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目
調查研究是黨的傳家寶對科學決策至關重要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的至理名言家喻戶曉。毛澤東還說過:“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這也是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的原因。習近平同志指出:“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都要求我們的領導工作和領導干部必須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時期,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對各行各業的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怎么才能想出新點子、干在關鍵處、形成新亮點?首先就要從搞好調查研究入手,正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習近平同志指出:“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對科學決策至關重要,否則“情況不明決心大,心中無數點子多”,這方面的教訓是不少的。現在中央強調要狠剎“四風”,一些人片面認為,還是少去下邊為好,免得有觸線違規之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地方甚至連必要的調研活動也不搞了。其實這是錯誤的。過去確實有不少調研在走形式,有的為了聯絡感情,有的借機游山玩水,正所謂白天坐著車子看,晚上圍著桌子轉,走時帶點土特產。你在這兒玩得很盡興,別人表面應承,內心苦不堪言,沒準走后人家還戳你脊梁骨。這樣的調研確實沒有意義,只能給地方上添麻煩。然而,反對不良之風搞調研,并不是反對調研,不必做因噎廢食的事情。如果成天關在書齋里閉門造車,坐而論道,你的想法、你的決策,又能符合實際幾分呢?前些年調研,有西部省份的同志說,我們這里的扶貧工作很有效,給農民買了拖拉機,農民很歡迎。實際上怎樣呢?這里多數是山區,農民們居住在半山坡上,買來了拖拉機又怎么開呢?可見,不了解實情,不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工作也難以做到位、做到家。
調查研究要參到點子上、謀到關鍵處
“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搞調研也一樣,要想想主要目的是什么。習近平同志指出,調查研究,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他強調,領導干部搞調研,要有明確的目的,帶著問題下去,盡力掌握調研活動的主動權。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各領域各方面都出現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就業、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醫療衛生、征地拆遷、社會治安,等等,這些都是人民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面對這么多問題,應該從哪里入手?關鍵是要結合各行各業的實際,抓那些難度較大,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抓那些制約工作發展的觀念、體制、機制的問題,抓那些“想抓未抓”或“想抓還來不及抓”的問題。要找準癥結、對準穴位,這樣才能參到點子上,謀到關鍵處。當然,一次調研不可能把所有問題都解決,關鍵是要聚集,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找出來,把硬骨頭挑出來。調查研究的過程在調查,重心在研究。調查研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就難在客觀實際是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更不容易把握。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調查就是要解決問題。”在《反對黨八股》中指出,大略的調查和研究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是還不能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還須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習近平同志強調,調查研究不僅要全面細致地了解實際情況,更要善于分析矛盾、發現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規律性的東西。調查結束后一定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這就需要經過系統梳理、仔細甄別,透過現象看本質,既看到好的方面也善于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善于在比較中知曉好與壞、長與短、優與劣。對地方工作的分析要充分全面,評判要客觀公正,對存在的問題要眼光敏銳、分析準確,提出的招數要實實在在,符合實際,管用有效。
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
最近,《福建日報》刊發《群眾的贊許最甘甜》一文,回憶了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身體力行踐行群眾路線,倡導推動“四下基層”等事件的經過。文中提到,在閩東,他曾披荊斬棘步行兩個多小時,深入壽寧縣下黨鄉,現場解決發展難題,為下黨鄉注入致富動力。那時候,寧德壽寧縣下黨鄉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沒有公路,只有一條非常窄的土路,土路上還長滿了雜草。前面走的人必須用木棍挑開才可以看到路。當時,習近平同志說,沒有看到群眾就不算下基層,腳要走到群眾中。現在交通工具發達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通信工具先進了,干部與群眾的溝通卻難了;干部的學歷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水平卻低了。在實際工作中,也有不少人認為,現在是信息時代,網上什么材料都有。殊不知“百聞不如一見”,“鍵對鍵”永遠代替不了“面對面”。
調查研究要真正有效,必須接地氣,摸活魚。習近平同志有一個觀點廣為人知:當縣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必須深入群眾生活當中,親自看,親自問,將情況摸準摸實摸透,獲取豐富的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和建設性意見。這就要求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查了解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湖南少數民族鄉親們時就強調,要看真正少數民族的村子,不要臨時收拾,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狀況。在赴河北阜平考察時他對當地干部說:窺一斑知全豹,到這里就是要了解真實的貧困狀態,如能看到真貧,從北京3個半小時的路程就值了!這些都為我們搞好扎實的調研活動提供了指導。
以優良作風搞調查研究切忌走過場、搞形式主義
中央“八項規定”強調,調研要“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這項規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調研回歸到本質。過去有的領導干部搞調查研究,端著架子、前呼后擁,下車就嘰里哇啦,講一通話,發一通指示,就像古代的官老爺下去巡視。基層的干部群眾就會懷疑,是你聽群眾講,還是群眾聽你講?你是調研來了,還是作指示、下命令來了?這實際上是作風不正的表現。搞調查研究,如果不放下架子,群眾就會敬而遠之;如果不注重交心,群眾就會產生戒心;如果不滿懷真情,群眾就會敷衍應付。特別是前些年,一些地方“奢華調研”見怪不怪,成了常態:有的領導還未動身,下面早已“萬事俱備”,甚至還要事先“演練”;有的前呼后擁,又是到轄區邊界迎接,又是警車開道……對這種“調研”要堅決說“不”。中央明確接待要求,少花錢辦實事,無疑開風氣之先,自然會受到基層干部群眾歡迎。
高質量的調研一定要以優良作風作保證。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要真心實意搞調研,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不能擺華而不實的“花架子”,不能為擺樣子、做宣傳、樹形象才下去調研,也不能練哄人騙人的“花拳繡腿”,切忌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要謙虛謹慎搞調研,有眼睛向下、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擺正位置,不能先入為主想當然,未調查先帶著成見,未了解情況先發表意見。去調研本身就是“麻煩”地方,要多為基層著想,做到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能省則省、能短則短,讓基層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干好工作,也有助于提升基層的辦事效率。
□本欄編輯/白華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