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樂 陳莉莎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11121)
根據杭州師范大學校團委2014年最新統計,杭州師范大學學生社團發展至今已正式注冊127個,其中學術性社團25個,約占社團總數的20%。學術類社團的個數近年來不斷增加,然而在快速增長的數字背后卻隱含著諸多問題。為了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我們將學術性社團細分為以理論研究為核心和以專業實踐為核心的兩類,分開討論,對癥下藥。
我校有14個以理論研究為核心的學術性社團。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會員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動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乏味,脫離實際生活,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再加上研究的內容大多是抽象的理論知識,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應用機會少,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往往門庭寥落。
二是社團會員的人才梯度不合理。我校參加學生社團的學生一般以低年級為主,由于開展學術和研究活動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作為基礎,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大一的新生正處在基礎知識的學習積累階段,不能直接參與到深層次的理論研究中。而當會員升入高年級,由于考研、就業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社團本身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往往難以堅持而選擇退出社團活動,那么前期研究的進程也會隨之中斷,而補充進來的新的會員還不具備學術研究的基礎和能力,不能立即進入開展活動的狀態,因此學術研究往往很難形成“以老帶新”的局面。這種頻繁的人員流動制約了學術性社團開展高水平科研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以理論研究為核心的學術性社團的發展。
我校以專業實踐為核心的學術性社團主要有繁星文訊社、“貴之烯”化學研究社、學生數學科研協會、教育研究社等11個社團。但是在表面繁榮的背后,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數量少,種類單一。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大部分學生還是以就業為導向,相比抽象的理論研究,同學們更需要的是相關職業技能方面的訓練和學術理論在實踐上的應用等方面的練習,也就是說在專業實踐方面有更大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只占到總社團數23.6%的專業實踐類社團根本無法滿足同學們的需求。而我們在調查中也確實發現同學們存在有實踐需求卻找不到相對應的社團參與的情況。
二是活動偏離學術性特征。部分社團為了聚集人氣,過分追求形式的花哨、場面的熱鬧,真正的學術性實踐研究被大打折扣。就算有實踐,也大多浮于表面,無法深入。且大多數活動偏向娛樂性,一群人熱鬧地舉行一場比賽或者看場電影就算是一次研究學習了,一場講座中間還要插入各種抽獎活動,以留住觀眾……只圖場面上的熱鬧,根本無法保證有好的專業實踐效果。
1.缺乏資源支持
首先,活動經費缺乏保障。本研究在杭州師范大學學術性社團成員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35.7%的社團認為經費完全不夠使用,有40.2%的社團認為不太能滿足使用。由于學校撥付的經費限制較多,無法支持社團的所有活動,因此,許多社團不得已采用拉贊助的方式獲得活動經費。甚至有社團為了舉辦大型活動,擴大自身影響,整日忙于拉贊助,沒有考慮社團的性質和發展的實際需要,失去了自主性,淪為商業運作的工具。
其次,專業指導老師資源的缺乏。雖然目前每個社團都能保證有一個指導老師,但大部分指導老師都僅僅停留在指導社團運營、審核活動策劃方面,而真正最需要指導的學術研究過程卻很少有老師參與。同時,一些社團還存在著指導教師專業和社團研究方向不一致的問題。學術性社團的理論性和專業性較高,所以對指導老師自身的學術素養要求相應的也較高。一些老師自身的學術水平有限,自然難以指導社團的發展。
2.缺乏文化、制度建設
首先,學術性社團對自己的社團性質特點和發展方向沒有明確的定位,因而缺乏自身的特色和品牌活動。甚至一些內部的成員都不知道自己加入的社團到底是做什么的,連會員本身都對社團沒有明確的認識,更不用說影響他人、營造學術氛圍了。
其次,社團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雖然社團在注冊之時都會制定章程,但卻并不規范全面。很多社團并沒有對負責人的產生、罷免及其職權職責、資產管理和使用原則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也并沒有制定其他制度進行規范。因此,在社團的實際運營過程中,因為無章可依自然就隨心所欲了。
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學術性社團的特點,學校應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促進社團健康發展。
1.對于以理論研究為核心的社團,應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一方面,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相應的理論研究,發揮會員的主體性,增強參與性,又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同學們認識到理論學習的作用和理論指導實踐的方法。
