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沖
接到組織上指派我參加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定點幫扶工作組的通知后,我無比激動,也倍感榮幸。作為一名“80后”,我從小在遼西小城的農村長大,后到大學讀書,如今在省直機關工作。算起來,從千禧年奔赴大連讀書開始至今已離開農村十幾年,經過現代都市文化生活的熏陶和洗禮,我早已習慣了夏日午后坐在咖啡廳品嘗著“拿鐵”,回味著舌尖上的溫暖愜意;也早已喜歡上在體育館拍打著籃球,享受著奔跑中的揮汗如雨;習慣于坐在電腦前敲打鍵盤,凝視著屏幕上字符的跳躍。可一直以來,咖啡的香濃并沒有湮沒我的味覺,因為我知道,在偏僻的鄉村里還有孩子們會因分到一塊巧克力而興奮得手舞足蹈;名牌衣服的舒適也沒有減弱我的觸覺,因為我知道,在貧困地區還有人因缺少御冬棉衣而衣衫單薄地直面刺骨寒風;機關工作更沒有淡化我對農村、農民的感情和關注,因為我知道,在全省還有214萬貧困人口。他們是我,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父老鄉親。
這些父老鄉親曾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默默無聞,但歷史性貢獻卻不可磨滅。就像腳下這條通向北甸子村的路,它蜿蜒于抵抗科爾沁沙漠南侵的第一道防線,幾十年來村民們以人定勝天的信念和勇氣,毅然決然地選擇堅守家園,與自然抗爭,和風沙搏命。他們也付出了難以想象的犧牲,多年的風沙侵蝕在本應郁郁蔥蔥的土地上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貧瘠烙印。
毋庸諱言,像北甸子村一樣的村莊,在我們國家、我們省還有很多,那些村民和我們一樣也有權利去構建和實現他們的中國夢,他們的夢想更為樸素,更為現實,也更為迫切,那便是脫貧致富。我們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只要努力就能改變。就像現在走在腳下的這條路,它不會永遠崎嶇不平,不會一直讓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走在路上,耳邊不時地激蕩起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的囑托:“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做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而我,在未來的歲月中,必將伴隨著印在這條土路上的那些或深或淺、或直或彎的串串腳印,努力譜寫出我無悔的青春。
(作者系遼寧省直機關工委駐村工作隊成員)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