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萬小時定理”所指出的那樣,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一萬小時”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因此,初學者應當調整心態,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長期性,而不是一味追求“終南捷徑”,否則只能誤己。
[作者簡介]賈艷麗,白城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英語學習大國,每年有上億人參加各種各樣的英語考試。但是,沒有多少中國人的英語水平能夠和國際接軌。很多人耗費了十幾年,仍然無法流利地用英語來交流,原因何在?難道英語真有這么難學,或者說中國人根本就學不好英語?2012年7月,漏屋老師的《找對英語學習方法的第一本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書封面有醒目的文字:在中國,90%以上的人,英語學習方法都是錯誤的!這樣的文字難免讓人驚詫,甚至懷疑這又是一部嘩眾取寵之作。在友人的推薦下,筆者將信將疑地讀了此書。讀罷,受益匪淺。
這本書并非通常意義上的英語教材,作者的關注點是英語文化本身。在書中,作者列舉了中國人學習英語的十大誤區:第一,有外語環境才能學好英語;第二,多和老外交流才能學好英語;第三,及時被糾正錯誤才能學好英語;第四,單詞量越大英語水平越高;第五,掌握好語法就會說英語;第六,英語學習主要靠記憶;第七, 一定要模仿純正的英語發音;第八, 一定要練習連讀和吞音;第九,學英語一定要反復練習;第十,英語教材上的內容都是過時的。在分析這些問題時,作者并不是從純理論入手,而是列舉了一些具體的事例。作者的分析,既深入淺出,又邏輯嚴密,讓人由衷信服。
作者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二是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長期以來,人們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則不然,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各自的學習經歷,有多少是出于興趣的呢?同樣,縱觀人類的發展史,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對學習而言,正確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正確的方法從何而來,如何才能正確地學習英語?在《找對英語學習方法的第一本書》中,作者采用大量的事例,論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習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只有不斷地犯錯,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的確,學習是為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發現解決問題的思維。一個人學習英語如果只是為了滿足日常交流,或者是為了應試,那么他的英語水平永遠也不可能提高。作者列舉的“十大問題”,其實可以歸納為學習者學習目標和學習手段脫節的問題。正因為沒有一個長遠的學習目標,只一味追求速成,最終才造成這“十大問題”。
作者深刻地批評了中國人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急功近利。近二十年,關于英語學習速成法的宣傳不絕于耳,這讓一些想走捷徑的人吃足了苦頭。事實上,學習英語是沒有捷徑可以走的。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的事例說明,即使在美國,要想成為一個具有優秀語言能力的人,也需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磨煉。正如“一萬小時定理”所指出的那樣,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一萬小時”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因此,初學者應當調整心態,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長期性,而不是一味追求“終南捷徑”,否則只能誤己。
讀完本書,筆者深受啟發,但同時,也認為本書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作為一部寫給初學者的書,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西方語言教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涉及語言心理學、語言社會學、語法學等。但是,由于篇幅方面的限制,以及為了照顧讀者在理論上的短板,作者未能詳細闡述西方語言教學研究成果的價值及缺陷,有時難免會斷章取義。因此,建議讀者在閱讀時不能過于盲目,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學習者才可能找到適合自身正確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