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摘要:指出了城市河道景觀是城市景觀系統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城市空間生活的重要載體。以淮安市漣水縣鹽河景觀設計為例,探討了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意義,在充分考慮當地現有環境特點的前提下,挖掘了漣水歷史文化,展現了未來鹽河新機能、新地位。
關鍵詞:河道景觀;空間;功能;生態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4-0069-02
1、引言
自古以來河流就是城市產生、發展的脈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在未來城市的發展中,河流的地位與功能越發顯著。作為城市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交集最明顯的地帶之一,河流和濱水區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運輸、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態功能等方面。
本案設計明確鹽河在城市中的作用,重構鹽河空間機能,建立兼顧生態與人文一體化的總體發展目標,以人為本,立足未來城市發展,解決城市生活基本問題,側重完善鹽河自然生態、防洪保護、河川風貌、生活休閑等多樣化規則,塑造鹽河獨特的城市河川景觀。
2、項目背景
鹽河是漣水縣主要水系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漣水航道交通的重要節點,承擔著漣水縣的生態保護、交通運輸、水源保護等多種功能。
現狀鹽河沿岸用地開發程度不高,大部分地區仍然作為農漁業用地,與新城發展要求不符,需要進一步規劃發展。
依據地區環境特點,鹽河可分為:主城區段、工業發展區段、內陸區段。
主城區:以新城行政辦公用地、商業用地、文娛用地、居住用地以及農業用地為主。此段河流是目前漣水縣新城主要的發展地段。
工業發展區:以工業用地為主,是漣水縣現代化工業發展的主要用地。
內陸區:以居住用地和農業用地為主。用地性質仍停留在農、漁業用地層面,屬于未來發展的土地儲備地區。
3、理念思想
3.1 設計定位
為了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和景觀質量,漣水縣鹽河的總體功能定位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自然資源,營造富有城市特色的開敞式城市濱水空間”。
3.2 設計理念
景觀設計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人們提供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優美愜意的濱河景觀空間,能夠讓人淡忘堅硬冰冷的城市印象,觸手可及的是水體景觀、天然石頭、木材,放眼望去的是原始樸實的色彩,從而使人們可以詩意般地棲居和生活。
本案設計在滿足鹽河航運功能要求基礎上充分挖掘漣水歷史人文和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將“人文、景觀、生態”三個元素綜合考慮,以提升城市人文品質和鹽河生態環境景觀為總體目標,利用生態思想作為指導,把高質量的居住、休閑生活融入生態與自然景觀的良好環境中,規劃充分考慮地塊的現狀要素,注重生態保護,將人工的痕跡降到最低,發揮了自然生態與人造生態兩者有機組合的正面效應,將鹽河打造成一條具有時代性、生活性、生態性的綠色生態長廊。
3.3 設計原則
(1)文化競爭原則。著眼漣水縣文化,發掘漣水縣鹽河的優勢所在,使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環境特色、文化特色的城市生態河川,避免無序建設與雷同競爭,通過地域河川分析以鹽河文化競爭作為基本原則。
(2)生態優先原則。鹽河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保護是其作為城市休閑活動與周邊地區持續發展的基礎,把延續鹽河河城生態環境作為首要的規劃目標。
(3)和諧為本原則。充分考慮各區段之間環境條件差異及發展潛力,適度改善和提升各區段環境質量,以及設置景點與服務設施,重視居民臨水岸休閑活動形態的需求,無障礙設計、生態化環境及動物棲息遷移保護等。
(4)引領作用原則。發揮鹽河景觀所形成高質量的吸引效應,引導周邊房地產、商業、企業的發展,進而推動漣河縣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鹽河景觀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及居民生活質量之間產生交互作用關系,達到同步提高的目標。
3.4 分區功能
根據總體發展定位,其主要功能體現在本次規劃的兩大功能分區中,分別是:生態防護區、都市人文區。
(1)生態防護區。該區段有大片工業用地,所以該區域要著重做好生態防護的景觀規劃,營造良好的生態景觀環境。設計以帶狀空間為主,以林蔭道為基調,其間根據地形地貌和用地現狀作出放大與收縮,使整個空間賦予變化。沿河兩側以大型喬木形成林蔭道,營造幽靜的氣氛。同時設置休憩坐凳、座椅等供游人停留交談。北側多為工業用地,所以結合漣水生態特色,著力打造生態教育型公共綠地,沿河南側周邊以居住區為主,則注重以風情文化為主的空間氛圍打造,同時輔以生態濕地等自然景觀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融合。
(2)都市人文區。此區在地理位置上是新城區與老城區的銜接段,設計要注重凸現城市文化底蘊。結合地形地貌,突出鹽河與漣水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在現有水體的基礎上與人的活動充分結合。整理駁岸,增加水生植物,設置游船碼頭、親水平臺等。景觀形式以開放空間為主,以各功能廣場為基調,通過廣場、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的結合,充分體現漣水文化主題。
4、植物設計
4.1 植物設計原則
(1)以鄉土樹種為主,尊重自然原則。植物配置不能純粹是為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輕易放棄許多優良的本地樹種。本地樹種相對已經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應該挖掘它們的能力,營造健康穩定的植物群落。只有在保護和利用現有自然植被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創造出自然、優美、和諧的園林空間。
(2)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根據基地的現狀和資源條件,設計相應的生境類型,并認真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率,選擇合適的種類,只有掌握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與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的相互關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理布局,整體優化,選擇具有生態去污功能的植物原則。從基地的性質和功能出發,對不同的植物景觀進行合理布局,從而豐富植物景觀,把水域和植物環境作為整體考慮,實現優化利用。選擇具有生態去污功能的植物,利于河道污染治理。
(4)種類多樣,遠近結合原則。植物設計應顧及四季景觀,應用較多的植物種類,使每一個季節都有代表性的植物景觀,實現變化豐富的植物景色,并結合近期功能和遠期目標,分布實施。
4.2 植物設計手法
本次綠化設計運用美學原理和造園藝術手法,通過植物開闔收放,構成有韻律、連續性的優美種植效果。
(1)堅持整體性原則。濱河沿線的植物綠化種植通過融合、滲透和延續,與鹽河景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2)規則式布局與自然群落相結合。于地勢起伏大、岸線曲折變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以樹叢為主,樹木種類常綠、落葉樹合理搭配,高低錯落,疏密相間,體現植物的多樣性;地勢平坦,岸線整齊,又臨近寬闊道路干線時則采用規則式布置。規則式布置的綠帶多以草地、花壇為主,喬木多以孤植或對稱種植為主。
4.3 植物季相設計
濱水區植物造景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創造“勝于自然”的優美景觀。按季節變化選擇樹種,有早春開花的榆葉梅、連翹、丁香等;晚春開花的棣棠、毛鵑等;初夏開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種草花等;秋天觀葉的三角楓、五角楓、銀杏和觀果的西府海棠、紅果冬青等;冬季翠綠的香樟、圓柏等。
5、結語
河流不僅是城市發展的靈脈,更是城市空間生活的重要載體。同時城市生活的改變也帶動規劃對河道在城市地位與社會生活中地位的再認識和再發展。城市河道與城市生活的緊密關系使得城市河道的親水性、休閑性、生態性顯得尤為重要。河道景觀設計,應立足場地現狀,因地制宜,合理劃分空間,融入主題文化內涵,綜合考慮親水、休閑、生態等特性,創造適宜的景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