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波
(北京物資學院商學院,北京市101149)
“互聯網+”下創業虛擬孵化的暈圈效應和疊圈效應
呂波
(北京物資學院商學院,北京市101149)
基于互聯網、占空間面積少的虛擬創業孵化器已經嶄露頭角。“互聯網+”的提出,將進一步加快創業虛擬孵化業的發展,推動傳統孵化體系的升級與重構。本文在構建“互聯網+”下創業虛擬孵化體系的基礎上,針對“互聯網+”對創業虛擬孵化產生的“弊”與“利”進行研究,提出了暈圈效應與疊圈效應,為傳統孵化器升級以及虛擬孵化體系構建提供可參考范式。
互聯網+;創業;虛擬孵化器
創業孵化器作為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的組織日益引起廣泛重視。至2015年我國擁有孵化器1500余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500余家。在眾多孵化器中,一批幾乎不占地或占地極少的虛擬創業孵化器開始嶄露頭角。北京的中關村涌現了3W咖啡、云計算產業孵化器、微軟云加速器、聯想之星等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創業孵化器。國外則出現了如500 startups、YC、Techstars、Capital Factory、Dream It Ventures等基于互聯網開展創業競賽的新孵化組織,每年都吸引上千個團隊爭奪有限的幾十個孵化席位。[1]“互聯網+”的提出將進一步加快創業虛擬孵化的發展。本文以“互聯網+”為背景,對創業虛擬孵化的利弊進行研究,為創業虛擬孵化的發展提供理論范式。
“互聯網+”=互聯網+傳統行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創業孵化業帶來全新的環境,產生的沖擊是空前的,主要體現在以下改變上。
1.成本的改變
“互聯網+”使創業孵化虛擬化,初創企業充分利用虛擬空間與社交網絡開展創業,傳統孵化器所設的辦公區、會議區、停車區、餐飲區、展示區等不再成為必備的硬件孵化設施,從而使孵化器的投入成本大幅度下降。以我國傳統孵化器平均面積3.3萬平方米、建設成本每平方米3000元計算,每一傳統孵化器僅建設成本投入就超過億元。而虛擬孵化器租用500平方米的辦公面積即可運行,租金成本平均為100萬元,僅為傳統孵化器建設成本的1%。
2.空間的改變
“互聯網+”使孵化場地由傳統的面積與規模越大越好變為不占地或少占地。2015年我國孵化器的孵化面積平均為3.3萬平方米,而基于互聯網的虛擬孵化器占地僅需數百平方米至數千平方米不等,如國內的3W咖啡孵化器占地1500平方米,國外孵化器YC創業孵化區面積僅為500平方米。
3.集聚方式的改變
傳統孵化器以實體空間為載體,即使平均規模達到了3.3萬平方米,但聚焦的創業企業以及所能提供的資源與服務總是有限的,中關村地區中型孵化器在孵企業約為50家。虛擬孵化器自誕生之日就建立在互聯網之上,“互聯網+”使創業者、市場、資本、技術等資源集聚方式以及服務提供方式均通過互聯網以虛擬形式實現,打破了傳統的以物理位置為主的聚集方式,并直接與國際網絡連接,帶來了無限拓展空間。
4.運營模式的改變
“互聯網+”將推動創業虛擬孵化發展,倒逼傳統孵化器升級重構,使其運營模式也隨之改變。新型虛擬孵化器不再以收取租金、政府政策補貼作為運營資金來源,而是通過占有初始股權、提供虛擬增值服務以及募集捐款等方式作為贏利來源。傳統孵化器所能提供的各種專業服務,包括專家培訓與指導、人力資源招聘代理、財務代理、融資服務、法務代理、廣告代理等不僅不會弱化,反而因為互聯網帶來的成本下降與溝通便捷而得到加強。如傳統的培訓與指導由原來的會議集中式轉為一對一、隨時隨地式視頻互動培訓;人力資源數據庫可以與各大學的大學生數據庫直接聯結并由初創企業按條件搜索;財務、融資、法律、廣告等服務通過互聯網與世界范圍內的各種專業資源聯結。這均使初創企業與國際化的專業資源與服務通過網絡實現零距離對接。
虛擬孵化器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產生的,正式被定義為新型孵化器的時間是在2005年,該定義認為基于互聯網的孵化器即為虛擬孵化器。[2]“互聯網+”把人、機、服務智能化,使虛擬孵化器發育成創業社交平臺以及創業自媒體等社交網絡,跨越地理位置的局限,形成以云計算、大數據為支撐背景的云創業,[3]把各參與者與世界各地的創業虛擬資源聯為一體,使傳統創業孵化體系重構。“互聯網+”下的虛擬孵化體系包括創業企業、孵化器、政府、產業、學研、中介等6大參考者,它們的角色被賦予了新的職能與要求。[4]創業企業是主體,在“互聯網+”下創業企業既可以是新業態、新技術,也可以采用“傳統行業+互聯網”模式。創業企業越來越要求孵化器提供“一站式”孵化模式,即創業者把精力專注于核心的服務創新、用戶維護以及技術研發上,而把非核心的環節交給孵化器去做。創業企業提出滿足一站式孵化模式還有一個前提——定制化,即要在滿足創業企業所提出的個性化要求基礎上完成一站式的定制服務。這種需求倒逼著傳統孵化器進行升級增設虛擬空間功能,與虛擬孵化器共同構成創業虛擬孵化體系。政府要適應“互聯網+”形勢,通過信息的隨時互動與反饋,制定引導和激勵基于互聯網業務發展的促進政策。產業中的規模化集團或全球化企業仍是資本主力,他們更加重視小企業基于互聯網的技術創新,愿意為新型初創小企業提供融資與市場。學研機構要成長為具有服務“互聯網+”能力的新機構。聚集在孵化體系周邊提供專業服務的風險投資商、法律事務所、會計事務所、融資公司等中介組織要主動融入“互聯網+”系統,成為互聯網絡的有機一環。6大參與者通過“互聯網+”打破邊界而成為開放性組織,它們之間隨時發生信息互動與資源傳遞,使新技術、新服務的創新層出不窮,創新整體效率得以提高。[5]圖1可為孵化器的升級與完善提供范式。
