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亮 劉傳垠 萬鳳福 王雪樵 何志華 熊薇娜
中心動脈壓是指升主動脈根部血管的壓力,其更能有效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常作為反映心血管事件的“金標準”[1],而肱動脈壓是臨床上測量最多及指導臨床用藥的標準,常用于間接反映中心動脈壓及預測心血管事件。本研究通過對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的比較,以明確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心內科,臨床需行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齡(43.5±10.3)歲,平均體質量(61.8±12.3)kg,心率(72.6±17.2)次/min。入選對象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均未見冠狀動脈硬化。將中心動脈壓收縮壓及舒張壓測量值與肱動脈的收縮壓及舒張壓測量值進行比較。為保證血壓數據的準確,在不影響患者病情的條件下,所有高血壓患者術前暫停服用降壓藥1次。
1.2 實驗儀器 (1)PHILIPS 單C臂數字減影心血管系統(Philips Medical Systems Nederland B.U.荷蘭),注冊號SFDA (1) 20103302617。(2)Lead 2000多道生理記錄儀(四川錦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國食藥監械(準)字2005第32507693。
1.3 各項指標的測定 兩種血壓的測量:受試者取仰臥位,術前調整壓力換能器,將直接壓力調零,取右側橈動脈為穿刺點,動脈穿刺成功后,將Cordis 6 F MPA 2端側孔導管送至主動脈根部,應用Lead 2000多導生理記錄儀描記壓力曲線,走紙速度25 mm/s,從描計曲線中獲得主動脈收縮壓和舒張壓,曲線穩定后每個記錄者記錄直接血壓3次,每次測量間隔2 min,取3次的均值為血壓測量值。同理將導管退至肘關節上方2~3 cm處測量肱動脈血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s”表示,將測得的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進行組內相關分析;將測得的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將測得的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行Bland-Altman圖示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血壓值的相關分析 采用two-way-mixed模型計算組內相關系數(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測量值的組內相關系數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的測量的結果具有一致性。見表1。

表1 組內相關系數(mmHg)
2.2 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的血壓值比較 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的收縮壓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舒張壓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各組中心動脈壓與肱動壓測量值比較(±s,mmHg)

表2 各組中心動脈壓與肱動壓測量值比較(±s,mmHg)
血壓 例數 中心動脈壓 肱動脈壓 t值 P值收縮壓 100 136±25 135±4 0.984 0.328舒張壓 100 82±12 81±12 1.326 0.188
2.3 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的血壓值Bland-Altman圖示法 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收縮壓測定差值為(0.39±3.96)。絕大多數散點在(-7.40,8.20)即(x±1.96 s)范圍內,說明兩種血壓收縮壓測定值的一致性較好。見圖1。
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舒張壓測定值差值為(0.50±3.77)。絕大多數散點在(-6.90,7.90)即(x±1.96 s)范圍內,說明兩種血壓舒張壓測定值的一致性較好。見圖2。

圖1 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測量的收縮壓Bland-Altman分析圖

圖2 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測量的舒張壓Bland-Altman分析圖
中心動脈壓是左心室與外周血管互相作用的重要環節,需要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但往往在臨床中不能精確獲得肱動脈壓力值,進而使肱動脈壓和中心動脈壓之間關系不夠明了,其變化趨勢是否相同,是否會受到患者年齡以及高血壓病史等因素影響[2]。本研究對其中存在的一些聯系進行探討分析。中心動脈壓對心臟后負荷起到決定性作用。近年來,研究表明[3],中心動脈壓能夠作為預測獨立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與肱動脈壓相比,其能準確反應左心室、冠狀動脈、腦血管及腎動脈的負荷情況[3],具有較強的病理生理意義。中心動脈壓的增高會導致主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硬化,進而引起主動脈夾層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疾病的發生,故臨床上控制中心動脈壓對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有較重要的意義,目前測量中心動脈壓主要存在直接測量法和間接測量法兩種測量方法,前者常見于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因其有創性性及技術要求較高,故難以廣泛應用,后者通過脈搏波分析系統間接測量中心動脈壓,但其準確性受到質疑[4]。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汞柱臺式血壓計測量間接肱動脈血壓來指導臨床用藥,那肱動脈血壓與主動脈血壓的相關性如何,在臨床上討論較多[5-6]。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創中心動脈壓與有創肱動脈壓相關性較好,考慮主要與本組研究對象相對較年輕,未出現動脈硬化有關,因為中心動脈壓受心輸出量、外周動脈阻力、動脈的僵硬度、反射波的時相和大小影響,動脈硬化會導致脈搏壓力波速和波反射速度增加,反射點后移,中心動脈壓的壓力波從舒張期提前至收縮期。有研究認為60歲以上的老人,因周圍血管僵硬度增加,動脈內徑減少,僵硬度增加,導致從主動脈到外周動脈反射波增加[7]。從而導致中心動脈壓與外周動脈壓血壓的數值相差較大[8]。而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年齡相對年輕,冠狀動脈動脈造影均未發現異常,故肱動脈壓能較好反映中心動脈壓的數值。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未出現動脈硬化的患者中心動脈壓與肱動脈壓相關性較好,肱動脈壓能較準確地反映中心動脈壓的真實數值。
[1] Williams B,Lacy PS,Thom SM,et al.Differential in pact of resting blood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s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Conduit Artery Function Evaluation(CAFé)study [J].Circulation,2006,11(9):1213-1225.
[2] Safar ME,Lacher J,pannier B,et al.Central Pulse Pressure and mortalit in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J].Hypertension,2002,39(3):735-738.
[3] 左君麗,嚴子君.評價無創中心動脈壓與有創中心動脈壓測量值的一致性[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9,17(4):343-346.
[4] 吳金輝.老年高血壓患者中主動脈壓與周圍動脈壓及左心室功能的關系[J].武漢大學學報,2012,33(4):553-556.
[5] 毛穎穎,劉海平,眭舒蘭,等.急性有氧運動和抗阻訓練對中心動脈壓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5(4):283-286.
[6] 吳琪,徐聰聰,劉江,等.有創中心動脈壓與外周動脈壓和冠狀動脈硬化的相關性[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5):479-482.
[7] 朱宏燕,甘舜進.高血壓患者中心動脈脈壓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J].當代醫學,2009,15(27):38-39.
[8] 范懷周,程映.高血壓前期與血尿酸相關性的探討[J].當代醫學,2012,18(4):1621-5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