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英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出版業從以數量規模增長為主向以質量效益提高為主轉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決定把2014年定為“出版物質量專項年”。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保障出版物質量、提高效益成了出版人必須思考的課題。筆者就“編”與“校”的關系演變結合編校現狀,與出版同仁探討保障圖書質量的路徑和對策。
一、編校關系之演變
1.編校溯源
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編,次簡也”,以絲次等竹簡而排列之曰編。“輯,車和輯也”,輯與集同,合也。“編輯”一詞最早出現于《魏書·李琰之傳》中:“修撰國史……前后再居吏職,無所編緝(通‘輯)。”此處“編輯”乃編修史書之義,以編次、輯集為主,是將已有但無序的文字資料整理有序,將分散的資料集中起來,以達到傳播信息、儲存知識等目的。故而早期的編輯者皆集學者與編者于一身,或集編者與校勘者于一身。
最早的編輯活動是從“校”開始的。在《國語·魯語下》中最早有“校”這個概念:“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唐代學者孔穎達經過考證,認為歷史上確有其事。正考父其人,是西周宋國的大夫。他搜集到十二篇“商之名頌”,怕有差錯,便請精通音律的周太師幫助校正。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校書活動,距今已2800多年了。從此,對古籍進行文字比勘活動,就稱作“校”。
“校對”由“校讎”演變而來。西漢成帝時代,“校”這個詞被“校讎”取代。關于“校讎”的含義,劉向說:“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繆(通‘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劉向說的“校”,相當于今天的“本校”;他說的“讎”,則相當于今天的“對校”。南北朝時,“校讎”的內涵擴大到除文字比勘訂正外,還兼及版本、目錄、典藏。學者們將“校讎”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并用“校勘”表示“狹義校讎”,專指文字校勘訂正。
2.編校分工
因東漢發明了紙,隋唐出現了雕版印刷,校勘工作又出現分工。古籍出版的過程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古籍經校勘而成定本之后,先用毛筆謄寫在紙上,稱“寫樣”,之后將寫樣反貼在木板上雕刻。由于寫樣時可能出現錯漏,在刻板前必須對照定本核對寫樣,將錯誤改正之后再進行刻板。這樣,古籍出版過程就存在定本和寫樣兩次校勘。第一次校勘是完成定本,糾正祖本或底本中的訛誤,相當于后來的“編輯”;第二次校勘是改正謄寫錯誤,側重于復制樣本中異于定本的訛誤,后來稱作“校對”(清代校讎學者段玉裁稱前者為校“作者之是非”,稱后者為校“本子之是非”)。宋版書上印有編纂者和校對者的姓名,說明那時開始出現編校分工。編纂(包括校勘)和校對的徹底分離,是引進鉛活字排版和機器印刷技術之后的事,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標志是商務印書館在建館后不久就設置了并列的編輯機構和校對機構,并配備了專業 的編輯人員和校對人員。
綜觀編校發展史,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編輯工作和校對工作的關系:同源、分流、合作、同歸。校對工作與編輯工作是同時出現的,校對工作歷來是編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編校是合一的。編校分流是出版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出版生產集約化的表現,是歷史的進步。實踐證明,編校必須分工,但應互有交叉,不能各管一段,截然“分家”;編校必須合作,但應各有側重,不能彼此混同,合二為一。同時,編校必須并重,才能保證圖書的質量。
二、圖書編校質量之現狀
近幾年,隨著出版社陸續改制成企業,市場競爭更激烈,加上數字出版的強勢來襲,傳統出版業受到強烈的沖擊。出版企業為求生存、求壯大,不得不把利潤、效益當成主要任務。出版界的商業化使有些出版企業或個人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圖書的質量。影響圖書質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只就編輯和校對兩方面談談編校質量的現狀。
