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振喜
伊核談判前路漫漫
拱振喜

2015年4月2日,伊核六方(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歐盟和伊朗,在瑞士洛桑達成一項共同行動計劃,并發表共同聲明,宣布將立即著手最終全面協議文本的起草工作。這標志著歷經12年的伊核談判取得重要進展。但是,這只是為在6月30日之前最終完成伊核談判奠定基礎,未來雙方在達成最終全面協議和執行協議方面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與挑戰。

2015年4月2日,伊核六方、歐盟和伊朗在瑞士洛桑發表共同聲明
伊核六方和伊朗達成的共同行動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伊朗將正在運轉的19000臺離心分離機減少至6104臺,10年內不更新換代;伊朗將庫存的10000千克濃縮鈾減少至300千克;伊朗的阿拉克重水反應堆禁止生產钚,將福爾多濃縮鈾加工廠改造為科研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將嚴密監視伊朗所有核設施、濃縮鈾生產鏈和新型離心分離機的研發;伊核六方在確認伊朗執行以上各項條款后解除對伊朗的制裁,并提議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停止執行對伊朗的4項制裁決議。
鈾濃縮問題是伊核談判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伊朗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伊朗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問題上一直僵持不下。此次達成的共同行動計劃,實際上是在國際社會承認伊朗核發展現實的基礎上,限制伊朗的核設施規模、分布、鈾濃縮能力、核材料貯存等,以防范伊朗走上核武器發展的道路。
伊朗總統魯哈尼說,對伊制裁將在最終全面協議達成后立即凍結,伊朗將能繼續在國土上從事鈾濃縮活動,核技術將得到保存。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共同行動計劃將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實現了美方的核心目標。國際社會對這項計劃表示謹慎歡迎。
以色列則稱共同行動計劃為“歷史性錯誤”。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稱,共同行動計劃“威脅到以色列的生存”。
事實上,美國和以色列在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終極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分歧在于,美國試圖通過外交談判達成一項最終協議,讓伊朗在明確無誤地證實自己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試圖尋求制造核武器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期限后可以適當恢復部分核活動;而以色列則希望徹底廢止伊朗的核計劃,包括拆除伊朗的鈾濃縮設備。
在美國國內,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反對伊朗掌握核開發技術,尤其擔心伊朗借機發展核武器。但是,要求伊朗完全停止鈾濃縮活動難以實現。自2003年以來,伊朗頂住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以及以色列的壓力,走出了一條獨立生產濃縮鈾的路子,被伊朗視為民族尊嚴和主權的象征,以及實現國家自強的重要保證。因此,伊朗不可能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2010年,伊朗總統內賈德宣布伊朗提煉出豐度為20%的濃縮鈾
伊朗核計劃始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當時,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親美的巴列維政權準備在全國建立20座核電站,總發電能力為2.3萬兆瓦。1967年反應堆建成啟動,由美國提供高濃縮鈾作為燃料。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后,美國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伊朗的態度,伊朗核能項目陷于停滯狀態。美國認為,伊朗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根本沒有必要投巨資建核電站,指責伊朗實際上是要發展核武器,遂采取“遏制政策”,千方百計阻止伊朗獲得核技術。
2003年2月,伊朗宣布提煉出能為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后,伊朗的核能開發計劃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美國認為,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因此警告伊朗停止鈾濃縮相關活動。隨后,國際原子能機構前總干事巴拉迪訪問伊朗,發現伊朗核計劃的發展速度超出預料。此后,圍繞伊朗停止鈾濃縮相關活動,伊朗與美歐等西方國家展開了漫長的外交斗爭。
