流行的個人主義意識和行為的影響,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淡薄。
3.高職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團隊意識,但對集體的忠誠度較低。具備一定團隊意識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客觀上只有結成群體才能提高在社會生存的安全度;此外,家庭、學校對學生的團隊意識教育,或者說集體主義教育具有一定的效果。學生對集體的忠誠度較低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當代大學生的個性意識比較強,喜歡追求人格獨立和個人特性發展,不甘心安于現狀;二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單位和個人之間的雙向選擇機制日趨完善,社會流動性逐漸增強。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必然影響當代高職學生。
4.部分高職學生的公德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有待進一步提升。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包括:一是當今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價值觀多元化,信仰多元化,負能量的東西經過當今信息化傳播渠道的擴散對學生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二是學校和家庭對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尤其人道主義精神培養比較薄弱,重智育輕德育,忽視高職學生情商的培養。
5.部分高職學生思想上已經具備一定的愛國主義意識,但是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往往會把個人利益放在首要考慮的地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一是高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和理念性認識上,缺乏實際行動的鍛煉;二是個人利益是與自身直接相關的,個人利益受損具有切身體會和感受,而國家利益相對距離比較遠,不能感同身受;三是部分高職學生的思想受社會不良個人主義意識的影響,對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缺乏正確認識。
1.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對子女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給應有的高度重視,根據子女因年齡、性別不同而產生的社會責任感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培養和提升。如組織家庭談心會、家庭觀影、家庭拓展活動,讓子女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照料體弱和生病的家庭成員,了解家庭的收支狀況等。
2.在學校教育方面,作為高職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學校教育在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養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高職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養成,考慮到學生年級、性別的不同,有意識地采取有效措施培養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對家庭、集體、環境、他人及國家的責任意識。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環境;在教學中突出團隊意識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組織關愛社會弱勢群體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等。
3.家庭和學校緊密配合,形成合力。學校和家庭要各司其職、共同發力,密切家校之間的互通和交流,引導高職學生參與到社會責任感培養活動中。既要有意識地加強社會責任感理論教育,曉之以理,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又要積極創造條件,為高職學生提供投身社會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讓他們親身體會社會責任意識的作用,進而逐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4.采取有效措施營造良好的弘揚社會責任感的社會環境。人是環境的產物,高職學生的思想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上不同的意識和思想,不同的行為和表現,都對高職生的思想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作用,努力凈化社會環境,大力倡導正能量,加大對負面東西的打擊和整治力度,通過采取加強網絡監管、加大對先進模范的表彰力度等具體措施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
北京市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雖然在自我、家庭、集體、他人、環境和國家的不同層面有一定的積極表現,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和提升,尤其在對他人、環境和國家應該具備的責任意識方面。在自我責任感方面,雖然認識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個人人生目標不清晰;在家庭責任感方面,雖然認識到家庭對國家的依賴性,但依然把家庭的幸福看成個人人生價值的最重要體現;在集體責任感方面,雖然具有團隊合作意識,但在實踐中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較差;在他人責任感方面,雖然大部分學生愿意遵從社會的正面導向,但是公德意識和社會奉獻意識薄弱;在環境責任感方面,雖然大部分高職學生對環境保護有著明確的是非善惡價值判斷,但也有部分學生存在模糊甚至錯誤認識;在國家責任感方面,雖然高職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操,但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需要進一步強化和提升。
因此,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應高度重視社會責任感教育,既要重視理論教育,又要重視實踐培養。社會應采取有效措施營造大力弘揚社會責任意識的氛圍。學校、家庭還要形成合力,引導高職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總之,有必要探索構建科學、合理的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模式。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DFB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