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龍燕+任麗華+崔嗣庚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止血方法對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術后卵巢功能的影響。 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卵巢良性腫瘤患者,均進行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手術治療,并按照術中不同的止血法,分為觀察組44例,對照組36例,分別行縫合止血與電凝止血,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卵巢功能。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1年的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率、月經異常發生率等,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前后的黃體生成素、血清雌二醇及卵泡刺激素等性激素水平變化不顯著(P>0.05),對照組手術前后各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患者中,采用縫合止血方法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而電凝止血的損害性較大。
[關鍵詞] 腹腔鏡;卵巢腫瘤剝除術;止血;卵巢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1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4-0011-03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卵巢腫瘤患者治療中亦逐漸推廣應用,其中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手術已經得到諸多卵巢良性腫瘤患者的認可[1,2]。而術中不同的止血方法亦會對患者術后卵巢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3]。因此,積極探尋有效、安全的術中止血方法,對提高患者整體治療效果及術后生活質量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通過觀察與比較臨床上常用的兩種止血方法(電凝止血法與縫合止血法)對卵巢功能的影響,旨在為卵巢腫瘤剝除術中選擇合適的止血方法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卵巢良性腫瘤患者,均經婦科檢查、B超診斷及術后病理證實,且排除惡性腫瘤患者。所有患者術前6個月均未使用性激素治療,且月經周期具有規律性。按照術中不同的止血法,分為觀察組44例,對照組36例,其中觀察組年齡19~42歲,平均(29.52±3.25)歲,腫瘤直徑6~10 cm,平均(6.23±2.12)cm。兩組患者在平均年齡、平均腫瘤直徑對比,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手術治療:于臍輪下緣作一1 cm左右的切口,成功穿刺后,置入腹腔鏡,于下腹第二穿刺孔置入10 mm套管、第三穿刺孔置入5 mm套管,進行手術操作。觀察腫瘤位置、質地、形態及盆腹腔等情況后,充分分離囊腫間隙和卵巢,并對囊腫進行剝離。觀察組44例患者對剝離創面進行腹腔鏡下縫合止血,對照組36例患者對剝離創面進行腹腔鏡下電凝止血,其中,單極電凝止血20例,雙極電凝止血16例。
所有患者均于手術前、手術后6個月、手術后1年的月經周期開始的第2天,采集靜脈血液標本,按照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對患者的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血清雌二醇(serum estradiol,E2)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LH)等性激素水平進行測定。此外,分別于手術后的6個月、1年根據隨訪結果,觀察與記錄患者月經的變化及臨床癥狀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需對比的指標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的表示分別采用(x±s)表示法與百分比表示法,差異檢驗分別采用t檢驗方法與卡方檢驗,多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F檢驗,且均以檢驗結果P<0.05表示對比形成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性激素水平變化比較
觀察組手術前與手術后6個月、1年的黃體生成素、血清雌二醇及卵泡刺激素等性激素水平變化不顯著(P>0.05),對照組手術前與手術后6個月、1年的各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1年的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月經異常發生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1年的月經異常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其中,觀察組術后1年,僅1例患者發生周期延長,對照組患者術后6個月共7例患者發生月經異常:2例月經周期延長,1例月經減少,3例月經增多,其余1例患者出現月經淋漓不盡。而術后1年,對照組共有9例患者發生月經異常,月經增多與月經減少分別為4例與3例,其余2例患者發生月經周期延長。
3討論
卵巢在女性內分泌及性激素代謝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較多年輕的卵巢腫瘤患者,由于卵巢功能異常而導致月經不規律,甚至發生全身基礎代謝的異常變化[4]。目前在臨床上常采用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患者。但手術過程中不同的止血方法對患者術后卵巢功能的干擾仍存在不同意見[5]。有研究認為,在腹腔鏡手術治療過程中,采用高頻電刀進行操作,并不會明顯損害患者的卵巢功能[6]。手術中反復進行電灼,往往容易損傷或破壞患者皮質及剩余的卵泡,對患者手術治療后的卵巢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有研究指出,在該手術中,采用pk刀電凝止血方法與縫合止血方法,對患者手術后的卵巢功能的影響并不會出現較顯著的區別[7],且在劉玉娟等[8]的研究中則證實,采用縫合止血方法與電凝止血方法,對卵巢囊腫剝除術的影響并無較大差異,但對于卵巢腫瘤患者,以上兩種止血方法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卻存在較大的差異,在黎明鸞等[9]的研究中,證實了縫合止血方法的優越性。
