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嶺縣幅員面積2249平方公里,人口39萬,下轄15個鄉鎮(場),216個行政村,573個基層黨組織,黨員18021名,其中農民黨員11415名。2014年上半年,全縣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已經達到了132個,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61.1%,全縣村級集體收入總額2370.64萬元。近年來,鐵嶺縣明確提出以“經濟強村”為突破口,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過強化引導和扶持、拓寬增收渠道、加強隊伍建設等一系列舉措,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途徑,推動強村富民。
“四項措施”強保障
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撐力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縣委敏銳地意識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刻不容緩,因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是村黨組織有效運轉的基礎保障,是村黨組織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更好地服務群眾、實現富民強村的必然要求,也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重要支撐。首先,縣委決定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各鄉鎮年度考評和黨委書記述職的重要內容,作為考評鄉鎮黨委書記的硬性指標。其次,建立了領導聯系幫扶制度,結合“六個一”活動,全縣實職正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每人聯系一個鄉鎮、一個村,明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目標任務,為聯系村發展集體經濟提供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項支持。同時,農發、林業、動監等涉農部門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科學配置農業補貼、“一事一議”資金項目,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
二是強化政策扶持。近年來,縣政府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農村基層重點傾斜,把涉農項目、扶貧項目等資金重點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等項目,大力培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3年來,全縣重點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42個,投入項目資金5600余萬元。今年年初,縣政府制定了《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縣財政設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獎勵扶持基金,今年起每年拿出不少于100萬元結合項目形式獎勵當年新增集體經濟收入排名前5位的村。同時,實施村級重大事務民主決策“五步一審雙評定”制度,對涉及村集體資金、資產處理等重大事項進行監督和管理,涉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使用等事項必須經過“五步”環節民主決策,并及時向群眾公開,使集體資產在陽光下運行,管好用好村集體每一分錢。
三是加強隊伍建設。發展集體經濟,關鍵是要有一個好村班子、好帶頭人,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首先,鐵嶺縣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群眾公認”的原則,采取從本村優秀現任村干部、致富能手、農民經紀人、合作社負責人等優秀人才中選拔的辦法,著力把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發展集體經濟意識強的能人選為村干部。兩年來,全縣216個行政村中,先后有60多名致富能手和回鄉創業人員被選拔為村黨組織書記。其次,針對村黨組織書記,縣委每年組織舉辦集體經濟專題培訓班,圍繞市場經濟、經營管理、財務管理等內容開展培訓,提高了他們適應市場、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實施干部“雙掛”工程,先后選派142名村黨組織書記到鄉鎮掛職鍛煉,提高他們適應市場、領導發展的能力。建立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激勵機制,把村黨組織書記的經濟、政治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績效掛鉤,充分調動村黨組織書記積極性。同時,選派103名優秀機關干部和二線領導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加油助力。
四是做好典型引路。鐵嶺縣委在廣泛動員的基礎上,推樹不同基礎、不同類型、不同模式的村,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培養典型,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有針對性地選擇有一定集體經濟基礎、工作有思路、自身發展有特色的村作為示范村,集中投放人力、財力、物力進行重點打造,認真分析總結示范村發展經驗,在全縣進行推廣。2013年年末,鐵嶺縣在李千戶鎮召開現場會,全面推廣了小屯、馬侍郎橋、東孤家子等幾個典型的發展模式,起到了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
“五條途徑”拓思路
積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動力
鐵嶺縣在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實施“富民強村領航”工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由村黨組織牽頭制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確定發展項目,爭取項目資金,實行統一管理,不斷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千方百計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五種有效途徑:
一是創辦合作社實現增收。鐵嶺縣鼓勵由村集體創辦、領辦、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采取“支部+公司(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在有償、微利的原則下,通過提高農產品收益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在當前國家大力推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背景下,全縣大多數村黨組織充分發揮引領、帶動和服務作用,并以此來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富民強村”目標。
二是經營集體資源增收。鐵嶺縣鼓勵各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利用各村集體的荒山、荒坡、荒水、荒灘等“四荒”資源,通過適當的項目扶持,建設了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生態觀光農業等示范基地,在帶動農民群眾發展農業主導產業的同時,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各村黨組織采取市場化方式,對農民自愿流轉的承包土地,實行委托流轉,村黨組織成立“土地銀行”,將分散土地集中后統一向合作社、規模大戶等發包,收取服務費。目前,全縣土地流轉規模達到46.6萬畝,蔡牛鎮北長村,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楊士屯村,雙井子鎮泡東村等通過土地流轉拓寬了村集體增收渠道。目前,全縣有集體收入的村中,集體資源經營占集體總收入的一半以上,成為集體經濟增收的重要手段。
三是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鐵嶺縣通過開展“三資”清理,對村集體所有的各種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進行排查清理、分類建檔,最大限度盤活利用。縣委出臺《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明確規定集體土地性質不變,實行“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三權分離,保證集體土地等固定資產資源“流轉不流失”。在政策引導下,各村將閑置的校舍、辦公用房等集體房屋,以使用權有償轉讓等形式興辦養殖、農產品生產加工、商貿等項目;將符合規劃的非農建設用地、村辦企業廠房、機器設備等,采取租賃、承包,或以作價入股等方式參與企業經營,采取“借雞生蛋”的方式,依托企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四是發展資金投入型集體經濟。鐵嶺縣鼓勵有條件的村,利用現有村級積累、援助資金以及經營服務性收入等資金,在選準項目、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參與各類項目建設,參股工礦企業,購買商業門點,實現收益分紅,通過投入,使投入變成資產,然后經營資產增加村集體收入。李千戶鎮營盤村通過“五步工作法”集體決策,將村集體積累的20萬元投資入股駐村建材企業,以“紅色股份”形式參與企業經營,村集體年收入達到5萬元。新臺子鎮楊士屯村采取土地流轉和集體資金入股相結合方式,與企業共同開發平歐榛子種植項目,全村有135戶流轉土地2000畝,使每戶年收入增加2萬元,村集體收入增加20萬元,實現了由“后進”到“后勁”的轉變。白旗寨鄉哈爾邊村和阿達村集體投資購買噴灌設備,春秋兩季種植黑木耳,年純收入4萬元。
五是發展生活服務型集體經濟。結合“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鐵嶺縣積極鼓勵各村創辦農資超市、百貨超市等經營實體,為金融、保險、廣電、移動通信等部門代理業務,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增收。同時,針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創辦老人之家、兒童樂園等養老托幼服務機構,在解除外出務工人員后顧之憂的同時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新臺子鎮三家子村通過幫助萬鑫水稻種植合作社管理村內被流轉土地,年可收取管理費3.6萬元。雙井子鎮高家店村籌建農資合作社,為村民統一購買農藥、種子、化肥等物資,村集體年可創收12萬元左右。李千戶鎮小會村在集體領辦合作社同時,還成立了農資經銷超市,社員群眾不出村就能買到質量可靠、價格優惠的各類農資,增加了村集體收入,該村還成功引進一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村集體參與稅收分成,還為村民提供了50個就業增收的機會。
同時,各鄉鎮還動員各村參與招商引資工作,制定稅收獎勵政策,鼓勵各村以招商引資方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四個促進”重民生
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通過幾年的努力,鐵嶺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有力助推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截至目前,全縣有集體收入的村135個,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62.5%,收入總額2414.2萬元,其中收入1萬元以下的村有21個;1萬—10萬元的村57個;10萬—50萬元的村48個;50萬—100萬元的村5個;100萬元以上的村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