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并非洪水猛獸

▲高峰期廣州地鐵人潮洶涌(周巍攝)
近日,一則“廣州現超級細菌,引發感染可能致死”的消息讓廣州市民心驚。原來,10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刊登了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姚振江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顯示,廣州地鐵系統檢出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姚振江發布的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廣州地鐵的7條線路(1、2、3、4、5、8號線和APM)使用棉試紙法采集了320個樣本,它們主要來自地鐵內的自動售票機、上下扶梯、座椅、吊環、豎桿等位置。經檢測,研究人員發現其中60.31%的取樣點含有耐藥的葡萄球菌,其中8個含有“超級細菌”,即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檢出率達2.5%。
超級細菌就在身邊的消息,引發民眾廣泛關注。姚振江指出,所謂超級細菌是一種通俗的說法,是一類細菌的名稱。這一類的細菌的共性是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很強大的耐藥性,MRSA就是其中的一類。它并非指對人的殺傷力提升,也不會導致新的疾病產生,但是會使疾病治愈的難度提高。主要依靠預防和開發新的藥物進行治療。
而本次在地鐵上發現的MRSA,獨立生存能力并不強,對于普通人來說,雖然有感染風險,但感染率其實并不高。“一般而言,人群中攜帶超級細菌的比例為1%~5%,攜帶并不代表就一定會被感染,感染并不代表會致命,是有藥可救的。”姚振江表示。
如何避免在公共場合接觸這些細菌,降低危險性呢?專家表示,因為細菌最主要是接觸性傳播,洗手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防護手段。姚振江再三強調,自己的調研并非為了引發恐慌,而是從傳染病防控的角度來看,地鐵可能是超級細菌和其他耐藥菌的傳染源之一,應該進行更嚴格的感染控制和監控措施,比如加強消毒,乘客也應注意個人衛生防護。
感染“超級細菌”發病的主要是抵抗力低的人群,對普通人群不會產生大的危害。大家沒必要如此恐慌,建議小孩、老人、體質較差者應少到人多密閉的公共空間,去了之后一定記得飯前洗手。而且,身上的傷口更容易因暴露而接觸感染“超級細菌”,建議這類人盡量不要去公共場所。
生病時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應遵從醫生指導;已經在服用抗生素的病人,要嚴格按照藥物使用規定科學治療。值得重視的是,濫用抗生素和抗生素用量、療程不足都會產生耐藥情況。(據南方日報、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