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的現狀與思考
陳潔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在語言發展期即學前階段,提供給聽障兒童在融合的環境下,與普通兒童互動交往的機會,能夠使聽障兒童在語言、社交、個性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對兩類家長態度、康復機構和普通幼兒園教師態度、社會支持等的現狀分析,對學前段聽障兒童融合教育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相關建議。
聽障兒童 融合教育 思考
由于聽力損傷導致的言語和語言功能的障礙,聽覺障礙兒童(以下簡稱聽障兒童)往往在語言交流、認知、情緒和個性發展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于健聽兒童的特點。
融合教育提倡“零拒絕”,主張取消傳統隔離式的特殊教育形式,使所有兒童都能夠在普通學校中共同學習并取得成功。學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需要的0~6歲學前兒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發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學前教育機構的保育與教育。聽障兒童融合教育指聽力有障礙但尚有殘余聽力的孩子在佩戴助聽設備(包括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后送入普通學校,在普通學校的環境中對聽障兒童進行康復、融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在語言發展期即學前階段,提供給聽障兒童在融合的環境,即隨班就讀形式,與普通兒童互動交往的機會,能夠使聽障兒童在語言、社交、個性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祻托Ч容^好的聽障兒童隨之就繼續在普通幼兒園就讀或者進入普通小學,反之不能滿足隨班就讀的條件要求的繼續在聾兒康復機構和聾啞學校就讀。學前段是否開展聽障兒童的融合教育,使他們繼而最大可能地進入普通小學就讀,是廣大家長和老師一直關注的問題。
(一)家長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的態度與需求。
學齡前為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大多數聽障兒童在出生后能被及時地篩查和確診,也能較早地在6歲之前接受康復訓練。從孩子佩戴助聽設備開始,聽障兒童家長就會選擇專業的聾兒康復機構對孩子進行聽覺言語早期干預訓練。研究表明,30%的殘疾兒童家長不愿意讓自己的殘疾兒童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擔心受到歧視和教育質量無法保障(王紅霞,2011);大部分的普通兒童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跟隨班就讀殘疾學生一起學習和交流(朱楠,2009);不到一半的家長不能接受殘疾孩子去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殘疾兒童家長支持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態度比普通兒童家長更加積極,而普通兒童家長在對待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問題上更愿意接受聽障生(牛玉柏,2005)。
特殊兒童家長是實施融合教育最直接和更大的受益者,在態度與需求上理應更積極。但由于每個聽障兒童的致殘原因和殘疾程度的不同,康復效果差異很大。在0~6歲的語言學習關鍵階段,有少部分中重度聽障兒童家長采取放任的態度,將孩子交給康復機構托管,不積極配合參與康復訓練,對隨班就讀持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那些及早給孩子佩戴助聽設備、及時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聽障兒童家長的態度比較,希望孩子在適齡段能進入普通幼兒園隨班就讀,與普通孩子正常溝通交流,能夠在語言、交往、個性發展上取得明顯的進步。普通孩子家長不排斥聽障兒童隨班就讀,但有相似的擔憂,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嚴重干擾,教師正常的課堂秩序會被打亂。
(二)教師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的態度。
教師作為隨班就讀的執行者,他們的接納態度決定了融合教育的成敗。在教育理念上,教師普遍肯定了隨班就讀對特殊兒童發展的作用。香港和北京普通小學教師接納隨班就讀的態度的研究中,大部分教師比較能接受聽力損失較輕學生隨班就讀,幾乎沒有人能接受聽力損失較重的學生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韋小滿,2001)。現實中教師排斥與拒絕隨班就讀的態度依然普遍存在。普通幼兒園的老師大多數不愿意接受有身體殘疾的孩子在自己班上,一是孩子年齡小、好動,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加重老師負擔。二是由于聽障兒童有時候反應慢,集體課沒有辦法專門照顧,教學無法做到面向全體。三沒有接受過專門訓練,有工作負擔。如更換助聽設備的電池,損壞須賠償等類似棘手的事情。四是要隨時關注聽障兒童和普通兒童之間的相處,盡量減少他們之間因發生爭執進而損壞助聽設備的現象,增加了教師的責任,等等。
特殊教育機構教師對隨班就讀的支持人數明顯大于普通教師(韋小滿,2001)。接待2~6歲的聽障兒童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各類公辦和民辦機構也越來越多。就教師個人來說,他們支持康復效果較好的適齡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學習,以期得到更好的發展。對于那些程度重、康復效果不好的孩子,必須留在康復機構繼續學習,接受系統的個別化訓練,最后通過測試是否能夠進入普通小學隨班就讀。
(三)各類學校及社會的支持力度。
