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概覽
教育家書院自2010年成立以來,已有三批兼職研究員共計36人進入書院研習。2014年11月28日,書院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大廈第一會議室舉行成果發布研討會暨第四批兼職研究員入院儀式,迎來了第四批兼職研究員共15人。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設立了學前教育專項,共有8位兼職研究員來自學前教育領域。
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北京師范大學副校級干部周作宇教授,國家副總督學郭福昌研究員,書院學術委員會代表文喆研究員、李金初校長和王本中校長,地方教育行政代表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委主任李永生,第二批和第三批兼職研究員代表,第四批合作研究員代表以及第四批兼職研究員出席了會議。此外,承擔書院系列叢書出版任務的教育科學出版社策劃人及編輯代表,《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中國教師報》《中國教師》《中小學管理》《人民政協報》以及光明網等多家媒體代表參加了會議。
迄今為止,書院共舉辦了72場高端學術講座、兩屆講會營,出訪3個國家進行國際教育考察,舉辦了5次學校診斷與改進活動,出版了7本專著。其中,2012年出版的《差異?差距?——中國校長美國考察筆記》一書,在《中國教育報》推薦的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中位居第7名;《留一塊黑板》入選《中國教育報》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中的第2名;《種子課:一個數學特級教師的思與行》在“第八屆全國優秀數學教育圖書獎”評選活動中獲得一等獎。第一屆講會營的音像資料《種子課:展示與研討》已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書院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界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此次會議由教育家書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郭華教授主持。周作宇教授發表講話,充分肯定了書院的研究成果,并對書院發展寄予希望。顧明遠先生致辭,回顧了過去一年書院的運行情況以及研學成果,向第四批兼職研究員、合作研究員以及客座教授頒發了聘書并贈送書院的系列叢書。書院系列叢書出版策劃、教育科學出版社教師教育編輯部主任劉燦簡要介紹了書院過去一年的出版成果。門頭溝區教委主任李永生在會上表示要繼續保持并加強與書院的合作交流。會上還有第二批兼職研究員代表曹彥彥校長與大家分享了在書院學習的所獲、所思;第四批兼職研究員代表樂志紅園長表達了自己對于進入書院學習的期待。
會議的主報告為書院兼職研究員劉凌園長的《凌距離 三人行——追循兒童的幸福成長》著作成果匯報。劉凌園長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了此書的成書經歷與自己的辦學理念,感念在書院的奇緣、情緣、福緣、善緣。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原北京教科院副院長文喆研究員圍繞會議主題“好教師的形象”,從文藝作品中的好教師形象出發,指出好教師對于傳承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北京建華實驗學校校長李金初從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三個方面,指出好教師對孩子幸福人生的影響意義,并表達了對書院培育好教師的肯定與進一步的希望。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原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王本中以“愛”為主題,希望能夠讓教育充滿愛。國家副總督學郭福昌研究員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探討了好教師是如何養成的。
《中小學管理》主編沙培寧以及書院客座教授、《中國教師報》主編劉華蓉也先后圍繞會議主題“好教師的形象”發言。與會的兼職研究員就相關主題內容分享了各自的經歷與觀點,會議研討氛圍熱烈。
觀點采擷
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在致辭中談道,建院以來的四年多,書院為優秀教育實踐工作者搭建了交流的平臺,為他們提供了能夠安心讀書學習的環境,實現了書院的宗旨。
顧先生回顧了書院的主要學術活動和研究成果。舉辦了兩屆具有書院特色的講會營活動,首屆在北京舉辦,第二屆在寧波舉行。講會營結合書院兼職研究員的實踐和理論成果,匯聚了著名專家、特級教師以及數百位一線教育工作者與會研討與交流。在2014年10月底,書院還與教育學部聯合主辦了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兒童與數學”研討會。
共舉辦了72場高端學術講座,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哲學、文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美學等多個領域,為兼職研究員們開闊了視野。講座邀請的主講教授都是在各自領域內相當出色的學者、專家,不僅對本領域的內容把握深刻,走在學術前沿,還能夠將高精深的內容講得通俗易懂、生動風趣。
