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乃和
學期末,筆者在參加學校課外作業的調查中發現,課外練筆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多讀多寫”的理念下,教師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課外練筆,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大有裨益。但不少課外練筆出現了目標不明、設計隨意、脫離生活的現象,存在訓練僵化、機械重復等問題。筆者認為,課外練筆要即時鏈接課堂、生活、學情和平臺,充分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寫作信心,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從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鏈接課堂,力求針對性
課外練筆不是為了“寫”而寫,更不是課堂練筆的機械重復,它應該成為課堂練筆的有益補充,成為提高課堂練筆效率的有效手段。它力求針對性,具有明確的訓練意圖,這樣才能滿足課堂需要,貼近教學實際,時刻為課堂教學服務。
1.巧妙預習新知,積經驗
課外練筆與預習新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有效經驗,提高預習效果。如預習《軍神》一課,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軍神劉伯承的資料,提取重要信息,做一張人物小卡片。在搜集、制作過程中,學生會了解人物基本情況及生活背景,縮短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領悟人物的精神。同時,用小卡片的形式練筆,調動了學生練筆的積極性。
2.即時遷移寫法,練技能
模仿是創造,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課外練筆亦是如此。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經典和精彩的語段,要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將課堂的“得法”即時運用于課后言語仿寫,便于學生領會其中的表達效果,掌握寫法。如仿句訓練,《石榴》一課有這樣一段文字:“石榴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綠色,逐漸變得青中帶黃,黃中帶紅,最后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學生可以觀察傍晚天邊的云彩寫出形狀的變化,也可以觀察秋天的樹葉寫出色彩的繽紛。這類遷移寫法的練筆,有利于學生認清言語規律,掌握語言表達的技能。
3.加深文本理解,促體驗
在課堂感受人物語言、品悟人物特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運用文本的言語形式進行練筆,這樣能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言意共生。如講授《菩薩兵》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紅軍戰士與藏族同胞分手時的情景,并注意描寫人物的語言。以下是一位同學的寫作:
紅軍要離開村莊的消息傳開了。那天一大早,藏胞早早地聚到村口為紅軍送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爺緊緊握住朱總司令的手,感激地說:“謝謝你們啊!我一輩子從沒見過像你們這么守規矩、愛百姓的軍隊。”一位老大媽從家里拎來一籃子雞蛋,塞給小戰士:“謝謝你們幫我們種了莊稼,不然明年哪有收成呢?這是自家的,你們收下吧!”戰士們搖了搖手,深情地說:“謝謝老鄉,留給你們自己吃吧!”藏胞們眼含著淚水,目送紅軍漸漸運去的背影……
即時鏈接課堂的課外練筆,可以幫助學生預習新知,積累經驗;也可以遷移寫法,提高寫作技能;更可以鞏固、消化、理解課堂已學知識,升華學生的情感,體會表達效果。可見,課外練筆鏈接課堂要力求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追求閱讀與練筆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鏈接生活,注重實踐性
生活是兒童練筆寫話的源泉,走向生活是課外練筆獲得生命力的根本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寫作教學的建議就指出:“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練筆之前也要先引導學生投入生活、發現生活、欣賞生活、體驗生活、注重生活的實踐性,這樣才能真實細致地描摹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1.聯系社會生活,談看法
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紛繁復雜,蘊藏了無盡的練筆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地觀察社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可以鼓舞學生針對生活小區的新變化,街道小巷的新動向和電視、廣播播放的新聞暢談自己的看法……把社會生活的動態納入學生練筆視野,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潛心的思考力,讓學生逐漸養成自覺關注社會生活的習慣,充分激發學生自主表達真實看法的興趣。也許,他們的語言稍顯稚嫩,認識尚不全面,但這樣的過程是有意義的,它架設了兒童與社會交往的橋梁,反映了兒童真實的內心活動,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2.觀照自身生活,說體驗
學生生活自然本真而又趣味盎然。練筆就是引導他們關注自己生活的本來面目,這是兒童生命存在的一種真實體驗。如在英語節、體育節等校園節日里,你和同伴是如何參與的?婦女節、兒童節,你是怎樣度過的?當孩子有意觀照自己的生活時,一次“吃雞排”的練筆也充滿無限情趣,下面是一位同學的創作:
遠遠地就聞到一股香味,我連忙走近雞排攤。只見人們里三層,外三層,把炸雞排的三輪車圍了個密不透風。老奶奶用小鏟子在鍋里熟練地翻著雞排,雪白的雞排漸漸地變成淡黃的,又變成橘紅的……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我早已垂涎欲滴,急忙接住雞排小棒,搶先咬上一口。“好燙啊!”想吐出來,又舍不得,我就使勁張大嘴巴,將雞排塊在嘴里晃來晃去。“哎,小姑娘,慢點,誰跟你搶著吃?”炸雞排的奶奶不禁笑起來……
3.構建可能“生活”,寫想象
構建可能“生活”是對兒童現實生活的積極“創造”,能給課外練筆創造更廣闊的天地。如學習了課文《最美的一片葉子》,布置學生走進大自然去采集秋天的樹葉,拼成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后展開想象,編一個故事。學生從走進大自然的懷抱,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到親自動手拼圖,再到無拘無束展開想象,構建了可能“生活”,點燃了寫作的熱情,語言就能熠熠生輝。
