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
婦科炎癥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包括外陰、前庭大腺、陰道、宮頸、子宮體、輸卵管、卵巢及盆腔腹膜,在受到各種致病菌侵襲感染后發生的炎癥,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炎癥為女性外陰炎、陰道炎、宮頸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卵巢囊腫等[1]。近幾年隨著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以及濫用抗生素等情況的發生,耐藥菌株不斷被發現,婦科炎癥感染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2]。婦科炎癥的發生給患者造成了身心上的重大影響,給患者造成疼痛的同時也給患者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根據長期臨床實踐證明,有效的檢測手段是治療婦科炎癥的重要方法,其中微生物檢測手段是目前發現的較為重要的一種手段,微生物檢測可以有效發現患者體內傳染源,阻斷細菌傳播途徑[3]。本文通過培養法以及凝集法2種檢測方式,探討治療婦科炎癥中較為有效的微生物檢測手段。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在駐馬店市第二中醫院接受婦科炎癥治療的患者64例,本組患者均為已婚女性,年齡21~44歲,平均年齡(29.50±2.15)歲。患者在治療前2周均無全身應用抗生素史,48 h內無性生活,患者也無嚴重并發癥。
1.2 檢測方法 對所有患者分別實施培養法以及凝集法檢測念珠菌的陽性情況,用2個無菌棉拭子采集患者陰道側壁上1/3的分泌物,插入軟瓊脂試管底部,放于-40℃的冰箱,24 h內進行接種。培養法的具體方法為:取得的樣本以常規方式接種在沙保羅培養基中,培養溫度保持在35℃,判斷標準為若培養基內1周未見真菌生長則可判斷為無真菌生長,真菌的鑒定方式采用生物-梅里埃全自動鑒定及藥敏測試劑以及相關的配套試條。凝集法具體方式為:按照念珠菌快速凝集測試試劑盒的相關步驟進行操作,若肉眼可見紫色的凝集顆粒即為陽性,若肉眼未見紫色凝集顆粒即為陰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資料結果用“±s”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利用培養法采集到的陰道內念珠菌陽性率為65.63%,利用凝集法采集到的陰道內念珠菌陽性率為76.56%,兩種方法的檢測率都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種陰道念珠菌檢測方法結果比較(n)
念珠菌是一種真菌,通常引起陰道炎的是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此菌呈卵圓形,有芽孢及細胞發芽伸長而形成的假菌絲。念珠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加熱至60℃ 1小時后即可死亡[4]。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見的條件致病菌。它常寄生于人的皮膚、口腔、陰道和腸粘膜等處,當機體免疫機能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態環境失調,容易引起念珠菌病[5]。念珠菌可引起皮膚粘膜淺層或全身系統性感染,感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疾患,陰道炎即為念珠菌感染的一種臨床癥狀[6]。隨著臨床微生物檢驗技術的不斷提高,微生物檢驗對于臨床治療婦科炎癥的控制作用越來越重要。檢驗人員在對念珠菌進行檢驗時要注意密切聯系患者的臨床實際,以便提高臨床檢驗結果的準確率。正確的進行臨床分析、解釋微生物檢驗的結果,對于治療醫師及時利用微生物的檢驗結果,更好的制定患者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在患者念珠菌培養的方法中,傳統病原菌培養方法的培養時間以及鑒定耗時長,特異性低,雖具有價格低及方便的特點,但不能較好的為患者提供更為準確的結果[7]。通過本組實踐證明,凝集法檢測婦科引道念珠菌感染時,檢測陽性率為76.56%,培養法采集到的陰道內念珠菌陽性率為65.63%,兩種方法的檢測率都較高,2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凝集法檢測陰道分泌物念珠菌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推測方法,主要是利用念珠菌的抗體特性,利用念珠菌快速凝集測試方法,促使念珠菌凝集,使得肉眼就可以看到檢測結果,因此凝集法具有快速、簡便的優點,但凝集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凝集法無法確定念珠菌的菌種,不能進行相關的藥敏試驗,但凝集法對于初步篩選陰道炎以及臨床普查具有積極作用,可以在臨床推廣應用[8]。培養法檢測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病原體的檢測率,對鑒定菌種以及藥敏試驗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培養法是目前診斷真菌感染的“金標準”,但培養法檢測需要時間較長,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而且培養法所需費用較高,利用培養法檢測給患者造成一定的經濟壓力,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療。近幾年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分子分型控制婦科炎癥感染的技術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分子分型對及時發現并控制病原菌的傳播以及應用具有重要作用[9]。本組研究分別采用凝集法、培養法對64例患有陰道炎患者的陰道分泌物進行念珠菌的檢測,對兩種結果的陽性檢測率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兩種方法的陽性率檢測差異不顯著,無統計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凝集法以及培養法對婦科炎癥感染中微生物的檢測意義重大,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高價值。
[1] 張光輝.婦科炎癥感染中幾種微生物檢驗方法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3(31):63-64.
[2] 郭志華.微生態療法治療婦科炎癥82例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25):3326-3327.
[3] 邵君.婦科門診陰道分泌物的臨床檢驗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0):2770-2771.
[4] 李海濱.婦科門診陰道分泌物5000例臨床檢驗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5):131.
[5] 王惠利.如何提高婦科醫學檢驗質量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19):118.
[6] 詹立紅.婦科門診陰道分泌物臨床檢驗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3):265-266.
[7] 李萌.360例基層醫院婦科分泌物檢驗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24):239.
[8] 詹立紅.婦科門診陰道分泌物臨床檢驗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3):265-266.
[9] 黃惠倫.5060例婦女陰道物的檢驗結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