書院開展的學校診斷與改進活動非?;钴S,僅2014年,就走進了成都金沙小學、行知小學,寧波萬里國際學校,北京芳草地國際學校等。兼職研究員在實踐中互相學習、互相切磋,共同探討學校改進與發展之道。成都金沙小學和深圳桃源小學還結成了友好學校,開展深度交流與合作。
繼出訪美國、芬蘭之后,2014年9月教育家書院兼職研究員到以色列進行了交流、考察,參觀了多所具有特點的中小學、幼兒園以及大學和研究機構,對以色列的精英教育及人才培養模式做了深入的考察。
書院繼續與《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中國教師》、教育科學出版社合作,書院兼職研究員的研究成果及實踐成果在這些媒體上發表,書院的聲望也越來越高,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顧先生指出,書院的健康發展和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所有為書院的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的人們。書院兼職研究員資格的審查、課程體系的建立、高端學術講座的開展都離不開學術委員會的支持。合作研究員在四年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兼職研究員共同進行科學研究,探討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幫助他們總結提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高端講座的主講教授于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書院提供高水平的講座。兼職研究員是書院的主體,他們勤奮好學、相互支持、共同教育。正是有這樣一批兼職研究員,書院的發展才有聲有色。顧先生希望第四批兼職研究員也能像前三批研究員那樣,堅持書院的研習,讀一點書,聽一些報告,和實踐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對教育的認識,提升自身的教育修養和教育的專業化程度。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級干部周作宇教授到會致辭。周教授說,成立教育家書院的初衷是為中國本土話語承載的教育知識尋根。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血脈相承、青藍相繼、薪火相傳的思想火種,中國人的教育情懷、中國人的教育夢想、中國人的思想力量,值得珍視、構筑和壯大。周教授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第一任部長,是書院主要倡建者之一。他說:“書院成立后不久,網絡上有質問,認為教育家不是培養出來的。我們非常感謝各界的關注和批評,但是同時我們也在思考:教育家就那么不可企及嗎?教育家就那么高深莫測嗎?教育家就那么偶像般地完美嗎?若用一個不存在的完美無缺的偶像甚至神話來框定,則永遠不會出現教育家。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需要和外部世界發生密切的互動,都需要必要的空間和舞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家書院就是教育家成長的舞臺,教育家的搖籃,教育家的精神家園,教育家的熔爐,教育家的人民公社,教育家的‘盜夢空間?!?
周教授認為,書院在顧先生的親切關懷和領導下,在常務副院長郭華教授等同志的辛勤耕耘下,人氣聚集,成果涌動,影響擴大,探索出一條大學和教育實踐合作的新路子,打開一個新天地,將教育的實踐知識和學府知識兩相隔的藩籬撕開了一個口子,為打破學科壁壘做出了有益的嘗試,這是對書院的宣言和承諾的最好詮釋。
周教授最后寄語新入職的兼職研究員,他說:“教育家書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一片高原,它不是功名利祿的加速器和催化劑,它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周教授希望大家在這個充滿理想色彩、充滿教育激情的書院里,能夠續寫兩本書,一本是《愛彌兒》,一本是《懺悔錄》。于前者,要解放我們的想象力,創作出新的中國的愛彌兒。于后者,要永遠保持一個自我反省的警覺心態,我們不是神,我們是普通人。他說:“在永不饜足的教育夢里,群星閃耀,但所有的人不過是流星,我們終將老去,只有我們的思想可以永恒。當下可以做到的,是讓思想充溢,讓行動勁舞,讓我們成為自己的畫像和作品,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親歷者和創造人?!?/p>
