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在小說內容、人物刻畫、敘事模式和藝術風格等方面都體現了類型化特征。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之所以形成類型化,主要是因為時代的要求、讀者的閱讀需求、作家的自覺追求以及文藝政策和文藝傳統的影響。
關鍵詞: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 類型化 成因
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以反映戰爭為主要內容的革命歷史小說已成為新中國文學創作的主流,并形成了類型化創作熱潮。僅長篇小說而論,十七年國內出版的長篇小說就達320部,而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是其中的主力軍。當時深受讀者喜愛的小說《紅巖》、《林海雪原》、《紅旗譜》、《鐵道游擊隊》、《青春之歌》等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在短短十七年間曾掀起兩次創作熱潮,無論是思想內容、人物塑造、敘事風格等方面都體現了類型化、模式化。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時代社會和讀者閱讀的要求
新中國建立之初,首先要穩固新政權,建設社會主義。因此,對內要肅清反動派殘余勢力以及敵特分子的破壞,對外還要對付以美國為首的敵對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封鎖。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為了鞏固政權,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道德規范。而任何時代,文藝活動都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文藝創作自然也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聯系,為一定的階級服務。因此作家創作必然圍繞新政權的建設,圍繞新的道德規范創作出有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這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是時代的要求。為了樹立典型、形成規范,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進一步強化了文學的社會教化功能,體現了政治的要求。李英儒就說過作家“要選擇對今天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使作品充溢著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情感。而時代精神就是“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精神”,就是“至高無上的共產主義風格”。[1]為了表現所取得的偉大的勝利、勃勃生機的新生活,解放初文壇掀起了頌歌浪潮,歌頌新中國,歌頌英雄人物,歌頌勞動生產成為頌歌的基本內容。要讓子孫后代“從那些可歇可泣的斗爭的感召中獲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更大信心和熱情”。[2]梁斌在談到《紅旗譜》創作時說:“今天在文學作品里寫起來,主要是寫廣大工農群眾在階級斗爭的英勇,這樣便于后一代學習?!盵3]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現了《紅旗譜》、《紅日》、《紅巖》、《青春之歌》、《苦菜花》、《烈火金鋼》、《黎明的河邊》、《黨費》等一大批深受群眾喜愛的革命歷史小說。就是要教育下一代“吃水不忘挖井人”、“飲水思源”,在緬懷先輩們的英雄事跡時,懂得珍惜幸福生活,熱愛黨,熱愛人民,努力工作。除此之外,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全國發起了大規模的紀念建軍30周年和建國10周年的征文活動,大型革命回憶錄《紅旗飄飄》、《星火燎原》也在廣泛征稿,這一切都推動了革命歷史小說的創作。
某一類型小說的流行,除了社會政治的因素外,還有廣大讀者閱讀的需求,“剛剛獲得和平幸福感的廣大讀者也自然會對為換取今日生活的那些浴血奮戰的歷史場景產生了強烈的了解欲望”。[4]正因為如此,當時人們空前關注革命歷史題材小說。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某種政治心理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文字,它以其強烈的政治情感,贏得了當時的公眾,尤其是青年的共鳴。人們在閱讀中陶冶了情操,得到了審美享受。這從其發行數量可窺一斑。十七年文壇,像《保衛延安》、《紅巖》、《青春之歌》等小說的發行量和閱讀熱潮自不必說,1965年出版的《破曉記》(李曉明、韓安慶)首印即達到10萬冊。
而革命歷史小說類型化創作潮流形成,藝術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導致的文學需求所造成的。當時的理想是要求人們舍已為人、大公無私,通過了解先輩們可歌可泣的斗爭生活對人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文學作品無疑是較好的傳播平臺。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它也是由生產、流通和消費三個要素構成的,就生產而言,它的主體是作家的創作,就流通而言,它的主體是出版方的經營操作,就消費而言,它的主體是讀者的閱讀。正如一切商品的命運都最終取決于消費一樣,文學的能否發展,能否盛行也取決于讀者的閱讀需求。時代的需要、讀者的渴望選擇了革命歷史題材,所以才會形成類型化創作潮流。
二.作家創作群體的變更和自覺的創作行為
革命歷史小說類型化創作,也受創作群體的影響。因為十七年文壇主要創作力量就是來自解放區的作家,作家的經歷、知識、創作和審美觀念也導致了革命歷史小說類型化創作的盛行。
新中國成立前,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解放區和國統區的兩支文藝隊伍聚集一堂,形成了人員眾多,來源廣泛的作家群。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形勢的發展,作家隊伍發生了變化。
十七年文壇主要有以下幾類作家構成。一是國統區的小說家。如茅盾、老舍、巴金、張天翼、沙汀、艾蕪、張恨水等。二是解放區的小說家。趙樹理、孫犁、路翎、馬烽、柳青等人。三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成長和培養的大批作家。有經歷過革命斗爭的作家:如楊沫、羅廣斌、楊益言、梁斌、峻青、茹志娟、王愿堅、李英儒、知俠、吳強、馬識圖等人。有在新社會成長起來的作家:如李準、王蒙、劉紹棠、宗璞、劉心武等人。有從工農兵中培育出來的作家。如曲波、陳登科、高玉寶、鄭成義、胡萬春、劉章、李六如等。也有少數民族作家。如馬拉沁夫、朋斯克、李喬等人。