1.編輯分身乏術,書稿加工合格率低
市場經濟給每個編輯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以編輯分工尚不明確的出版企業為例,編輯集策劃選題、加工書稿、宣傳銷售等角色于一身,承受的壓力之大可以想象。面對競爭、挑戰和機遇,編輯為完成剛性的利潤指標,跑市場,跑選題,跑銷售,分身乏術。他們能夠花在書稿加工上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了,以至于有些編輯拿到書稿,可能連翻都沒翻一下,就發稿、排版,快速跳到校對程序。書稿內容無法把握,就在外包裝上做文章,認為圖書的書名、裝幀設計很重要,這是讓讀者產生購買欲望的關鍵,圖書編校質量不會成為影響圖書銷售的關鍵因素。編輯的市場意識增強了,質量意識卻趨于淡薄,對圖書編校質量的把關作用大大降低。個別編輯平時找選題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效益,接書稿也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利潤。編非所學或學非所編,甚至讀不懂所編書稿的事情常有發生,這樣一年“編輯加工”800萬甚至1000萬字也有可能,其結果自然是什么差錯都可能出現。 浮躁、急功近利之風如今在高校和學術界普遍存在,不良學術風氣盛行,導致主編成了“包工頭”式的主編,作者成了東拼西湊的高手,書稿的質量自然很糟糕。而有的編輯明知書稿的質量不高,差錯不少,仍不嚴不細不認真審讀加工,心存僥幸心理:還有校對把關,就是圖書質量不高,質檢抽查起來也只是其中一兩本,其余圖書的效益又不會受到影響。這種編輯編出的圖書不出差錯的概率幾乎為零。另外,新進編輯人員不熟悉業務,出版企業對他們的業務培訓抓得不夠,抑或自我要求不嚴格,他們在加工書稿時對很多規范性錯誤、常識性錯誤拿捏不準,也可能成為圖書質量不高的原因。
2.校對機構名不副實,專業人才難以為繼
在圖書出版流程中,校對工作和編輯工作同樣重要。但事實上,不少出版企業都是重編輯輕校對,否定合理的編校分工合作,忽視校對人員的配備及對校對人員的業務培訓,造成專業校對人員普遍奇缺,校對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有的出版企業的校對機構有名無實,人員甚少,有的甚至取消了校對機構。隨著書稿的磁盤化,校對的“校異同”功能逐漸消失,“校是非”上升為校對的主要功能。一部分校對人員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缺乏培訓機會,業務知識沒有及時更新,故而在出版革命中難以勝任“校是非”的校對工作;而有能力但耐不住寂寞的校對人員紛紛轉做編輯或轉投其他行業,專業校對人員難以為繼,從而也就不能保證“三校一讀”制度和責任校對制度的切實施行。部分出版企業的現狀是:編輯因角色多元疏于對原稿的審讀和加工,在定稿中留下錯漏,使校對人員“校是非”的職責加大;大部分專業校對在做編輯沒做到位的書稿加工,而三個校次實際上可能只有一個校次、兩個校次,責任校對一個校次可能要擔起三個校次的責任,其結果是責任校對苦不堪言;非正常操作時,急趕上市的書稿通常是編輯加工、作者校對頂兩個校次,加上在計算機上校一遍就下廠印刷了,書稿根本沒過校對這一程序,這樣的圖書編校質量可想而知。
三、保障圖書編校質量之措施
1.出版企業應在追求“雙益”結合的同時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企業應防止和糾正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的偏向,應固守“質量就是圖書的生命”的信條。第一,著眼經濟社會需求,著眼全黨全國工作大局,著眼文化積累,優化選題結構,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力爭兩個效益俱佳。堅持稿件三審和責任編輯制度,以確保多出高質量的圖書。堅持整體質量不斷提高和精品圖書不斷積累,擁有自己的特點,打造自己的品牌。第二,不斷加強員工的思想政治學習,強化職業道德觀念,增強質量意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勵員工加強業務學習,進一步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全面、嚴格執行出版工作的法律規范、語言規范、邏輯規范、知識規范和專業規范,確保圖書質量的提高。第三,堅持圖書質量管理制度,對圖書質量進行全面動態管理,對每個生產環節都制定相應的質量保障制度,建立社內質量檢查小組。增加質檢品種,提高質檢覆蓋面。對不合格圖書、問題圖書要按制度處罰,并要求責任人重新參加業務培訓,以提高責任意識和業務水平。再者,對編輯工作的考評不僅僅要有利潤指標,還要有質量指標;對校對人員的工作以數量和質量結合考評。另外,嚴格執行執證上崗的規定,經過考試和考核并取得資格證書的人員,才能在編輯崗位工作。校對人員需進行系統的崗位培訓才能上崗。新進人員在一年實習期內一般不獨立發稿。同時,抓緊新進人員的培訓教育,在實際工作中采用經驗豐富的老員工“一幫一”方式,指導其盡快熟悉出版工作,強化職業意識和標準意識。