本研究中,亦通過對比縫合止血方法與電凝止血方法觀察對該類患者術后卵巢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采用縫合止血方法的觀察組患者手術前后的黃體生成素、血清雌二醇及卵泡刺激素等性激素水平變化不顯著(P>0.05),而采用電凝止血方法的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后各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文獻[9]報道結果相符,進一步證實了采用縫合止血方法對患者的卵巢功能影響較小,而電凝止血的損害性較大。有研究[7]指出,縫合止血方法有利于保留患者剩余的卵泡,對卵巢組織的損傷較小甚至并未造成任何的損傷,這在較大程度上有效地保護了患者的卵巢功能,而電凝止血方法容易導致卵巢組織的焦化,卵巢床往往分布了較大面積的焦痂,一旦這些焦痂發生脫落,則會出現新的創面,不利于患者卵巢功能的保護。在本研究中無論是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率,還是月經異常發生率,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證實了縫合止血的優越性。但亦有研究[10]發現,在該類手術過程中,單極電凝與雙極電凝對患者手術治療后卵巢功能的影響亦存在差異性,這有待于本研究進一步取證分析。
綜上所述,在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患者中,采用縫合止血方法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而電凝止血的損害性較大。
[參考文獻]
[1] 薛龍海. 腹腔鏡手術治療良性卵巢腫瘤82例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6):135-136.
[2] 劉小紅,陳海霞,安麗萍,等. 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臨床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4):159-160.
[3] 劉開江,崔麗青,劉青,等. 腹腔鏡卵巢囊腫剔除術中不同止血方式對卵巢女性激素水平的影響[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1):38-41.
[4] 王麗鵬. 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剝除術電凝止血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海南醫學,2013,24(17):2525-2526.
[5] 李敬. 單孔腹腔鏡在婦產科年輕女性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3):3663-3664.
[6] 吳新容,楊澤妹. 腹腔鏡下卵巢良性腫瘤剝除術對卵巢功能近期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3):5288-5289.
[7] 吳淑玲,彭小蓮,康惠超,等. 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剝除術pk刀電凝與縫合止血方法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3):3640-3641.
[8] 劉玉娟,周洪貴,諶倫華,等. 腹腔鏡下電凝和縫合止血對殘留卵巢儲備功能影響的對比研究[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6):441-443.
[9] 黎明鸞,金松,歐曼穎,等. 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術中電凝、縫合止血患者術后卵巢功能比較[J]. 山東醫藥,2010,50(6):46-47.
[10] 鄭健,宋靜慧,王麗巖,等. 腹腔鏡卵巢囊腫剝除術使用單、雙極電凝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9):6-8.
(收稿日期:2014-02-13)
本研究中,亦通過對比縫合止血方法與電凝止血方法觀察對該類患者術后卵巢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采用縫合止血方法的觀察組患者手術前后的黃體生成素、血清雌二醇及卵泡刺激素等性激素水平變化不顯著(P>0.05),而采用電凝止血方法的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后各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文獻[9]報道結果相符,進一步證實了采用縫合止血方法對患者的卵巢功能影響較小,而電凝止血的損害性較大。有研究[7]指出,縫合止血方法有利于保留患者剩余的卵泡,對卵巢組織的損傷較小甚至并未造成任何的損傷,這在較大程度上有效地保護了患者的卵巢功能,而電凝止血方法容易導致卵巢組織的焦化,卵巢床往往分布了較大面積的焦痂,一旦這些焦痂發生脫落,則會出現新的創面,不利于患者卵巢功能的保護。在本研究中無論是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率,還是月經異常發生率,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證實了縫合止血的優越性。但亦有研究[10]發現,在該類手術過程中,單極電凝與雙極電凝對患者手術治療后卵巢功能的影響亦存在差異性,這有待于本研究進一步取證分析。
綜上所述,在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患者中,采用縫合止血方法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而電凝止血的損害性較大。
[參考文獻]
[1] 薛龍海. 腹腔鏡手術治療良性卵巢腫瘤82例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6):135-136.
