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南昌 330006)
艾灸聯合足底反射區按摩治療Wagner 0級糖尿病足的療效
劉艷紅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南昌 330006)
目的探討艾灸聯合足底反射區按摩治療Wagner 0級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0例糖尿病足(Wagner 0級)患者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B組、C組和對照(D)組,每組30例。4組均采用常規治療,包括控制飲食及適當地運動,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采用足部護理知識教育。在此基礎上,A組采用艾灸治療,B組采用足部反射區按摩治療,C組采用艾灸聯合足部反射區按摩治療。觀察4組治療前、治療8周后踝肱指數(ABI)及臨床療效。結果總有效率:A、B、C 3組均明顯高于D組,C組明顯高于A、B 2組(均P<0.05)。A、B、C 3組治療8周后ABI均明顯高于D組(均P<0.05)。結論艾灸聯合足底反射區按摩治療Wagner 0級糖尿病足有較好的療效,能減少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生,是一種治療Wagner 0級糖尿病足較理想的方法。
糖尿病足; 艾灸; 足底反射區按摩; 降糖藥; 穴位; 療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主要臨床表現為足部疼痛、麻木、腫脹、發涼,常伴不同程度潰瘍和感染,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有效護理和治療能阻止糖尿病足進一步發展。目前,糖尿病足治療方法較多,主要是控制血糖、擴張血管、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2-3]。中醫學認為,糖尿病病機以陰虛為本,熱毒、血瘀等為標,治療上需清熱毒、化血瘀[4-5]等。中醫對糖尿病足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艾灸、中醫藥茶、足底反射區按摩等,都有一定的療效[6-7]。其中艾灸是用艾在人體特定部位上溫燙、燒、灼,借助火的溫熱之力,通過經絡傳導作用于人體,發揮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達到防病治病。足部反射區按摩療法是在中醫學經絡學說及生物全息理論與循環學說等指導下產生、發展起來的一種治療與保健方法。以上兩種方法中一種來源于中醫學經絡學,另一種側重穴位及熱力動力學說,因此本課題組提出假說:如果艾灸和足部反射區按摩療法能夠起協同作用,可能會對糖尿病高危足產生良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艾灸聯合足底反射區按摩治療Wagner 0級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
1.1 入選標準
1)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8];2)多飲、多食、多尿及不能解釋的體質量下降;3)隨機血漿葡萄糖濃度≥200 mg·dL-1(11.1 mmol·L-1),或空腹血漿葡萄糖濃度≥126 mg·dL-1(7.0 mmol·L-1),或餐后2 h血漿葡萄糖濃度≥200 mg·dL-1(11.1 mmol·L-1);4)糖尿病足均為Wagner 0級(Wagner 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因素,目前無潰瘍)。
1.2 排除標準
1)妊娠或哺乳期患者;2)有嚴重心、肝、腎等并發癥,或合并有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的患者。
1.3 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20例,均符合以上入選、排除標準。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齡42~73(55.5±15.3)歲,糖尿病病程5.5~12.5(8.5±3.5)年。將120例患者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B組、C組和對照(D)組,每組30例。4組性別、年齡及糖尿病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療方法
4組均采用常規治療,包括控制飲食及適當地運動,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采用足部護理知識教育,其方法是:采用小講座及發放知識手冊,對患者介紹早期自我檢查的方法,指導患者如何進行自我足部基礎護理。在此基礎上,A組采用艾灸治療,其方法是:主穴為足陽明胃經,即足三里、上巨虛、解溪、內庭;足太陰脾經為三陰交、商丘、公孫,足少陰腎經為照海、復溜、太溪、涌泉。配穴為足少陽膽經,即光明、懸鐘、丘墟、足竅陰;足厥陰肝經為太沖、行間,以及足部疼痛或麻木部位局部穴位。每天于足浴外洗后,取清艾條,對上述穴位采用雀啄灸法,以熱為度,避免皮膚灼傷、燙傷,20~30 min·次-1。B組采用足部反射區按摩治療,其方法是:按摩前用溫水清洗患者的足部。清洗后,患者呈仰臥位,足部涂按摩油,由下至上按摩50次。然后,用食指關節按揉足部基礎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反射區) 5 min;用拇指按揉胰腺血糖代謝區(雙側小腿脛骨內側中段) 5 min;用拇指點按心、肺、肝、脾等反射區各50次;用拇指點按脾俞、腎俞、足三里、解溪八風等穴位各50次;用食指關節按揉足部基礎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反射區) 5 min。C組采用艾灸聯合足部反射區按摩治療。艾灸的治療方法同A組,足部反射區按摩的治療方法同B組,艾灸與足部反射區按摩治療間隔>2 h。4組療程均為8周。
1.5 踝肱指數(ABI)測量方法
ABI 足部神經功能檢測和 ABI 測量由糖尿病專科護士測定,以 2002 年SCIVR 公布的測量標準[9]:患者呈仰臥位,測量雙側前臂血壓并取高值做肱壓,再以同側3個踝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和腓動脈)和足背動脈最高收縮壓作為踝收縮壓值,并以踝收縮壓值除以肱壓,即為 ABI 值。正常值為0.9~1.4,<0.9為中度缺血,0.5~0.7為中度缺血,<0.5 為重度缺血。
1.6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4組治療前、治療8周后ABI及臨床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10]中的標準。治愈:潰瘍創面完全愈合,臨床癥狀消失,Wagner分級0級;顯效:足部皮膚感覺正常,足背動脈搏動有力,潰瘍面縮小80% 以上;有效:足部皮膚感覺部分恢復,足背動脈搏動較明顯,潰瘍面縮小50%,分泌物減少;無效:足部皮膚感覺無好轉,足背動脈搏動弱或消失,潰瘍面無縮小,分泌物無減少,臨床分級無好轉或惡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
總有效率:A、B、C 3組均明顯高于D組,C組明顯高于A、B 2組,均P<0.05。見表1。