為說服伊朗終止鈾濃縮活動,英、法、德三國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2004年11月初,雙方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承諾向伊朗提供一座輕水反應堆、核燃料以及核技術,并將在經貿合作方面為伊朗提供幫助。11月22日,伊朗宣布暫時中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
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伊核問題再度升溫。
2010年2月11日,伊朗總統內賈德宣布伊朗已經提煉出豐度為20%的濃縮鈾。3月25日,美國和歐盟三國開始與俄、中討論對伊朗實施制裁的決議草案。6月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制裁伊朗的1929號決議:禁止伊朗在國外參與核領域的投資活動;禁止各國向伊朗出口坦克、戰斗機和軍艦等重型武器裝備;禁止伊朗進行任何與可運載核武器有關的活動;加強在港口和公海對涉嫌運送違禁品貨船的檢查措施;禁止各國與伊朗進行與核活動有關的金融交易,同時禁止伊朗在國外開設可能會被用于資助其核活動的獨資或合資金融機構。
2013年11月24日,伊核六方與伊朗達成伊核問題第一階段協議,決定放寬對伊朗總價約70億美元的制裁措施;如果這項協議得到履行,在6個月時間內不會再對伊朗發動新的制裁;伊朗承諾不再增加新的離心機,廢止能進行鈾濃縮的“技術連接”,在6個月內將近20%的鈾原料進行還原,停止建設阿拉克重水核反應堆。
美國總統奧巴馬希望通過談判結束伊核僵局,為美國的中東政策尋找新方向,同時留下一筆“外交遺產”。對于伊朗來說,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其實施的政治外交打壓和經濟金融制裁,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就核問題達成協議。
2009年,奧巴馬總統執政后,為擺脫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困境,調整了美國的中東政策,包括對伊朗的政策調整。他頻頻向伊朗伸出“橄欖枝”,表示美國愿意與伊朗進行對話,致力于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美伊分歧,與伊朗建立“建設性”關系等。然而,奧巴馬對伊朗的政策調整空有過程沒有結果,最終還是更多地借助嚴厲制裁。
2013年8月,態度溫和的伊朗新總統魯哈尼執政,成為緩和伊核問題的重要契機。美伊兩國間開展了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最高級別的對話,首先是伊朗外長扎里夫與美國國務卿克里舉行會談,然后是魯哈尼與奧巴馬進行電話交談。在美國2013年9月取消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決定的前夕,美伊雙方還進行了聯系。有報道說,在這次聯系中,雙方達成了秘密交易。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崛起,對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構成嚴重威脅,迫使美國不得不組織國際聯盟對其展開空襲。如果美國真想將“伊斯蘭國”打垮,不僅需要將它的武裝力量打垮,還需要將它的意識形態打垮。然而,“伊斯蘭國”的核心是遜尼派武裝力量,其信奉的薩拉菲主義起源于中世紀,瓦哈比主義崛起于18世紀,信徒主要集中在遜尼派主導的阿拉伯國家。盡管沙特等海灣國家和約旦參與了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打擊“伊斯蘭國”的空襲,但這些國家在教派、教義上與“伊斯蘭國”源出同宗,豈能全力以赴地與信奉相同教義的遜尼派武裝力量交戰?而什葉派主導的國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則真心實意地想打垮“伊斯蘭國”武裝及其信奉的瓦哈比-薩拉菲主義,因此是美國可以借助的力量。
俄羅斯是目前惟一與伊朗開展民用核合作的國家,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反對伊朗謀求核武器、使用武力解決伊核問題。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伊核六方的主要成員國,俄羅斯在伊核問題的解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1995年初,俄羅斯與伊朗簽署協議,俄承諾向伊提供一座1000兆瓦反應堆,以續建原由德國提供的布什爾核電站,工程總造價約10億美元。
俄伊核合作主要是履行布什爾核電站合同,而引發爭議的伊朗核技術和設備,主要來自巴基斯坦核科學家卡迪爾·汗的地下核走私網絡及伊朗的自主研發。俄承建的布什爾輕水反應堆處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之下,加之核廢料需歸還俄羅斯,不存在被伊朗用來發展核武器的危險。