由于種種因素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在一些地方不能很好地貫徹落實,導致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缺乏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形式。我國政府撥給在康復機構接受康復訓練的殘疾兒童家庭康復經費,直接劃入了康復機構,公辦、民辦機構相同。特別是民辦機構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孩子入園,才能維持日常的營運。雖然一些康復機構在融合教育問題上持支持態度,但在一些康復訓練效果較好的孩子轉園去普通幼兒園就讀的時候,這些康復機構會積極挽留。雖然這不是普遍現象,但值得人們深思。是缺乏融合教育的意識?還是其他因素?助聽器驗配員和人工耳蝸廠家定期負責調試機器的工作人員,他們是聽障兒童家長最早認識和信任的人。他們給出的教育康復建議能主導家長對孩子今后選擇隨班就讀的意向。能否客觀地對待每一個適齡隨班就讀普通幼兒園的聽障孩子,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議是聽障兒童家長們期望的。
對于普通幼兒園來說,很多優質公辦幼兒園因為規模和數量的問題已經無法保證普通孩子入園,更何況身體有殘疾的孩子,那些適齡的康復效果較好的聽障兒童,只能順應誰家接納就到上誰家就讀的安排。盡管對教師的個人業務水平、教學內容、課程安排、孩子能否長期適應普通幼兒園生活等存有顧慮,但家長別無選擇。
(四)融合教育實施的科學性。
大部分聽障兒童剛隨班就讀時,由于認知和口語能力發展的水平與健聽兒童存在一定的差距,普通幼兒園班級人數較多容易導致教師忽略聽障兒童的個別需要,從而影響了聽障兒童的學習,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長此以往會使他們會產生自卑感。同時,如老師給予聽障兒童一些特殊照顧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和班級同學另眼相待,影響了聽障兒童的健康身心發展。隨班就讀的孩子“回流”現象時有發生。
(一)聽障兒童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家長要正確客觀對待孩子的先天不足,積極配合康復機構進行語言康復訓練,確保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質量。家長必須參與課堂外的家庭康復訓練,在網絡信息高度發展的今天,加入到與孩子康復訓練相關的專業QQ群、專業討論版一起學習與討論。學習聽力語言康復知識,開闊眼界,對于孩子是否隨班就讀,以及之后的后續康復做出必要的決策,讓孩子在語言習得關鍵期得到最好的教育安置。
(二)康復機構與普通幼兒園合作交流與有效銜接
目前做到聾健合一的只有少數康復機構,大部分康復機構只招收身體有殘疾的兒童,做不到融合教育??祻蜋C構與普通幼兒園能否做到良好的合作交流,經常性地開展組織小朋友參觀校園,集體游戲,活動課整合學習,在同伴合作學習中滲透融合教育。普通幼兒園老師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去康復機構觀摩學習,一方面可以掌握到一些基本的康復技能和一定的融合教育的知識,另一方面由于雙方得到了必要的教學經驗交流,使教育方法更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在面對自己班上的聽障兒童時能從容應對。
康復機構應該對適齡聽障兒童隨班就讀做積極推進態度,不是“往外推”,而是結合家長意見,支持康復效果較好的孩子去普通幼兒園學習。將孩子的個人小檔案,包括殘疾類型、程度、訓練時間、個訓內容及訓練的階段結果整理成冊,交給孩子即將進入學習的普通幼兒園帶班老師。這樣不僅減輕了新老師的負擔,而且讓新老師及早地了解孩子,更好地接納孩子。
普通幼兒園班級人數較康復機構人數多,教師難以顧及特殊兒童的需要。往往只能在生活上給予他們重視和照顧。希望這些老師能在游戲和教學,以及開展個別化訓練上下工夫,使聽障兒童真正在形式上融合,開發潛能,補償缺陷。
(三)建立適合聽障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的評價方式。
對于在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的聽障兒童應該建立一套適合他們的評價方式,在語言、溝通交往、智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決定是否能去普通幼兒園隨班就讀。只要達到要求,相關部門應提供證明,普通幼兒園不得拒絕符合條件的聽障兒童入園。
(四)教育主管部門要創建良好的隨班就讀環境。
在師范生職前培養中增加相關的“融合教育”等內容的課程,加大隨班就讀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隨班就讀教師特殊教育能力,做好從康復機構到普通幼兒園、小學的過渡。通過舉辦家長沙龍、家長學校等方式促進同伴和普通家長對融合教育的支持。加強家校合作,在學校、教師和兩類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溝通關系。
制定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的經費政策,提供政策保障,設立專項經費。完善資源教室和資源教師配備、課程創新和設置等,同時能夠給予更多經濟補貼。如在2013年武漢市“兩會”中,政協委員張河瀅在一份提案中建議,盡快出臺針對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拿出專項經費,為新、改、擴建的50所公辦幼兒園至少配備一間資源教室,同時在新增的1萬個幼兒園學位中,至少拿出100個學位給這些孩子。
我國以隨班就讀方式開展融合教育,應在普校教學中加強特殊教育的觀念,希望有更多的特殊兒童能夠安置于隨讀班中,讓他們與健全兒童共同生活、學習,真正實現融合教育的理想。
[1]彭霞光.培智學校教師對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態度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0(4):18-21.
[2]彭霞光.盲校聾校教師隨班就讀的態度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1999(2):24-28.
[3]韋小滿,袁文得,劉全禮.北京香港兩地普小教師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隨班就讀態度的比較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34-39.
[4]景時.中國式融合教育:隨班就讀的文化闡釋與批判[D].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