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澤華
急診科的主要特點是患者病情急、危、重,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患者的生命安全會受到嚴重的威脅[1]。另外,急診科患者患病種類繁多、復雜且預見性差,即使很小的疏忽都可能引發產生醫療和護理上的隱患,導致發生醫療糾紛,對醫院的信譽造成嚴重的損失[2]。全程護理模式是一種人性化的護理模式,臨床上已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本研究分析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的過程中應用全程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3月汕頭市中心醫院急診收治的急診危重患者120例,隨機平均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60例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21~73歲,平均(52.3±3.7)歲,重型顱腦外傷、腦血管意外、消化道大出血及其他疾病患者分別為17、14、16、13例;觀察組患者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2~72歲,平均(53.1±6.2)歲,重型顱腦外傷、腦血管意外、消化道大出血及其他疾病患者分別為16、15、14、15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以常規模式護理,患者入院后首先對其病情做出判斷,然后根據診斷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治療及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 以全程護理,具體的護理辦法如下:(1)快速準確的分診。由工作經驗有5年以上的護士負責急診分診的工作,患者就診時,分診護士以最快的速度收集患者的主客觀資料,評估病情,根據衛生部急診分區分級的指導意見,按病情分級將患者安置在紅、黃、綠區。Ⅰ級為瀕危患者,Ⅱ級為危重患者,Ⅲ級為急癥患者,IV級為非急癥患者,紅區是Ⅰ級和Ⅱ級患者的搶救監護區,黃區是Ⅲ級患者的密切觀察區,綠區是IV級患者的診療區。(2)管床責任制。紅、黃、綠區有相應的管床責任護士,紅區由核心能力Ⅲ級以上的護士擔任,一般為帶班護理組長,各區責任護士按核心能力不同分管床位。分診護士將患者安置到相應區域,責任護士主動接診、交接病情,予合適的體位,對有意識的患者進行耐心安撫,幫助緩解緊張、焦躁的不良情緒,并鼓勵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執行各項治療及護理措施;分診護士接診到病情危重,如復合外傷、大出血、呼吸困難、心跳呼吸停止等病情Ⅰ級和Ⅱ級患者,即刻呼叫醫生及其他護士協助,開通綠色通道,直接送入搶救室搶救,搶救室內護理組長帶領下的小團隊立即與醫生采取搶救措施,開通靜脈通路、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電除顫等,并由管床責任護士對病情進行動態監測,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及藥物使用情況。(3)安全轉運。患者需送相關輔助科室檢查或住院時,由責任護士評估病情,根據需要帶備搶救用物及藥品,由責任護士護送、轉運期間病情監測,危重患者由醫生一同護送,保持治療及護理的連續性,保障轉運的安全性。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統計患者的滿意度情況,共分為3個評價的等級[3]:非常滿意(8~10分),較滿意(6~8分),不滿意(5分以下),調查的內容包括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環境舒適度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數據用“±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96.67%(58/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1.67%(4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非常滿意度70.00%,較滿意度23.33%,不滿意度3.687%,總體滿意度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非常滿意度46.67%,較滿意度30.00%,不滿意度23.33%,總體滿意度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2組急診危重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比較[n(%)]
3.1 提高急診護士的責任感 對急診危重患者的全面護理措施包括及時有效的搶救護理、全程陪護、心理護理等幾個方面,具有全面化、全程化、以人為本的主要特點。全程護理要求護理人員通過全面專業化的護理服務讓患者得到身心優質護理,不僅做好患者入院、檢查、手術前后的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指導,還要求每位護理人員對自身所負責患者的身心問題要完全掌握,密切關注患者在治療過程的病情變化[4]。全程護理的應用,急診責任護士為患者提供連續的、全面的、整體的護理組織方式,責任護士是主導,直接向醫生匯報患者的病情變化,并與其他醫護人員、家屬溝通,提高急診護士的責任感及獨立能力。
3.2 提高搶救成功率 急診科危重患者的患病特點是病情變化快且復雜,如果不能給予及時有效地搶救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合理有效的搶救及護理措施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5]。護理工作時整個搶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嫻熟的護理技術、良好的應變能力,更要求醫院具有有條不亂的護理流程、全面專業的護理措施[6]。全程護理的連續性,保障各項搶救措施及時有效的的執行[7]。
3.3 提高患者滿意度 全程護理的護理模式下急診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顯著提高,進而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體滿意程度,降低醫患糾紛發生的可能性,從而提高了醫院的聲譽[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7.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體滿意度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體滿意度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恰如其分地證明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的過程中應用全程護理能夠取得的臨床效果。
[1] 梅立娟,王麗媛,董亞輝.我院急診科護理組長在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當代醫學,2011,17(12):35.
[2] 陳淑萍.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8):70-72.
[3] 宮春鳳,徐麗娜.急性腦出血患者急救護理需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醫學創新,2010,7(6):97.
[4] 劉輝.護理程序在重型顱腦損傷綠色通道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9):49-50.
[5] 何芳.急診室危重創傷患者死亡原因研究與急救護理方法[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5):97.
[6] 徐紅,葉柳花.大面積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驟停誘發多臟器衰竭患者的急救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7):16-17.
[7] 許慧欣.急診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0):3718-3720.
[8] 劉艷.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