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出版者,天下之公器也,如此好書,豈敢專美?鳴飛先生聞此佳話,亦感振奮,遂指示制版之時須原樣影印姚石子先生的名章等,以與讀者諸君分享先賢遺澤。
[作者簡介]劉耀輝,青島出版集團副編審,數字動漫出版中心總編輯。
《光明日報》2014年初刊發的一篇報道,引發了我對《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關注。這篇題為“《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修復再版”的報道,出自北大顏維琦女士的手筆,內容又牽涉出版史和教育史,自然引發了我的興趣。拜讀之后,我感到此書對當今中國的家庭教育大有助益,由此萌生了親手推出此書影印版的想法。如今夢想成真,于此略綴數語,以述其經過,與讀者共享。
原版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最初出版于1901年,全書四卷,分為八冊,共收入3291個漢字,配有762幅插圖。其后十余年間,此書流布極廣,傳世版本甚多。但是,歷經百年滄桑之后,最初的版本如今已極難覓得,當前坊間常見的影印本,多系據1904年第三十次印刷本影印,所據版本最早的也是1901年冬第四次印刷本。機緣巧合的是,2014年5月,我自武漢一位藏友處得遇一套《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品相完好不說,其扉頁背面竟赫然印著“光緒歲次辛丑季夏月 澄衷蒙學堂初次石印”兩行大字。我知是最初版本無疑,頓感如獲至寶,遂輾轉以萬金購得。
挾之回青后,細觀此書,于墨精色足、圖文并茂之外,但見書脊處鈐有兩方長條章,文曰“澄衷蒙學堂”;扉頁背面右下部鈐有八個紅字,文曰“書經存案 翻刻必究”;目錄頁右下則鈐有一枚名章,文曰“石子”;而在第一、二冊封三左上角,各貼有一個標簽,部分已被撕去,尚可見印有“編號”“冊數”“價”等仿宋體紅字,唯“冊數”二字之后有以藍色圓珠筆填寫的一個“8”字,“8”字之后又鈐有一枚藍色菱形印章,當系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古籍書店所用的核價章。與此標簽、印章可相互印證的是,第一冊封底左上,有鉛筆書寫的“3元”二字,“3元”之下又有以藍黑色鋼筆書寫的“私1957”字樣。
至此我已知此書彌足珍貴,更感實有影印流傳之必要,遂向我青島出版集團董事長孟鳴飛先生做了匯報。鳴飛先生翻看之后,慨然允準出版,并給出了兩條建議:一是細細查考“石子”此人;二是速將此書情況告知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長王大千先生。事實證明,鳴飛先生果然獨具慧眼。經查考,“石子”系近代著名詩人、藏書家姚石子先生。1950年,姚氏后人將姚石子的藏書5萬余冊悉數捐贈給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為日后成立的上海圖書館的重要館藏基礎之一。鑒于姚石子少年時代曾入讀開辦于今上海市金山區的養中學堂,我們認為,這套《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很有可能就是他當年使用的課本,后人捐贈其藏書時未曾計入,這套書于1957年流入古籍市場。由上海而武漢,由武漢而青島,這套帶有姚石子先生手澤的圖書就這樣來到了我們青島出版集團。正所謂出版者,天下之公器也,如此好書,豈敢專美?鳴飛先生聞此佳話,亦感振奮,遂指示制版之時須原樣影印姚石子先生的名章等,以與讀者諸君分享先賢遺澤。嗣后我又趕赴濟南,將有關情況告知王大千先生。大千先生聽后,連連說好,表示2014年恰逢中國孔子基金會成立三十周年,此書可由該會與青島出版集團合辦的孔子書房出版中心推出,以為獻禮。有了鳴飛先生和大千先生的鼎力支持,此書的出版品質得以大幅提升,出版進程也得以加快,這是值得銘記的。
本書的源流大抵如上,以下略說書中圖文之妙。我們發現,《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編排是有其內在邏輯的:卷一(第一、二冊)為天文地理,卷二(第三、四冊)為典章制度,卷三(第五、六冊)為草木禽獸及日用器物,卷四(第七、八冊)為生老病死和事業婚姻。而每一卷分為兩冊,也經過了精心安排,比如卷四,主要內容為人生諸事,第七冊以“孕、產、生、育”開始,揭示生命之發生,而第八冊則以“事、業、作、為”開始,暗寓生命之意義。在“和”“美”的大邏輯之下,全書的具體條目也都安排得十分妥帖。
本書影印原作,文圖一仍其舊,裝幀為豎版線裝,正文選用55克輕型紙,封面選用春夜蘭星點紙,書名印于條簽之上,再以手工貼于封面,青島出版社標志及孔子書房出品標志均先以白墨印出襯底,再于襯底上膠印而成。作為慶祝中國孔子基金會成立三十周年的獻禮圖書,本書只印6000套,印完即毀版,以賦予其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