“互聯網+”下創業虛擬孵化體系的核心在于創業企業提出的定制化一站式孵化需求。定制化一站式孵化需求是指創業企業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所需要的技術、知識、人才、資本、市場、政策等要素,定制其個性化需求菜單,并借助虛擬孵化體系完成一站式孵化服務。在此過程中,會伴隨著對企業虛擬孵化器的暈圈效應。暈圈效應是指被認知對象因被事先標志的光圈籠罩而導致的對認知對象產生的誤判。“互聯網+”下創業虛擬孵化的暈圈效應是指在“互聯網+”光環下,大家認為創業虛擬孵化器是完美的,但實際上虛擬孵化器的發展并不順利,存在著諸多難題。
1.虛擬孵化器的贏利難題

圖1 “互聯網+”下創業孵化體系的重構
虛擬孵化器與生俱來的低成本屬性為虛擬孵化器披上了光環,但虛擬孵化器發展之路并不順利。一是難破虧損怪圈。中關村的3W咖啡、車庫咖啡已經成為我國著名的虛擬型民營孵化器,卻一直面臨虧損,虧空部分主要依靠股東的捐助與政府每年十萬至數十萬元的政策補貼。國外虛擬孵化器也面臨同樣的命運,如由美國聯邦政府提供50萬美元撥款建設的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虛擬孵化器,因后續資助資金的斷供而在開業不到一年后的2012年即宣布關門。二是虛擬孵化器數量所占比例微不足道。目前全國有孵化器共1500家,其中知名的虛擬孵化器占比不到2%;全國孵化器中在孵企業有10萬余家,虛擬孵化器中在孵企業只有約1000家,占比約1%。由虛擬孵化器培育成功的創業企業更是鳳毛麟角,目前知名的僅有3W咖啡孵化器孵化的似顏繪,微軟創投加速器孵化的云適配、梯子網、太火鳥、土曼、糖護士,聯想之星孵化器孵化的豆果、樂逗等等。
同時,虛擬孵化器還存在著市場化能力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缺陷,要取得實質性、突破性發展仍待時日。
2.虛擬孵化需求小眾化與功能大眾化的難題
傳統孵化器面對的是一種大眾化、差異化小的創業企業需求,只要設置20%的主要孵化功能,就可以滿足80%的創業企業需求。在“互聯網+”下創業企業需求的基本特征是個性化和多樣化,呈現出的需求是小眾化、蜂窩狀、散點式、碎片化需求。虛擬孵化器如果還是像傳統孵化器那樣僅設置約20%的主要孵化功能,則只能滿足20%的創業企業需求。創業需求的小眾化趨勢與孵化器功能大眾化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虛擬孵化器必須開發出先進的、易操作的應用技術,基于互聯網對其進行匯聚、歸類與分析,并與全球化資源網絡實現有效對接。目前這些應用技術的開發還處于探索之中,解決需求小眾化與功能大眾化的難題尚需時間。
3.虛擬孵化平臺多樣性與接口統一的矛盾
目前,我國各地方政府、部門、單位均搭建了諸多不同層級、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平臺,涉及技術研發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等,也包括虛擬孵化平臺,但實際運營的效果并不理想,急需突破產業之間的藩籬,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推動區域之間的創新資源流動,促進機構之間、個人之間、機構與個人之間的互動、整合、集成,使虛擬孵化平臺擁有統一的接口。對迅猛發展的虛擬孵化器,政府要前瞻性地出臺相應的政策標準,防止虛擬孵化器在未來出現千企千面、無法整合、無法跨區域的局面,降低后期的整合成本。
此外,創業虛擬孵化的知識產權持有者認為在網絡上傳遞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極易泄秘與流失,虛擬孵化器體系應同步建立產權保護機制。
創業虛擬孵化的疊圈效應來源于“疊加效應”,即網絡圈復合之后的效應大于網絡圈簡單的疊加,即1+1>2。“互聯網+”下創業虛擬孵化將催生以下四種網絡圈:
1.線上創業圈
“互聯網+”下虛擬孵化器體系通過網絡鏈接起創業企業、孵化器、產業、大學、政府與中介,通過網絡使知識專利向技術轉移和商業化發展。通過對全球78家知名的虛擬孵化器的調研,發現領先的虛擬孵化器已經著手建設“線上圈”,開始利用虛擬教練、虛擬助手、虛擬商場、虛擬環境等完成咨詢、培訓、服務等功能。部分虛擬孵化器開始致力打造“云服務”模式,即把各種資源集中在“云”端,更方便注冊用戶訪問與使用。在“互聯網+”時代,基于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智能化、體驗式的線上場景組合,將被應用到創業虛擬孵化體系中。
