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平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與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合作編寫的《新四軍對日作戰研究》一書問世了。該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大量已有資料為依據,汲取學術界的前沿成果,精心編撰而成,是全面系統深入研究新四軍的一部重要著作,是近幾年來研究新四軍的新碩果。
填補了新四軍對日作戰專題研究的空白
關于新四軍的歷史、人物傳記、具體戰役、戰斗專題研究等著作和文章已出版很多,但將新四軍作為一個整體,縱攬新四軍抗戰全過程,以日本侵略軍為作戰對象,以作戰問題研究為中心,面對裝備優良、窮兇極惡、千方百計要消滅新四軍的強敵,在華中敵后平原水網地區,是如何以弱小的軍事力量和劣勢裝備,挫敗日偽軍無數次的大小掃蕩和清鄉;在日偽軍的臥榻之旁,又是如何立足生根,發展壯大,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該書都一一作出了回答。《新四軍對日作戰研究》可稱得上是一部頗具創新特點的軍事理論研究專著,填補了新四軍對日作戰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
闡明了新四軍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對日作戰的戰略方針
正確的戰略指導,是新四軍克敵制勝的前提。新四軍依據華中敵我雙方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主要是:(一)堅持持久戰總方針,開展敵后獨立自主的游擊戰,集小勝為大勝,配合正面戰場作戰。(二)在發展方針上,抗戰前期,新四軍堅決執行中共中央向敵后發展的方針和“向東作戰,向北發展,鞏固現在陣地”,“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針,使新四軍獲得迅速發展;在皖南事變后,執行“軍事自衛,政治反擊”的戰略方針,既擊退了國民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又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勝利后,新四軍堅決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方針,實現收縮南部防線,集中力量,取得了戰略主動權。(三)創造性地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團結國內外一切進步力量,共同抗日。(四)堅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抗戰戰略指導方針,把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作為重要工作,建立了各種群眾抗日團體,廣泛組建地方武裝和民兵。(五)堅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方針。
總結了新四軍對日作戰的主要戰法
根據敵強我弱的實力對比,敵占中心城鎮和交通要道的實際情況,針對日軍的作戰特點,新四軍采取了相應的對日作戰方法。主要戰法概括為襲擊戰、伏擊戰、攻堅戰、保衛戰、遭遇戰、突圍戰等6大類,又分為21種。全面介紹了新四軍對日作戰的各種戰法,并結合戰例進行分析。這些戰法涵蓋了新四軍所進行的主要戰役、戰斗。該書認為,掃蕩與反掃蕩、清鄉與反清鄉斗爭,是新四軍和根據地人民對日作戰的主要形式。新四軍采取的主要戰術是:敵進我進,避實擊虛;以分散對敵集中,或以集中對敵分散;主力與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內線外線密切配合;在敵包圍中采取內線中的外線,對敵進攻中采取外線中的內線,化被動為主動;以分區轉移對付分區清鄉;在清鄉區采取武裝與非武裝、公開與秘密、合法與非法相結合的斗爭方式。這些戰法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具體的環境中產生的,是實踐證明了的新四軍對付日軍的有效戰法。然而,對付不同的敵人,處于不同的環境,則應堅持因敵、因地、因情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戰法。
概括了新四軍對日作戰的指揮藝術
新四軍各師分散作戰,面臨的敵情不同,在對日作戰的指揮上,在總的戰略意圖下,各師、團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具體戰役、戰斗中充分運用各自的智慧,其指揮藝術主要為五個方面,即:(一)建立精干指揮機構,實施精干靈活指揮;(二)新四軍各級指揮員為戰勝日軍,傳承《孫子兵法》善于謀勢。例如立足不敗謀勝勢、集中兵力造圍勢、分散用兵創殲勢、勇謀心理奪氣勢、改造地形占要勢;(三)因敵因情巧用戰法、因情措法用變法、出敵不意用奇法、不拘成規用新法;(四)施計用謀調動敵人,包括施佯用詐欺敵上當、投其所好誘敵上鉤、攻其必救迫敵就范、巧于捭闔離敵間親;(五)主動創造把握戰機,包括聲東擊西示形造機、與敵周旋持重待機、批亢搗虛動敵擇機、示弱縱敵主動尋機、掌握火候著力握機。新四軍將領的指揮藝術,使日軍難以應付。新中國成立后,被確認為軍事家的新四軍將領有葉挺、陳毅、粟裕、李先念、張云逸、羅炳輝、徐海東、黃克誠、彭雪楓、葉飛、張愛萍、洪學智等。
肯定了抗日根據地是對日作戰的戰略依托
新四軍在大力開展敵后游擊戰的同時,積極創建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中,新四軍先后在蘇、浙、皖、贛、鄂、豫、湘等7省境內創建的蘇中、淮南、蘇北、淮北、鄂豫邊、蘇南、皖江、浙東等8塊抗日根據地,是新四軍對日作戰最強有力的戰略依托,是新四軍的“家”。在各個根據地內,黨的統一領導是發揮戰略依托作用的核心,“三三制”民主政權是發揮戰略依托作用的組織保障,人民群眾是戰略依托的堅實基礎,軍事建設是發揮戰略依托作用的中心環節。有了根據地這個戰略依托,新四軍進可攻,退可守,抗日根據地成了埋葬日偽軍的墳墓。
論證了新四軍始終把敵軍工作作為戰勝日軍的重要環節
該書指出,新四軍的敵軍工作,首先是嚴格執行優待俘虜的正確政策,教育爭取改造被俘和投誠的日軍;其次是發揮“在華日人反戰同盟”的作用,“以敵制敵”;再次是利用日、偽矛盾,對偽軍和偽組織,采取打拉結合、恩威并用的政策,進行宣傳瓦解工作。截止1945年10月11日,共有11.85萬偽軍、8.6萬日軍官兵被爭取過來。
闡述了新四軍與其他軍隊相互配合共同對日作戰
首先是新四軍的敵后戰場與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配合。這種配合既有戰略上的,也有戰役、戰術上的。挺進皖東開展游擊戰,配合了徐州戰役;在皖南的機動防御戰,配合了國民黨三戰區的皖南保衛戰;在皖中頻繁襲擊日軍運輸車隊,配合了武漢保衛戰。
其次是華中新四軍與華北八路軍的配合。八路軍南下部隊支援新四軍發展華中,黃橋戰役時兩軍進行戰役配合。新四軍在經費、物資方面給予八路軍大力支援,新四軍第五師還配合八路軍進軍華南。
再次,新四軍還與美國盟軍配合。新四軍第五師協同盟軍建立情報站;為配合盟軍在中國沿海登陸作戰,積極發展蘇浙皖邊;積極開展局部反攻和大規模的全面反攻,配合盟軍對日反攻作戰;新四軍和民兵先后從日偽軍“虎口”中營救出11批次23名美國飛行員。
論述了研究新四軍對日作戰的現實意義
研究新四軍對日作戰,就是要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確定的戰略指導方針,針對現代戰爭的特點,與時俱進,創新軍事理論,勇于探索適應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戰法;要學習新四軍將領高超的指揮藝術,提高我軍的指揮能力,敢打必勝,確保祖國領土、領海、領空的安全,為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作貢獻。
研究新四軍對日作戰,就是要大力傳承、弘揚新四軍的鐵軍戰斗精神,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做習近平主席指示的“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革命軍人”,為實踐中國夢和強軍夢提供精神動力,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總體看,《新四軍對日作戰研究》一書是難得的成功之作。然因為作者們是分頭執筆,有些章節語言格調不同;概論部分展開過細,還可提煉濃縮;部分章節的理論深度和廣度還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責任編輯 徐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