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崇理
摘要:闡述了中外農業勞動力供給現狀,剖析了我國耕地產出率存在的各種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民;人才;種田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4-0308-02
1、中外農業勞動力供給現狀
中國耕地面積總量排名世界第4,屬耕地總量資源大,氣候條件適宜,農、禽品種豐富的國家,但由于人口太龐大,高山較多,人均耕地面積卻被甩在126位以后。每個人才只能種1.4畝耕地,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而加拿大人均耕地是我國的18倍,印度人均耕地是我國的20倍。
從糧食、油料、棉花、蔬菜和水果這4個方面來計算我國的農產品基本自給率。糧食:我國需進口10%,自給率90%,播種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0%;油料和飼料作物:我國需進口60%,自給率40%,播種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0%;棉花:我國需進口40%,自給率60%,播種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0%;蔬菜和水果:我國完全實現了自給自足的水平,還有約10%出口,播種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0%。結論是:一個中國農業勞動力只能供給4.57個中國人吃喝。
而在發達國家的農業勞動力的供給情況顯示就美國而言,一個美國農業勞動力能夠供給170人吃喝拉撒,一個以色列農業勞動力能夠供養90個以色列人,一個德國農業勞動力能夠供養60個德國人,一個日本農業勞動力能夠供養20個日本人,一個巴西農業勞動力能夠供養10個巴西人。由此可見,中國的農業勞動力供給能力還是相當低的,農業產業整體缺乏科學技術的滲透和機械化功效的參與,形成不了規摸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的運作。
2、我國耕地產出率現狀及問題
耕地是關系到人類可否生存的根本問題,我國的現實是人口密度大,依賴土地的壓力也很大。如今我國已有66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在聯合國確定的人均耕地O.8畝的紅燈線以下。耕地面積總量下降到18億畝。
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口有近10億人,其中有3億人左右的農民工放棄土地到城里打工,完全脫離了農耕行業,從事務工謀生的營生;我國兼營農民工(他們離家鄉較近,農忙時返鄉勞作,農閑時再回到城里打工,這些人對農業耕種來說最多只能算半個勞動力)少說也有1億人;上學的孩子1.6億人;老弱病殘1.7億人;共計7.3億人,結論是:我國務農中的主要壯勞力絕大多數都在城里打工,從事低薪高危的行業,而留守在家鄉的老人和兒童缺乏對土地耕種的勞動力,導致大量田地荒閑,無人耕種,產出率下降,農產品數量銳減,質量低下,農業收入大幅度減少,長此以往無法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更無法保證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
3、對策與建議
一方面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少,另一方面中國農民務農的產出率低下,今后農業應該向何處去?面對中國高密度的人群社會和少而有限的人均耕地,什么樣的人來種田更科學,更能提高土地出產率。筆者以為有以下幾點思路。
3.1 承包土地重新洗牌,給農民工重新定位
政府可否采用補償的形式收回(30年已到期的)承包土地,讓不具備農業技能知識能力和規模化、產業化運作能力的農民進城學習其它的技能謀生,如:第三產業,長途運輸,房屋裝修,商業職工和個體經營等。讓我國10億農民中的7.3億人進城或遷往鎮里定居(其中在外打工3億人左右、兼營農民工1億人、上學的孩子1.6億人、老弱病殘1.7億人)。對他們因人而異進行技術培訓,待合格后重新走向工作崗位。享受城市市民同等的養老統籌、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真正變成市民。讓農民工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權利,在城里好好學習。讓老弱病殘的農民參與社區養老和去敬老院得到妥善安置。真正務農的農民也只有2.7億人左右。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家庭種植專業經營戶、養殖專業經營戶、農業大型機械化播種收割機專業大戶、農產品附加值民營大戶等,他們通過長年的摸索實踐和學習,掌握了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機械化使用技能和現代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運作能力,實際上已變成了農業經營技術人才。這批人可以繼續留下務農興農、長遠發展。
3.2 全國一盤棋,土地重新摸底排隊