隨著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智能化發展,場景化、體驗式的孵化功能線上設置與智能化的線上孵化服務將成為亮點。新技術將自動根據創業者的地點、時間、環境與行業信息,自動設置創業企業所需要的場景,使虛擬孵化功能設置更符合目標創業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虛擬孵化體系對創業者創業需求的滿足不再是單向被動的,而是雙向主動的。虛擬孵化體系通過積累創業企業提供的需求數據,應用新技術實現自動分析,在創業者輸入信息或搜索內容時,自動彈出符合創業者要求的、可供選擇的資源清單或服務清單,從而以智能化服務有效提高創業企業的孵化成功率。
創業虛擬孵化與移動互聯網的線上融合也被看好。移動互聯網終端擁有諸多功能,如隨時隨地可視化溝通與知識分享、按空間與位置服務(LBS)、移動應用程序社交圈(APP)、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NFC)、重力感應功能(如搖一搖功能)等,這些移動應用程序的開發和應用,將有效提高創業虛擬孵化的效率。
2.國際化資源圈
傳統孵化器基于地理位置尋找合作資源,建立在區域合作上,這種空間限制制約了合作資源的開發。[6]虛擬孵化體系克服了這一缺陷,它建立在國際化網絡上,創業者可以在國際范圍內尋找知識、人才、資本與市場資源。[7]
“互聯網+”使國際化資源圈聯結成國際創業市場網絡。虛擬孵化體系的注冊會員在虛擬孵化平臺上發布信息,信息一經發布就成為被搜索對象,國際創業市場的供給方與需求方都可以通過搜索與索引功能查到發布的信息,雙方實現零距離對接。專業化分工的發展,使任何一家企業也不可能獨立完成所有的創新。國際化大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優勢與技術資源,但不夠靈活。各區域市場上的創業小企業根植于當地,對市場把握準確,可以快速響應市場并開發新技術、新服務和新產品。在“互聯網+”下,國際化的大企業與創業小企業的溝通渠道與合作流程更為快捷,讓創業小企業融合到國際市場之中,使創業小企業既屬于不同地區,又是國際創業市場網絡中的一員;既能保持市場靈活性,又能與國際大企業資源耦合創造新的資源,從而在國際化資源圈中獲取更大收益。[8]
虛擬孵化體系應根據所處地域的經濟水平與條件來確定設置哪些孵化功能,不能體現優勢的虛擬孵化模塊可以通過合作與鏈接由國際網絡中的其他虛擬孵化體系來完成。[9]
3.社交網絡圈
在網絡科技不發達時,創業企業與合作企業的溝通主要依靠會議、傳真、電話等。但“互聯網+”下社交網絡平臺、約會服務軟件、全方位視頻會議等新技術手段,使創業企業可以輕松從社交網絡圈的便捷溝通中獲得資源與知識。“互聯網+”改變了社交規則,使傳統的信息采集方式發生改變。如政府在傳統孵化體系中處于被動狀態,只有當創業企業提出需要的政策配套后,政府再接受建議并制定政策。現在,政府通過社交網絡圈,可以隨時采集到人才引入、稅收優惠、資金籌措、政策疑惑等方面問題,及時了解政策需求與反饋信息,使因時、因需、因地制定政策成為可能。虛擬孵化社交網絡平臺在集聚更多資源后,還可以自主設置更多類型的連接。
4.云創業圈
“互聯網+”下虛擬孵化體系把創業有關的海量數據傳到云端,再對數據進行積累、交換、分析與運用,會產生新的機會與知識,帶動新一輪業務增長與盈余增長。這種建立在云數據挖掘技術上的虛擬孵化體系,為創業企業提供額外價值,形成云創業圈。
在“互聯網+”下創業企業的云數據庫,由在虛擬孵化平臺上注冊的創業企業提供,涉及創業企業的服務、技能、資源與需求以及自身優勢和社會責任等。大學與科研機構的技術轉讓部門把可商業化的專利與知識傳到云數據庫中,供有意向的創業企業選擇,并在虛擬孵化平臺上完成知識產權轉移。大學的就業服務部門把大學生數據庫向虛擬孵化器平臺開放,使大學生數據庫成為創業企業的人才庫。大學教授和研究人員通過虛擬孵化器向在孵企業提供咨詢,找到有商業價值的研究機會。風險投資商等中介把數據庫納入虛擬孵化平臺上,供創業企業搜索。政府可以把當地經濟發展機構的內部數據庫分門別類共享到云數據庫中。
5.疊圈效應
“互聯網+”把線上創業圈、國際化資源圈、社交網絡圈、云創業圈等四圈疊加,產生1+1+1+1>4的效應,體現出網絡合作創新的動態性、偶然性和多邊性特征,使多邊隨機的交流與合作隨時隨地發生并融合,不斷孕育出新的創新果實。疊圈效應的結果是使創業企業、孵化器、政府、產業、學研、中介形成技術流、知識流、人才流、政策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互動,并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互聯網+”還推動傳統孵化器轉型升級以及虛擬孵化器數量成倍增加,使孵化器之間的聯絡更加頻繁,發育成更有效率的組合結構與關聯模式,進一步加快虛擬孵化器的國際化合作和專業化分工,降低創業風險,提高創新效率,有效幫助創業者實現定制化一站式創業。[10]
總之,“互聯網+”對傳統孵化行業的沖擊是巨大的,創業者的定制化一站式孵化需求將倒逼孵化體系重構,傳統孵化器將對現有業務流程進行升級改造,主動納入虛擬孵化網絡中。在孵化體系重構的過程中,虛擬孵化器與升級后的傳統孵化器要注意回避暈圈效應,突破贏利怪圈,解決小眾化與大眾化難題,調節多樣性與統一性的矛盾;同時要發揮疊圈效應,使線上創業圈、國際化資源圈、社交網絡圈、云創業圈等四圈疊加,使我國創新效率和創業水平顯著提高。