于三年前入院的第二批兼職研究員,北京市大峪中學校長曹彥彥代表即將離開書院的第二批兼職研究員向大家談了三年書院研習的三點心得體會。她說,教育家應是能超離現實、預見未來、回歸實踐、創作未來的人。這三年來,跟隨顧先生、郭華教授漸行漸遠,依稀看到了那個理想的化身。第一點體會是走出學校,看見超脫。她說:“張建華教授的《前蘇聯電影中的敵人形象》,韓立新教授的《馬克思手稿歷險記》令我沉醉。每年我都期待著上課時間,這段時間是個難得的可以超然物外的享受。最初上課時郭老師都會打斷主講教授的講述,打開思路提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這是在打開我們的思維。與顧先生座談時,顧先生總是任由我們天馬行空地提問,他再耐心解答,后來整理出來的書稿《留一塊黑板》也印證了我們讓思想奔馳的樂趣?!钡诙c體會是走出教材,看見前沿。她說:“陳建翔教授從自閉癥兒童說起,使我們驚覺人類社會正常中的不正常。昆蟲調查的講座讓我們了解野外調查的方法和創意。科幻教育以未來反映現實。每次上完課,回校后第一次干部會上我就與大家分享學習內容。盡管我是‘二道販子,大家仍然聽得津津有味。有時不過癮,我們就干脆把教授請到學校給大家講?!钡谌c體會是走出自己,看見同伴。她談道:“羅虹園長活潑開朗,創意無限。她制作很多白色小熊,新入園的幼兒和家長共同繪制自己的小熊,把孩子們自己繪制的小熊放大,擺在校園里。俞正強老師的《種子課》給我們的教學研究打開了新思路。譚靜老師對教育建筑的研究分享給我很多啟迪?!?/p>
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文喆就“好教師的形象”做了簡短的報告。文先生認為,“立德樹人”“敬業愛生”,這或者是好教師的本質特征,也是好教師形象的靈魂。他先借用影視作品中塑造的教師形象,例如蘇聯影片《鄉村女教師》中的瓦爾娃拉、我國影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和《美麗的大腳》中的張美麗,指出“好教師”首先是“好人”,是關愛學生的人,是無私地為學生付出一切的人,是尊重自己的職業操守甚于個人的一切得失的人。
文先生進一步指出,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業有成的偉大人物都會在回憶自己的奮斗史時,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大學老師。讓他們終生敬仰的這些老師最令他們記憶深刻的事,都不是老師們教了他們哪些知識,幫助他們解決了什么學術難題,而是這些優秀教師在人生關鍵時刻對他們的關心與點撥。神舟飛船的總設計師終生感激他的小學老師,因為老師在他小學畢業時說服了他的父親,支持他繼續學習;“兩彈”元勛錢學森一直對北師大附中的老師念念不忘,是因為北師大附中的老師為他樹立了學習和生活的楷模;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一輩子對胡適崇敬不已,并不是因為學哲學的胡適教給歷史專家的他多少知識,而是因為胡適通過要求與批評,讓他明了了科學研究的真諦,還讓他在一次師生矛盾沖突之后理解了真正的關心是“愛人以德”,是“為之計長遠”的眼光。凡此種種,都說明“好教師的形象”是“立德樹人”的形象,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形象。
文先生還談道,正像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所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的作用在于人格示范與學習環境的創設。也就是說,教師首先是“人師”,是引導學生發展的人。作為專職的塑造未來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好教師的形象在于能否恪盡職守于關愛、引導、幫助、保護人類下一代的事業中,能否真心實意地去實現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承與守望。文先生指出,這樣的觀點并不是輕視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督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等方面的價值與作用,而是,比之于心與心的交流和影響,比之于全面、深入、細致地關注每一個成長中的個體,比之于在關鍵時刻能及時、到位地推孩子一把或者拉孩子一把來,知識學習等更多具有技術色彩,而人生導師則是心靈的、精神的事業,是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所回應,甚至全身心投入也可能沒有回應的事業,是不但關乎具體的教育對象的未來,而且關乎到國家民族未來的事業。所以,這個事業值得有志者畢生從事,也需要有志者奉獻一生。
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建華實驗學校校長李金初談道,習總書記對好教師提出了四項標準、四個要求,那就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當代老師應該怎么做,什么是好的老師的標準。
李校長認為,教育應該為受教育者的美好人生而服務。所謂美好人生就是指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做人做得優秀,做事做得成功,生活當然幸福,這個人的人生就會很好。這樣的一個想法就演化成我們的一個教育追求,就是為實現受教育者的美好人生,提供一種教育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教育能夠使我們的受教育者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那這樣的教育就是優秀教育,這樣的學校就是優秀學校,這樣的老師就是優秀老師,這樣的校長就是優秀校長,這樣的課程就是優秀課程。而且它就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即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使我們的受教育者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李校長對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做了自己的詮釋。