[2] 劉小紅,陳海霞,安麗萍,等. 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臨床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4):159-160.
[3] 劉開江,崔麗青,劉青,等. 腹腔鏡卵巢囊腫剔除術中不同止血方式對卵巢女性激素水平的影響[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1):38-41.
[4] 王麗鵬. 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剝除術電凝止血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海南醫學,2013,24(17):2525-2526.
[5] 李敬. 單孔腹腔鏡在婦產科年輕女性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3):3663-3664.
[6] 吳新容,楊澤妹. 腹腔鏡下卵巢良性腫瘤剝除術對卵巢功能近期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3):5288-5289.
[7] 吳淑玲,彭小蓮,康惠超,等. 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剝除術pk刀電凝與縫合止血方法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3):3640-3641.
[8] 劉玉娟,周洪貴,諶倫華,等. 腹腔鏡下電凝和縫合止血對殘留卵巢儲備功能影響的對比研究[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6):441-443.
[9] 黎明鸞,金松,歐曼穎,等. 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術中電凝、縫合止血患者術后卵巢功能比較[J]. 山東醫藥,2010,50(6):46-47.
[10] 鄭健,宋靜慧,王麗巖,等. 腹腔鏡卵巢囊腫剝除術使用單、雙極電凝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9):6-8.
(收稿日期:2014-02-13)
本研究中,亦通過對比縫合止血方法與電凝止血方法觀察對該類患者術后卵巢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采用縫合止血方法的觀察組患者手術前后的黃體生成素、血清雌二醇及卵泡刺激素等性激素水平變化不顯著(P>0.05),而采用電凝止血方法的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后各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文獻[9]報道結果相符,進一步證實了采用縫合止血方法對患者的卵巢功能影響較小,而電凝止血的損害性較大。有研究[7]指出,縫合止血方法有利于保留患者剩余的卵泡,對卵巢組織的損傷較小甚至并未造成任何的損傷,這在較大程度上有效地保護了患者的卵巢功能,而電凝止血方法容易導致卵巢組織的焦化,卵巢床往往分布了較大面積的焦痂,一旦這些焦痂發生脫落,則會出現新的創面,不利于患者卵巢功能的保護。在本研究中無論是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率,還是月經異常發生率,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證實了縫合止血的優越性。但亦有研究[10]發現,在該類手術過程中,單極電凝與雙極電凝對患者手術治療后卵巢功能的影響亦存在差異性,這有待于本研究進一步取證分析。
綜上所述,在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患者中,采用縫合止血方法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而電凝止血的損害性較大。
[參考文獻]
[1] 薛龍海. 腹腔鏡手術治療良性卵巢腫瘤82例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6):135-136.
[2] 劉小紅,陳海霞,安麗萍,等. 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臨床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4):159-160.
[3] 劉開江,崔麗青,劉青,等. 腹腔鏡卵巢囊腫剔除術中不同止血方式對卵巢女性激素水平的影響[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1):38-41.
[4] 王麗鵬. 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剝除術電凝止血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海南醫學,2013,24(17):2525-2526.
[5] 李敬. 單孔腹腔鏡在婦產科年輕女性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3):3663-3664.
[6] 吳新容,楊澤妹. 腹腔鏡下卵巢良性腫瘤剝除術對卵巢功能近期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3):5288-5289.
[7] 吳淑玲,彭小蓮,康惠超,等. 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剝除術pk刀電凝與縫合止血方法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3):3640-3641.
[8] 劉玉娟,周洪貴,諶倫華,等. 腹腔鏡下電凝和縫合止血對殘留卵巢儲備功能影響的對比研究[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6):441-443.
[9] 黎明鸞,金松,歐曼穎,等. 腹腔鏡下卵巢腫瘤剝除術中電凝、縫合止血患者術后卵巢功能比較[J]. 山東醫藥,2010,50(6):46-47.
[10] 鄭健,宋靜慧,王麗巖,等. 腹腔鏡卵巢囊腫剝除術使用單、雙極電凝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9):6-8.
(收稿日期:20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