*本文系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陀螺模型的中關村新型虛擬孵化器演化研究與建議”(項目編號:9142005)、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關村虛擬孵化器的云創業服務平臺研究”(項目編號:14JGB057)、北京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中關村虛擬孵化器的運營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301)的部分成果。
[1]牛祿青.中美創新型孵化器的主要運營模式[J].新經濟導刊,2014(9):64-71.
[2]Ross Grimaldi,Alessandro Grundi.Business Incuba?tors and NewVenture Creation:an Assessment of Incubating models[C].Tech-novation,2005:111-121.
[3]“虛擬化與云計算”小組.虛擬化與云計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11-30.
[4]Lechner Christian,Michael Dowling.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Regional Networks:The Case of the Biotechnology Region Munich/Martinsried[J].Journal of Man?agementand Governance,1999(3):309-338.
[5]Etzkowitz H..Innovation in Innovation: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Soc Sci Inf(Paris),2003(3):293-338.
[6]Littunen H.,Storhammar E.,Nenonen T..The Surviv?al of Firms over the Critical First 3 Years and the Local Envi?ronment[J].Entrep Reg.,1998(3):189-202.
[7]Anderson A.,Jack S..The Artic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a Glue or a Lubricant?[J].En?trep Reg,2002(3):193-210.
[8]Autio E.,Yli-Renko H..NewTechnology-based Firms as Agents of Technological Rejuvenation[J].Entrep Reg,1998(1):71-92.
[9]Etzkowitz H..Incubation of Incubators:Innovation as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Networks [J].SciPublic Policy,2002(29):115-128.
[10]高運勝,聶清,賀光輝.三螺旋結構下臺灣政產學合作模式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108-113.
責任編輯:方程
The Study on The Halo Effect and Additive Effects of Virtual Incubator Platform based on“the Internet Plus”
Lv Bo
(Beijing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The internet-oriented and space-effective virtual business incubator has emerged."Internet+"will further speed up the virtual business incubator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incubation system. The author constructs a virtual incubator system,examines the"disadvantages"and"advantages"of that,presents the halo effect and superimposed effects of that,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paradigm for traditional incubators upgrades and virtual incub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ternetPlus;venture;virtual incubator
F272.2
A
1007-8266(2015)08-0114-05
呂波(1973—),男,山東省萊蕪市人,北京物資學院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