2005年8月內賈德總統上臺后,在伊核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他宣布重啟鈾轉化活動,拒絕歐盟提出的一攬子解決核問題的建議,伊核危機逐步升級。為打破僵局,11月俄羅斯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建議允許伊朗在本國從事相對不太敏感的涉鈾活動,而鈾濃縮活動則轉到俄羅斯。
由于伊朗在核問題上堅持不妥協的立場,俄羅斯最終同意將伊核問題提交聯合國,此后還在制裁伊朗的第1737和1747號決議中投了贊成票。不過,俄羅斯對決議草案進行了修改,不僅刪除了一些嚴厲制裁措施,還把俄羅斯援建的布什爾核電站排除在決議之外,也沒有提及對伊朗動武的可能。
根據俄伊2006年9月簽署的布什爾核電站建設合同補充協議,俄羅斯應于2007年3月向伊朗提供核電站所需核燃料,9月核電站投入使用。但由于伊朗拒不履行安理會有關決議,加速鈾濃縮活動,俄羅斯以伊朗拖欠工程款為由,宣布推遲布什爾核電站的竣工。

2013年8月,態度溫和的伊朗新總統魯哈尼執政,成為緩和伊核問題的重要契機
2015年4月13日,在伊核談判取得進展的背景下,普京簽署法令,對聯合國安理會第1929號決議中關于俄羅斯的執行情況進行修改,撤銷俄羅斯向伊朗供應最先進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的禁令。2007年,俄羅斯與伊朗簽署了出售S-300防空導彈系統的合同,但一直沒有交貨。2010年6月,聯合國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通過第1929號決議,禁止各國向伊朗出口坦克、戰斗機和軍艦等重型武器裝備。9月,俄羅斯宣布停止向伊朗出售該武器系統。

伊朗首座核電站—布什爾核電站
美伊雙方積怨多年,存在信任危機。美伊國內強硬保守勢力的破壞活動加劇了兩國之間的戰略猜忌。美國兩黨之爭和伊朗國內保守派與改革派之爭,都將增加伊核談判前景的不確定性。因此,伊核問題出現新的障礙乃至逆轉的可能仍不能排除。
2015年4月9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德黑蘭對來訪人士說,伊核談判的現有進展既不能保證各方達成最終協議,也不能保證談判最后走到終點。他擔心,參加談判的西方國家“會在細節問題上讓伊朗落入陷阱”,強調“只有通過細節才能看到核談判的總體走向”。
美國和伊朗對洛桑談判達成的共同行動計劃有各自的解讀。伊朗發布的簡約版共同行動計劃和美國近日發布的詳盡版共同行動計劃存在顯著差異,引發了輿論猜疑。對比兩個版本,伊朗發布的簡約版共同行動計劃只是一項媒體聲明,在伊方的承諾方面精簡很多,且在一些敏感議題的表述上與美國版本不同,例如經濟制裁議題,伊方版本稱達成最終全面協議后,歐美將立即“解除”所有對伊朗的經濟金融制裁;美方版本則稱,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確認伊朗遵守核相關承諾后,將“凍結”制裁,而徹底“解除”制裁將耗時數年。
共同行動計劃只是一個框架協議,削減核計劃和對應的解除制裁將涉及許多技術細節,有待伊核六方與伊朗在未來3個月中逐一敲定。在后續的最終全面協議文本起草過程中,各方仍可能就共同行動計劃存在不同理解和表述,西方國家對伊制裁體系也較為繁復龐雜,解除制裁需要一個過程,這都將對后續的伊核問題最終全面協議構成隱患。
此外,即使有關各方就伊核問題達成最終全面協議,各方在執行協議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新問題。
美伊雙方在伊核談判中還受到來自國外和國內反對勢力等制約因素的影響。3月3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稱,美國將與伊朗簽署的最終全面協議實際上是個糟糕透頂的協議,協議的簽署意味著10~15年后伊朗依舊可以發展核武器。3月9日,美國國會47名共和黨參議員聯名致信伊朗領導人,警告伊朗與美國政府簽署的任何核問題協議都會被下一屆美國總統廢除。3月16日,伊朗議會290名議員中的260名聯合提出一項聲明,核協議必須滿足兩項條件,即解除所有對伊制裁和伊朗核設施的合法化,否則伊朗將隨時啟動鈾濃縮活動。
《華盛頓郵報》發表的社論《奧巴馬的伊朗協議遠未實現其目標》稱,協議未關閉伊朗的任何核設施,未拆除其19000臺離心機,伊朗的濃縮鈾儲量會被“減少”但不一定會被運出這個國家。社論認為,在未來10年中,伊朗的核設施將會完好無損,只是其中一部分會被暫時封存。這就意味著,協議期限一過,伊朗就能夠迅速變為擁核國家。
此次伊核問題共同行動計劃的達成,為下一步達成最終全面協議奠定了基礎。4月22日,伊核六方與伊朗在維也納開始了為期3天的新一輪磋商。如果最終全面協議能夠在3個月后出臺,有關各方認真執行協議的各項條款,進而最終解決伊核問題,這不僅有利于結束美伊兩國長達數十年的敵對狀態,還有利于中東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甚至有可能改變中東地區的政治格局。
解決伊核問題是美伊改善關系的關鍵。伊核問題得到切實解決,有利于實現美伊兩國關系正常化。不過,美伊存在結構性矛盾,兩國國內的強硬和頑固勢力強大,兩國實現關系正常化所面臨的阻力不可輕視。因此,美伊改善關系和實現關系正常化的過程需要較長時間,并面臨諸多挑戰。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