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壯
以升創級新甜釀蜜造
文/賈壯

▲圖/新華社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傳統制造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新聞不斷見諸新聞媒體。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珠三角地區經公開報道的倒閉企業就有76家,其中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如何理性、科學地看待和分析制造企業經營困難現象,找準對癥下藥的應對方法,是有關各方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放在經濟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來看,部分地區傳統制造企業遇到的困難應是情理之中。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增速創2009年一季度以來新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個百分點。整體經濟和工業增加值增速趨緩,必然會對企業帶來沖擊。此外,隨著勞動力、能源環境等各種成本的快速提升,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招商政策由“來者不拒”轉向“挑三揀四”,令不少企業有向內陸省份和其他國家地區轉移的需要,客觀上增加了“摩擦性”倒閉。
企業有正常的生命周期,優勝劣汰乃是市場經濟的自身規律。目前來看,制造企業倒閉還只是個別地區和個別行業的情況,沒有造成全局性影響,即便是在企業倒閉數量較多的地區,總體情況也較為平穩。勞動密集型行業遇到的困難,也沒有對就業數據帶來大的影響。來自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066萬人,已經超額完成了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登記失業率4.05%,低于4.5%的全年調控目標。
就業數據平穩,一方面是因為勞動力供給數量的自然回落,另一方面也與經濟轉型升級初見成效有關。作為吸納就業的海綿,我國的服務業保持著較高增速,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8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在忍受轉型陣痛的同時,也在慢慢迎來升級帶來的甜蜜。有市場監測數據顯示,來自金融業、科技創新企業的寫字樓需求,占2015年前三季度北京寫字樓成交量的65%,由此可見創新和創造為經濟帶來的充沛活力。
經濟學者從供給的角度分析,將經濟增長分解為要素投入和科技創新兩個因子,前者受到自然稟賦的制約,不可能持續擴張,后者可以助推經濟擺脫要素瓶頸,實現長期穩定發展。部分地區傳統制造企業遇到的困難,是單純依靠要素投入的舊有發展模式的困難,創新才是破解困局的唯一出路。期待創新、創業和創造能夠為有夢想的年輕人插上翅膀,讓他們臉上都能綻放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