另一方面,針對會員流動性大,社團文化難以傳承,研究內容難以持續深入的問題,首先在招新會員的時候就應注意辨別會員的質量,不追求會員人數上的多少,而是發掘出真正有志于學術、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社團。之后應注重增強社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活動形式方面,應積極創新思維,突破傳統的講座、征文比賽等單一的形式,開發出更多符合學生興趣點,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活動形式。比如開展知識競賽,外場展示研究成果等,并對表現優異的同學給予相應獎勵。這種面向全校同學舉辦的活動,既能增加會員的參與活動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又能提高會員的參與興趣。另外,活動的過程也是一種有力的宣傳方式,能有效擴大社團在學校的影響力,提高知名度,還能為學校的學風建設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2.對于以專業實踐為核心的學術性社團,應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增加該類型社團的數量,鼓勵同學們積極創建與專業相關的實踐類社團,滿足同學們的實踐需求。在增加數量的同時,應注意社團的多樣性和特色,避免出現功能重疊的社團,造成資源的浪費。在建立社團之初就要對社團的研究內容和發展方向加以明確和細化,不僅鼓勵不同專業方向的社團的建立,還鼓勵同一專業不同實踐重點的社團的建立。比如同樣都是文學方向的社團,就可以細化后建立以現代詩、古詩賞析與創作、小說閱讀與賞析等為重點的社團。
3.加強對外的交流十分有必要。
一方面,可以增加以理論研究為核心的社團間的交流,甚至合作舉辦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用理論性研討提高理論研究型%困活動的學術深度,保持活動學術性的特征。以實踐型社團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和與現實密切的結合增加實踐型社團活動的吸引力。另外,還可以與類型不同的社團之間進行交流。比如同樣都是文學類學術社團,一個是詩歌鑒賞社,一個是小說鑒賞社,兩者擁有較多的共同點,互相交流就能從彼此身上得到更多的借鑒作用。有條件的社團還可以選擇在校際之間進行交流,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政策,有不同校園文化和學術氛圍,這樣的交流有利于打破常規,帶來更多的新理念,在不同的思維碰撞中找到創新的突破口。
在分類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社團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處理好,社團才能取得長足發展。
1.高校領導及師生應正確全面認識學生類社團,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
學校應該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點,建立更多的學術性學生社團,為有學術研究意愿的同學提供足夠的選擇。在人力、財力和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扶持其發展。在尋求外界贊助的過程中,學校和指導老師應該加強指導和監督,避免社團運營的過度商業化。
2.完善管理體制,統籌規劃發展方向。倡導學術社團文化精神,樹立品牌突出特色。
在學校層面上,要發揮校社聯在促進學生社團日常運作和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民主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為需要的社團提供相關的培訓,加大監管力度,探索科學化的考評方式。在對學術性社團進行評優考核的時候,不應和興趣類社團一概而論。單單用社團規模,活動次數和參與人數等標準不能如實反映一個學術性社團的發展狀況。我們應該將學術研究成果、會員滿意度等方面引入評價機制,對學術性社團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
對于各具體社團,首先應確定自身的性質和特點,明確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其次應完善社團內部的各項章程制度,并嚴格落實。再次應注意發掘社團的核心文化,舉辦富有特色的品牌活動,兼顧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同學們的興趣與需求。從而使社團文化在每年舉辦的品牌活動中得以傳承、豐富和創新。
3.調整完善社團的指導老師的配備情況,加強對指導教師的監管和激勵。
首先,做到以學院專業為依托,為學術類社團配備足夠的,專業的指導老師。對于一些跨學院、跨科系的社團,歸由校團委進行統一管理,選派有能力的老師擔任指導老師。
其次,學校應該明確社團指導老師的權利和義務,建立完善客觀的考評機制。由于學術性社團的特點,指導老師必須對社團成員進行面對面的理論講授和手把手的實驗指導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所以,在考評過程中,應將指導教師在社團活動中的參與程度、指導時數納入考評教師工作的指標,按其工作量折合為教學時數,或支付一定的報酬。
4.推廣學術性社團學分制建設。
學分制是指學生參加學生社團,經考核合格者可獲得2至4個通識課程學分。在這一方式的探索上,浙師大走在浙江省的前列,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社團活動與課程教學嫁接的模式,有利于滿足學生對學分的需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教師指導社團的積極性。此外,推廣學分制能促使共青團組織把自身的工作納入學校育人目標的整體框架和評價體系,有助于取得學校及部門的認同與支持。由于有了學分的“激勵”,學生在參加學術性活動的時候,不必在“活動”和“學分”之間選擇,滿足了當代學生“利益化趨向”的心理狀態,對改善近年來學術性社團 “門庭冷落”的現狀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學術性社團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