2.出版企業應在重視編輯工作的同時重視校對工作
圖書編校質量既然由“編”和“校”兩部分組成,就應二者并重,不可偏廢一方。出版企業領導高度重視編輯工作的同時,須同樣重視校對工作。要加強和完善專職校對部門,建立和健全校對質量監控制度和激勵制度,保證“三校一讀”制度和責任校對制度的施行。對編輯加工稿件的差錯率嚴格,總編室應保證稿件“齊、清、定”再發稿,從稿件加工開始就把好質量關。編輯“清源”,校對“凈后”,相互銜接,協同作戰,共同構筑圖書編校質量防線。另外,編輯和校對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的同時,還要及時了解并學習國家不斷出臺的新規范、新政策,配備相應的具有權威性的工具書,并在工作中正確使用。這些對提高圖書編校質量大有裨益。校對工作同編輯工作一樣,是文字性、學識性、技術性的創造性勞動。一支高水平的校對隊伍是生產高質量圖書的必備條件之一。出版企業應按編校科學比例配備校對人員,提高專業校對員從業準入門檻。同時應尊重校對人才,為其營造平等的工作氛圍,為其提供學習、調研、深造的機會。還應建設合理的、高質量的人才結構,注重培養副編審、編審級的高級人才。
3.出版企業應提倡策劃編輯、文字編輯、營銷編輯分工合作制度
出版社在向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已逐步意識到“策劃”在出版工作中的重要性,于是“策劃編輯”(指能策劃選題、能加工審稿、能策劃營銷的全能型的編輯)便在出版界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策劃編輯能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出版經營方式為主動。但是,策劃編輯因角色多元,需要有人分擔一些工作。故而有的出版企業把編輯細分為策劃編輯、文字編輯、營銷編輯等,其工作各有側重,相互協作。策劃編輯分析信息、組織書稿,文字編輯將各種書稿雕琢成精品,營銷編輯將圖書推向市場、完善服務。這種分工合作制度適應出版的發展和轉制的結果,應該提倡和完善。出版企業可以讓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有敏銳的政治嗅覺,有廣博的知識,有很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且具開拓性的編輯擔當起選題策劃的重任;讓具有一定的文字駕馭能力,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具有專業的知識水平,熟悉出版語言規范、邏輯規范等業務的編輯擔當起書稿加工的重任;讓具有市場營銷學知識,了解市場動態,能開拓營銷路徑的編輯擔當圖書營銷的重任。這樣做可以讓編輯各盡所能,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出版精品圖書, 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4.出版企業還可建立校對與編輯互換機制
鑒于新進出版企業的編輯人員在專業基礎和編輯業務能力上有所欠缺,尚不能馬上勝任編輯工作,可以安排其從校對做起,讓其了解校對工作在出版過程中的重要性及校對工作和編輯工作的關系,培養其耐心細致、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培養其耐得寂寞,甘于為人做嫁衣,“于己甚勞、為人則甚忠”的奉獻精神;讓其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巧,熟悉書稿中的出錯規律,培養對差錯的敏感性,擴大知識面。新編輯還可從校對工作中熟悉法律規范和文字規范,逐步精通國家規定的標準,如量和單位的使用、阿拉伯數字的使用、標點符號的使用、物理量的正斜體、參考文獻的引用、圖表的要求、各級標題字號的正確處理等,為日后給書稿編輯加工打下扎實的基礎。優秀的校對人員換位做編輯有一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書稿加工方面。校對人員經過從事一定時期的校對工作,形成了嚴格的把關意識,養成了嚴謹的工作作風,考慮問題全面周到,工作中接觸的書稿多且雜,從而知識面寬廣。實際上,部分高水平的校對現在做的就是文字編輯的工作,他們的工作百分之百是在“校是非”,是在修改編輯加工中的遺漏或者作者與編輯可能出現的錯誤。這樣的校對人員一旦轉做編輯工作定會得心應手。當然,他們在選題策劃、信息收集、營銷宣傳等方面還需多鍛煉,才能成為全面的編輯人才。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