然而早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國統區文藝就已經成了解放區文藝的陪襯,在這次大會上,突出介紹了解放區文藝工作經驗,進一步確立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來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而在茅盾的報告中老舍、巴金、錢鐘書等人的代表作均未提及,更不用說新月派、現代派等作品。而京派作家沈從文、朱光潛等人則被大會拒之門外。因此當代作家在進入50年代之后,創作情況發生了變化。這一時期,頌歌文學,寫革命戰爭和英雄典型是主流。而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表現工農兵生活,成了來自國統區作家共同面臨的問題。為此,1950年以后,“作家、作家群大規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轉移,是這個時期的一個重要事實”。[3]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作家如沈從文、張恨水、錢鐘書建國后自動放棄了小說創作,轉向其它研究領域。新月派、現代派、九葉派詩人、海派作家,或被打入冷宮,或者喪失了創作權力。而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雖然在十七年仍然活躍,但都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新中國建立后,茅盾走上了領導崗位,未寫小說;老舍轉而專攻話劇;巴金出版了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兩個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和《李大?!?,但藝術上未見突破。而在國統區、解放區均受過洗禮的丁玲、蕭軍等人,則在文藝斗爭中中斷了文學創作。因此,來自解放區的作家、戰爭中成長起來和新中國培養的青年作家則成了文壇的主角。
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為了人民當家作主,做出了巨大犧牲。新中國成立后,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結束,但長期的革命斗爭所形成的創作觀念、文化氛圍仍在延續。不僅如此,作家的政治熱情同樣選擇了這一創作題材,這是作家本身自覺的創作行為。雖然國家有倡導、讀者有需求,但革命歷史文學創作有其特殊的規律,創作者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寫作技巧,而且文學來源于生活,還要具備一定的生活實踐,否則就不會產生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所以,藝術家要有生活體驗和創作動機。而回憶則是生命體驗的形式。十七年革命歷史文學創作的作者大多是對革命戰爭有著深切體驗的,他們首先是戰士,然后才是通訊員、記者或部隊領導。如吳強長期從事部隊文化宣傳工作,曲波做過團指揮員,峻青參加過武工隊,知俠和鐵道游擊隊員一起生活戰斗過?!兑盎鸫猴L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就有敵偽斗爭的經歷,《清江壯歌》的作者馬識圖就做過地下工作者,多數作者都是戰爭的親歷者。當新中國誕生之時,隆隆的炮聲似乎還在耳畔響起,戰場上的硝煙還在眼前閃過。所以這些親歷者們要傾訴,他們要把這段刻骨銘心的記憶留下來,歌頌革命,緬懷戰友。正如《保衛延安》的作者杜鵬程所說,他要寫出一部“對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藝術作品”。因此自覺地加入了創作者的隊伍,創作了戰斗英雄群體。馬識圖在創作時“一種情感、一種責任感在催促我,欲罷不能”[5]。曲波認為:“這是我應有的責任,這是我在黨的文學戰線上應盡的義務。”[6]可見,作家創作有著強烈的內在動力和自覺追求。
三.文藝政策和文學傳統的影響
從文藝政策來看,影響當代中國文學發展歷史的是毛澤東文藝思想。其核心內容就是強調文藝創作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以載道,突出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在建國前的第一次文代會上,周恩來同志就深刻論述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問題,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部隊,“表現這個偉大的時代的偉大的人民軍隊”。文藝為政治服務政策得到了延續?!皶r代要求作家首先作出政治選擇,一旦作家服從于時代要求,政治的功利性必然要排斥藝術的純正性”。[7]而五十年代文藝界爆發的三大批判運動,集中體現了政治對知識分子思想的強制干預。從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到對俞平伯“紅學”研究和胡適唯心主義思想的政治批判,以及1956年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把學術爭鳴上升為政治斗爭,把內部矛盾上升為敵我矛盾,文學創作已不是作家個人情感的抒發,而是受命于時代和政治的需求。
從文學創作的傳統來說,主要是解放區文學創作的影響。早在1928年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再到“左聯”時期,文學創作就存在一些問題。如創作服從于政治,文藝對政治的機械圖解。在戰爭年代,尤其是抗日戰爭的爆發,使整個社會生活和作家創作條件都發生極大的變化。面對著大片國土的相繼淪陷,作家失去了從容寫作的環境和心情,紛紛走向鄉村和抗日前線。不僅如此,隨著戰爭的發展,人們對文學創作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時代對文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學從啟蒙轉向抗日救亡,這使得文學本身也發生了變化。隨之而起的是能夠迅速反映抗日斗爭現實,短小快捷、富有戰斗性和鼓動性的戰地通訊、報告文學、街頭劇、街頭詩、朗誦詩、通俗文學、歌曲等。而解放區文藝工作者尤其如此,《講話》以后,解放區文學創作要表現工農兵生活,要用通俗易懂的內容和形式,宣傳革命,刻畫英雄,鼓舞斗志。這一時期解放區文藝除農村題材外,戰爭題材作品較多,傳奇色彩、民族形式比較突出。如馬烽、西戎的《呂粱英雄傳》和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等,用傳統章回體小說的形式表現傳奇故事和傳奇英雄(雷石柱、牛大水)。而英雄人物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神奇人物,敵人總是狡詐、陰險毒辣,但擺脫不了最終滅亡的命運。英雄神話、二元對立敘事模式已經形成。而這些類型化特征在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中都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如《林海雪原》、《紅巖》、《敵后武工隊》等作品無不如此。加之戰爭題材更易于表現敵我斗爭,突出英雄人物,更能激發讀者熱愛祖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所以這一類題材的創作就成為十七年文壇的創作主流。
可見,革命歷史小說類型化創作,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作家的自覺追求;既是文藝政策推行的結果,也是文學傳統的延續和讀者的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1]李英儒.序[A].野火春風斗古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邵全麟.文學十年歷程[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
[3]梁斌.筆耕余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4]黃修己.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5]馬識圖.后記[A].清江壯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6]曲波.關于林海雪原[A].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7]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作者介紹:徐成,鹽城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