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堅云
慢性胃炎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和多發疾病[1],該病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有消化不良、貧血、上腹部不適等[2]。引發該病的原因較多,疾病發展緩慢并且長期反復發作,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對55例慢性胃炎患者給予阿莫西林、雷貝拉唑與呋喃唑酮的聯合用藥,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10例,隨機均分為2組(n=55)。樣本均符合該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且無藥物過敏史。對照組男 28例,女 27例,年齡 31~68歲,平均(49.6±9.8)歲;病程1~11年,平均(5.4±1.6)年。觀察組男27例,女28例,年齡30~69 歲,平均(50.1±7.8)歲;病程 1~10 年,平均(5.3±1.4)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患者存在腹部鈍痛、脹痛或灼痛是慢性胃炎在臨床較為常見的癥狀,并且癥狀會隨著進食而加重,同時會出現燒心、泛酸、噯氣等癥狀;(2)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呈現出灰黃色或者灰白色變化,同時出現彌漫性或局部性不同程度的萎縮癥狀,在病情發展之初,這種癥狀可能存在黏膜內小血管處,隨著病情發展程度加重,會出現暗紅色且樹枝狀的大血管位于黏膜下部;(3)患者的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呈現陽性。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阿莫西林(昆明貝克諾頓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 53021880),0.5 g/次,口服,1次/8 h;呋喃唑酮(甘肅扶正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62020322),飯后服用,0.1 g/次,3次/d;果膠鉍(大同大源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 20059218),分別于三餐前1 h和睡前服用,3粒/次,4次/d。觀察組患者給予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與雷貝拉唑聯合用藥,前兩種藥物的使用方法與對照組一致,選用雷貝拉唑(海南中化聯合制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0110160),空腹口服,20 mg/次,1次/d。2組患者均以2周為1個療程。
1.4 療效評價標準 (1)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消失,病理學檢查顯示腸化生、腺體萎縮等情況消失,胃鏡結果顯示無炎癥表現;(2)顯效:癥狀與體征均獲顯著好轉,病理學檢查表示疾病等級減輕2個等級以上,炎癥顯著改善;(3)有效:癥狀與體征存在好轉,病理學檢查表現疾病等級有所減輕;(4)無效:癥狀與體征均無變化,胃鏡與病理學檢查無好轉,甚至加重。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效果比較 對照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為65.5%,觀察組根除率為96.4%,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效果比較[n(%)]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有效41例,總有效率74.5%;觀察組有效52例,總有效率94.5%;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n(%)]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疾病,該病由淺表性炎癥細胞逐漸擴散侵潤至深層處腺體,使胃黏膜發生腺體萎縮而進一步表現的炎癥性病變,伴隨病情遷延存在引發癌性病變的風險,在臨床治療階段需給予足夠的重視。雷貝拉唑是新一代質子泵抑制劑,可有效抑制H+-K+-ATP酶及泌酸機制[3],當患者胃酸情況逐漸嚴重時,該藥的離解速度會逐漸加快,增加藥物效果,進而逐漸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藥物還能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不易對內因子和胃蛋白酶的分泌產生影響,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研究對55例患者開展了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與雷貝拉唑的聯合用藥,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獲得明顯好轉,胃鏡與病理學檢驗結果也有顯著的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4.5%,明顯好于未行雷貝拉唑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研究表示,胃幽門螺桿菌是近年來發現的唯一一種生活在人胃中的革蘭陰性桿菌,有研究表明胃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性病變、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4-5]。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為96.4%,根除效果較好,更明確了3種藥物聯合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慢性胃炎患者開展阿莫西林、雷貝拉唑與呋喃唑酮的聯合藥物治療,能夠顯著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姚愛紅.雷貝拉唑聯用莫沙必利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8):21-22.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78.
[3] 吳秀華,聶正全.雷貝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陰性胃潰瘍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學,2013,34(28):5793-5794.
[4] 郭清.慢性胃炎治療的影響因素[J].當代醫學,2010,16(15):19-20.
[5] 胡文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炎性病變、不典型增生及胃癌關系的研究[J].吉林醫學,2013,34(24):4882-4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