課外練筆即時鏈接生活,與實踐相連,讓學生把最新鮮的事、最好玩的經歷、最精彩的故事、最大膽的想象寫下來,就能使他們走出空話連篇、套話“滿天”、假話亂編的寫作誤區,從而達到積累寫作素材,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的目的。
三、鏈接學情,體現循序性
課外練筆具有簡便、靈活、易操作的特點。鏈接學情就是針對學生的寫作水平,將習作訓練的要求進行適度分解,分步訓練,從而突破習作教學的難點,提高習作教學效率的過程,這也體現了課后練筆的循序性。endprint
如寫作內容“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寫一封信”。不少老師課前潛心備課,課上精心指導,作后也悉心評點。但學生的習作并不理想。教師不禁會追問:“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哪個環節做得不夠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習作教學要貼近學情。本次習作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學寫書信,既要正確掌握寫信的格式,又要具體描寫家鄉的優美風景,生動介紹家鄉的特色習俗。僅習作課的指導,學生達到這些要求,確非易事。基于學情,我結合單元閱讀教學,采取“化整為零”、由易到難的策略,分塊指導練筆,分步突破難點,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儲備,幫助學生掌握寫作竅門。
1.描繪家鄉風景,有特點
教學《九寨溝》一課后,讓學生利用休息日游覽公園、博物館、街道廣場等家鄉景點,重點選一處景點按由遠到近的順序觀察,用總分總的方法描寫出其迷人的風光。學生有的贊美雄偉的假山,有的描繪有趣的十二生肖石像,還有的描寫美麗的仙鶴池……在描寫公園的仙鶴池時,有學生這樣寫:“水池上的仙鶴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有的抬頭仰望天空,好像要引吭高歌,有的彎著頭用細長的尖嘴輕啄羽毛,好像在撓癢癢,還有的伸長脖子,張開翅膀,好像發現了水中的目標……”讀著這些練筆片段,一幅幅美麗別致的畫面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2.介紹家鄉習俗,找亮點
《桂花雨》一課,寫了搖桂花、曬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等精彩的習俗活動,展現了人和豐年情景,表現了鄰里之間純真樸素的感情,更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之情。這對學生課后練筆很有啟發,不妨讓學生先問一問長輩,自己家鄉有哪些古老風俗,再讓學生調查、收集相關資料,進行交流共享,拓寬練筆思路,學生就會酣暢淋漓地寫出獨具特色的風俗,如:
你知道嗎?海安花鼓譽滿神州,曾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參加過國慶五十周年聯歡晚會,2008年還參加奧運會開幕式表演呢!每到休息日的清晨,男女老少早早來到廣場,隨著優美的旋律跳起海安花鼓。大家一會兒頷首,一會兒搖肩,一會兒展臂……海安花鼓展現了家鄉人們熱情奔放、柔美溫情的個性,也表達了水鄉人民生活富足的歡樂情懷……
3.練習信件格式,破難點
掌握寫信格式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基于學生已有的寫作經驗,練筆前先讓學生復習留言條的寫法,再與例文進行比較。學生很快就會掌握兩者相同之處,即稱呼、問候語、姓名和日期等格式一樣。重點指導不同之處——寫好祝賀語(留言條一般無祝賀語)。教師可以適當拓展幾種不同的祝賀語,讓學生靈活運用。預先進行了寫信格式的課外練筆,學生寫起信來就會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有了這幾次課后練筆的鋪墊,在習作指導課上,教師只要重點指導具體生動地描繪家鄉風光,引導學生細致有趣地介紹家鄉習俗,學生就會胸有成竹、駕輕就熟地踏上習作的“快車道”。有人說:“寫作就像攀登一座高山。”如果我們真心、用心地搭建好登山的臺階,學生就能沿著這個臺階興致勃勃地攀上山頂,領略到無限風光。
四、鏈接平臺,增強互動性
課外練筆雖然不可能像學生的習作那樣精批細改,但教師也不能置之不理、棄之不顧,更不能讓課后練筆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教師應該即時鏈接各種平臺,加強交流、踴躍展示,不斷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激勵學生以更好的姿態寫作。
1.利用課前時間,“秀一秀”
每個孩子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表現的欲望。利用語文課前的三分鐘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寫作中精彩的練筆片段,再組織互相評價、欣賞。學生一旦感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伴的肯定,就能體驗到成功的歡樂,進一步樹立信心,激發興趣,增強主動表達的內驅力。
2.建立班級博客,“曬一曬”
有人說,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只要愿意,每個人都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作品。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網絡平臺,創建班級博客,鼓勵學生即時上傳自己的練筆作品,動員家長、同學閱讀并留言點評,還可以組織更多的讀者參加交流,讓學生體驗自己言語中的樂趣。
3.創辦班級刊物,“露一露”
為了讓學生練筆獲得生活化、多樣化、系統化的交流,我們班還專門辦了一份班級刊物《小銀杏》,每月一期,讓學生把精彩的課外練筆作品打印出來,再根據練筆的內容自己畫上精美的插圖,設計精致的封面、封底,最后裝訂成精美的期刊。定期組織學生循環閱讀,召開練筆創作心得交流會,品嘗言語創造的樂趣。
總之,課外練筆即時鏈接了課堂、生活、學情和平臺,力求針對性、注重實踐性、體現循序性、增強互動性,有效地促使學生“把興趣寫濃”“把信心寫足”“把膽子寫大”“把思維寫活”。這樣的課外練筆就像和煦的春風喚醒了兒童言語表達的欲望,給兒童的語文學習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兒童閱讀與寫作即時鏈接語用范式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Bˉb/2013/02/348)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任媛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