他說:“傳道干什么?傳道不僅是講授科學知識的道理,更重要的我覺得恐怕是講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人格,應該有什么樣的品格,這就是怎么樣做人。而且做人的觀念是什么?做人的觀念實際上就是人格,就看你一個人人格的高低,人格優秀做人就優秀。所以做人的核心問題、關鍵素養就是人格素養。授業干什么?傳授知識和能力,其實就是教人怎么做事。做事不光是懂點知識,有點能力,不光是有書本的知識、科學的知識,你還應該有其他方面的許許多多的知識。所以,授業的意思其實就是教人做事。解惑干什么?其實有很多種惑。其中,我覺得一種非常重要的惑是生活之惑,就是人的心境。心境之惑就是煩惱,不痛快。幸福的關鍵其實就在于幸福的心境。而成功做事的關鍵就在于看他是不是有成功的能力。所以優秀的人格、成功的能力、幸福的心境就成了一個人將來人生高度、人生寬度、人生廣度、美好的程度,或者優秀、成功、幸福程度中非常關鍵的因素?!?/p>
李校長談到建華學?,F在正以服務學生美好人生為中心來組織或構建教育,教育目標就是使建華學校的學生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李校長在發言中著重感謝書院對建華學校的學術指導和幫助。
國家副總督學郭福昌研究員認為好老師的形象是內化于心,外顯于形的。郭福昌先生說他反復地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教師節之際來北京師范大學和師生座談的講話內容——《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認為一個好老師的形象的確如習總書記所說。郭福昌先生感謝母校北京師范大學,因為“她教育了我,她給了我理想和信念,給了我道德操守,給了我扎實的學識,還給了我仁愛之心。如果沒有母校就不可能有我,不可能有我今天這樣的情況”。
郭福昌先生還談到書院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指出北京師范大學在我國師范類高校中是一艘航母,是一艘旗艦,她為中國的教育培養了很多大師級的人物和各個學科的領軍人物。注重“厚基礎,強能力,重融合”的書院,的確給教師的成長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喜悅。書院的發展會對中國教師隊伍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福昌先生談到他從2008年開始,集中精力關注學前教育,特別是民辦學前教育。他從基層一個老師到內蒙的教育廳,一直到國家教委工作,從學前教育到基礎教育,以至于到高等教育、民族地區的教育、農村的教育,他都抓過。相比之下,他認為學前教育,或者早期兒童教育,從0歲到上小學前的這一段,是最值得抓的一段教育,而這一段教育對一個人人生的影響是最重要的,這一段教育有很多的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地研究。所以,他認為書院此次專門吸收學前教育者成為書院的兼職研究員是一件大好事。郭福昌先生希望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第四批兼職研究員在書院的三年學習中,能在“厚基礎,強能力,重融合”這些方面做得更好一些,成長為學前教育行業卓越的領軍人物,一起把中國的學前教育再往前推進一步,使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原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王本中就顧先生提出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一點,結合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說到教育“談愛多么不容易”。他說:“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一首歌叫《讓世界充滿愛》,當時就說到我心坎上了。因為‘文化大革命那時火藥味那么濃,講階級斗爭,講階級仇、階級恨,那是一個積怨、積恨的年代,而要讓愛充滿世界是何其難也?!?/p>
王校長接著的一句話是“只有愛是不是就有好的教育”。怎樣讓愛充滿孩子的心靈?王校長說他的體會是三句話:“知之愈深,愛之愈切,導之有方。”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深刻了解,教師就發現不了一個孩子,包括有缺點的孩子,甚至有毛病的孩子,包括所謂的“差生”的生命內心的那種亮點,他生命的可貴之處;我們就談不到尊重,談不到愛。要了解學生就要和學生交朋友。所以做了老師以后,他的口號就是“師+友”。王校長說他嘗試過怎么和學生交朋友,這是“知之愈深”“愛之愈切”。愛才能真正溫暖學生的心,才能影響學生的生命,才能給他溫暖,給他以幸福感。這樣才能導之有方。
王校長也談到書院常有的這種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是非??少F的。他說:“思想的來源當然是學習、讀書,但是我們老師這一群體,平等的、民主的這樣一種交流更為可貴,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也是產生思想的人本主義的、草根主義的辦法。自由地思想、自由地探索,我們太缺乏。我們太習慣于唯書、唯上。所以書院的這種風格真是書院式的討論、碰撞。書院一定會辦得越來越好!”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