重新規劃、謀篇布局、科學土地使用。建議可把我國的土地再進行一次徹底的摸底排隊,全國一盤棋進行分類。肥沃優質的土地分一類;已經過分透支貧脊沙化需要改良的土地分一類;新開墾的(如:高山新壘的梯田、沙漠改良的新田)分一類;草場沼澤分一類;湖泊堰塘分一類;淺海網箱養殖分一類;在這五大類的基礎上再分出平原面積、丘陵面積、山地面積、水域面積、海養面積等,并根據氣候特征科學制定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種植及養殖種類。對已經占用了的土地和水域(正從事農業、養殖業經營并合格)的專業大戶,進行政策、資金傾斜,科學技術上門跟蹤服務。把產出率低的土地和水域部分(壯勞力在城打工,田里只剩下老弱、兒童的承包經營戶的土地、荒山、水域)用補償的形式收回國有。對收回土地的農民們采取負責的態度多渠道妥善安置。然后再把收回的土地、荒山、水域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土地部分規定種植范圍,水域部分規定養殖范圍,荒山部分規定經濟作物種植范圍,草原規定飼養種類范圍等)。投標者必須是具備農業高級職稱的科學技術人員和資產達到規定標準的民營資本才有資格投標,合同周期為lO年,10年后達到國家要求產出率標準的續簽,不達標者換人。
3.3 激活民營資本,聘請農業專家
政府可通過政策優惠和資金傾斜調動民營資本、農業專家和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讓民營資本有興趣做農場主和農業專營大戶;讓農業專家走出多年的實驗室到廣闊天地去,用農業高科技技術和世界先進管理模式去經營農業;讓農業科技人員走出事業單位,停薪留職去承包土地、荒山、農場、水域和草場。用掌握的現代農業知識、大型機械化種收技術和智能化控制科學系統去規模化、集約化地發展農業;人人爭當糧食專業大戶、畜牧專業大戶、水果專業大戶、蔬菜專業大戶、棉花專業大戶和新家庭農場主,形成中國式的托拉斯體系。在我國農業戰線的各個行當都涌現出很多像袁隆平那樣的科學家,極大提高土地產出率,達到1個科學農民養活200人的新高峰。endprint
同時實行兩個轉變,其一是:家庭經營要向采取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其二是: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
面對我國食用菌單產低、品質差、產業效益不斷下降的問題,農業科學家和科學技術人員走出試驗室在農村食用菌大棚產業基地啟動了食用菌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及調控項目,他們采用邊科研、邊生產的方式,爭取用5年時間,完全解決食用菌幾個環節上的進口問題,為專家研農務農,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利益最大化,走出了一條新路。
3.4 做好農產品附加值這篇大文章
美國通過對農產品附加值環節上的開發,價值遠遠超過了農產品總量本身的數倍,是值得我國借鑒和效仿的。民營資本、農業專家、農業知識科技人員務農后,為在農產品附加值環節上做文章提供了可行性。
依靠科技和文化創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舉措筆者以為有以下兩點。
(1)加大資金傾斜,走科學研發農產品附加值之路。農業專家和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種地務農是科學研發附加值的基礎保證,在種植過程中應始終貫穿農業科技含量為核心,研究屬于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通過精加工和深加提升附加值,將增值后的農產品商品推進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出口創匯。
(2)通過開發創意,讓傳統的農產品變得時尚、時髦。如:在瓜果的種植過程中可利用光合作用,剪出某某人生日和某某某新婚的祝福字樣,待瓜果成熟后祝福字樣混然天成,精美無比,可極大提升該品種的附加值,也拉近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親和力,多花錢者情愿,加工者獲利。
3.5 農業合作社為精英們輔路搭橋
采用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實現我國農業社會化大生產的規摸化、產業化、立體化、集約化的先進格局。在自愿的基礎上讓農業專家(大農場主)和農科技木人員(專業大戶)根據我國農業市場的多層次需求自由組合成農場主合作社、生產農業合作社、機械農業合作社、合作農業信貸體系、物聯網銷售農業合作社以及農村電力電話合作社等。入社社員即可進入享受金融借貸、信用保險、信息共享包括生產合作、銷售合作、購買合作和服務合作等一條龍的產銷合作快車道。基層合作社通過合作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最終升級為中層合作社、地區合作社、全國性農業合作社,達到跨地區跨省的合作效果,實現信息平臺快速共享,智能農業物聯網銷售,高效快速地把農產品運到它最需要的地方去,徹底消除因信息不暢、重復過剩生產、運輸跟不上造成的浪費等。
4、結語
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制,今后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這就是說不具備科學種田及提高土地產出能力的農民轉移成市民已成大的必然趨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