表1 4組療效的比較 例
*P<0.05與D組比較,#P<0.05與A、B 2組比較。
4組治療前AB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B 2組治療8周后ABI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B、C 3組治療8周后ABI均明顯高于D組(均P<0.05)。見表2。


組別n治療前治療8周后A組300.86±0.051.18±0.15*B組300.87±0.101.15±0.22*C組300.89±0.111.28±0.22*D組300.89±0.180.92±0.08
*P<0.05與D組比較。
糖尿病足的發生發展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其發生機制較多樣,有學者[11]認為多種方法協同作用的治療更易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中醫學認為,糖尿病足屬于“寒濕阻絡、血脈瘀阻”范疇,臨床上主要以活血化瘀、驅寒滋養作為主要治療原則[12-13]。本研究中艾灸主要起驅寒滋養、通經活絡的作用,在控制血糖、感染及其他對癥治療等基礎上艾灸療法能進一步促進糖尿病足潰瘍的愈合,而足底反射區按摩療法能溫和刺激經絡穴位,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總有效率:A組為83.33%、B組 為83.33%、C組為93.33%、 D組為73.33%,A、B、C 3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D組,C組明顯高于A、B 2組(均P<0.05), 表明艾灸聯合足底反射區按摩治療Wagner 0級糖尿病足有較好的療效,并有協同增效的作用。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是糖尿病足和截肢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ABI值降低是足部潰瘍和截肢的獨立危險因素[13];ABI的升高代表療效比較可靠,文獻[15]中大都以ABI評價不同療法對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周鳳娟等[16]在應用足底反射區按摩聯合股動脈注射藥物治療0 級糖尿病足中發現,聯合療法ABI 測定結果治療組較對照組平均高0.2左右。本研究結果顯示,A、B、C、D 4組治療前ABI均<0.9,而A、B、C 3組治療8周后ABI均明顯高于D組(均P<0.05),表明艾灸和足底反射區按摩的方法協同作用后,ABI明顯提高。本研究結果證實了課題組的初步假說,本療法值得臨床應用。
[1] 許華穎.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病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5,30(1):38-39.
[2] 劉曉云,楊濤.2011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糖尿病醫學診治標準解讀[J/CD].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1,3(4):9-14.
[3] 魏巍,徐爾理,李嵐,等.高壓氧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足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3,20(2):104-106.
[4] 張心怡,方朝暉.糖尿病足中醫臨床治療與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2):185-186.
[5] 李秋萍.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足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1):19-20,27.
[6] 劉愛珍.艾灸療法護理干預在糖尿病足方面的應用[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8):86-87.
[7] 唐杏,陳青青,章旭萍,等.桃紅三蟲湯對0級糖尿病足的療效及機制探討[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6):925-926,929.
[8] 王新軍,王轉鎖.2015年ADA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J].糖尿病天地:臨床,2014,8(12):536-548.
[9] Sacks D,Bakal C W,Beatty P T,et al.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use of the ankle-brachial index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a consensus statement developed by the standards division of the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J Vasc Interv Radiol,2002,13(4):353.
[10] 《中國糖尿病防治療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療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6-29.
[11] 王保鳳.簡述中醫治未病在防治糖尿病中的運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2):140-141.
[12] 黃富獻,吳艷青.糖尿病患者中醫護理臨床療效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20):144,39.
[13] 胡麗娜,高艷萍.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中醫護理[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2):393-395.
[14] 沈艷軍,畢會民.糖尿病足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6):1153-1156.
[15] 李桂霞,周靜,李秋月,等.坎地沙坦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足細胞保護作用的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6(4):28-31,107.
[16] 周鳳娟,張鳳菊,趙春艷,等.足底反射區按摩聯合股動脈注射藥物治療0級糖尿病足效果研究[J].河北中醫,2014,36(12):1828-1830.
(責任編輯:胡煒華)
2015-08-04
江西省衛生廳中醫藥科研計劃普通課題(2013A132)
R24; R587.1
A
1009-8194(2015)12-0021-02
10.13764/j.cnki.lcsy.2015.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