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濤
(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江蘇省徐州市,221116)
以發展混合所有制推動煤炭過剩產能化解
崔 濤
(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江蘇省徐州市,221116)
化解過剩產能是煤炭工業走出困境的必由路徑,也是煤炭企業必行之責。發展混合所有制,引入社會資本,將有助于煤炭企業解決關閉淘汰落后產能所面臨的資金極度短缺問題。本文對煤炭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關鍵障礙進行了剖析,對發展的路徑進行了探討,對具體的實施路線圖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產能過剩 混合所有制 思想障礙 路徑選擇 法治和契約力量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以來,對混合所有制的研究討論也熱度飆升,其中關于煤炭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研究成果也不時見于報刊。但筆者梳理發現,這些研究討論多數還停留在對混合所有制的性質、作用和重要意義等理論層面上,雖對我們開闊思路、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不無裨益,但對煤炭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所面臨的障礙、突破點、具體路徑涉及并不多,指導性和操作性都有待增強。本文試圖從煤炭企業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這一微觀層面加以探討。
自2012年8月份以來,煤炭市場持續走低,煤炭經濟形勢逐步下滑,目前煤炭企業虧損面已達到80%以上。對于其原因,目前業界已逐步達成共識: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壓低了煤炭需求增幅,環境保護壓力抑制了煤炭消費,進口煤數量持續增加沖擊了國內煤市,煤炭產能過剩致使供應量大幅增長。以上因素疊加作用,導致了煤炭市場供求關系的改變,也使得煤價一路走低,煤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經營陷入困境。
堅持問題導向,從政府到企業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過清費正稅減輕企業負擔、通過嚴格控制商品煤質量和調整關稅抑制低品質煤炭進口等。這些措施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煤炭供求關系。客觀來看,進入新常態的宏觀經濟,不足以再支持煤炭需求的高速增長;越來越嚴格的環保約束,在煤炭清潔利用尚沒有全面落實之前,對煤炭消費的抑制作用只會越來越強;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只要有利潤空間,進口煤隨時可能回升。因此,改善煤炭供求關系,根本上還是要靠化解過剩產能。
化解過剩產能,目前的目標指向也漸趨明確:沒有取得各種“出生證”的非法產能,安全保障難度較大的不安全產能,對環境保護影響較大的低質煤產能和對水資源、土地資源破壞較大的不環保產能,資源賦存條件差、開采歷史長、成本居高難下的困難產能。對于后幾種,可籠統地稱之為落后產能。從當前煤炭企業的實際看,上述幾類產能在所有企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只不過是比例大小的差異。但正是這些產能,拖累了整個企業、及至行業的脫困進程。為鼓勵這些產能退出市場,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如為鼓勵小煤礦關閉的財政補助政策,為保障關停礦井職工生活的財政補貼和允許職工內退的政策等。但是,這些政策并不能解決作為市場主體的煤炭企業,特別是國有煤炭企業在關停礦井中面臨的根本問題,即“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其中,關鍵問題是“錢從哪里來”。這個問題不解決,化解過剩產能就難以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解決“錢”的來源問題,一是政府和政策,現實是力度有限;二是以銀行為主力的金融業,現實是難度巨大;三是面向社會資本,把企業資產變現,用于支付上述不安全、不環保、困難產能死去的成本。筆者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吸收社會資本進入,是當前煤炭企業現實且可行的選擇。一是全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二是在今后較長一個時期內,煤炭仍將是我國最可靠、最經濟、最可持續的主體能源。三是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煤炭既可作為燃料又可作為基礎原料的特性,在國家推動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導向下,市場前景更加廣闊。四是社會資本對市場表現良好的煤炭企業已表現出了較高的興趣。如全球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鄧普頓資產管理公司,于2014年12月24日和2015年3月13日兩次舉牌,分別增持兗州煤業股票比率并達到5.47%、增持伊泰B股和H股比率并達到5.003%。五是煤炭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已有成功的先例。如陜煤化集團在發展煤化工產業中,多方面吸引民營資本等社會資本進入,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和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在煤化工市場一片哀鴻中仍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表現搶眼。
煤炭行業作為我國進入市場較早的行業之一,市場化發育程度已比較充分,發展混合所有制并不存在太多的政策障礙。但目前之所以發展程度沒有如市場所預期,除了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制度邏輯、責任人行為規范、企業文化差異等客觀因素外,筆者認為,關鍵還在于思想障礙,即無論是國有企業負責人還是非國有資本的持有人,思想上都還存在著一定的顧慮。
對國有企業負責人來說,資產流失責任始終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利劍。對他們而言,他們并不是國有資產的實際持有人,也不是利益的最大享有者,只是代理管理者,而一旦追究起責任,不管是行政責任還是刑事責任,卻會是全部承擔者。這種責與利并不對等的制度安排,使得他們不愿負、不敢負。再加之前些年政策的幾番翻燒餅,更使得他們心有余悸、小心翼翼,寧可不做,不敢做錯。
對非國有資本持有者來說,因為拿出的是自己的實質利益,對用來混合的國有資產信息的準確度,對混合后自己話語權的份量、經營效果的評估、利益的保障,進入和退出的機制等,都需要有明確的、可靠的制度保障。而目前這些方面的保障程度,多數情況下并不足以完全消除他們心中的顧慮。
消除思想障礙,需要進行制度創新。上海市《國資國企改革20條》中就已明確,“改革創新工作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但有關單位和個人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決策、實施,且勤勉盡責、未牟取私利,不作負面評價,依法免除相關責任。”這種鼓勵改革創新的容錯機制、給國有企業負責人吃定心丸的規定,相信將會在更多的地區出現。至于消除非國有資本持有者的思想障礙,則需要對資產評估、信息披露、進退機制等依法作出明確制度規定。
煤炭企業經公司化改造后發行股票上市,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相對規范的形式,應當積極推動。但本文討論的重點是,在企業實體層面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
本文所討論的路徑問題,包含4個方面:一是煤炭企業在什么層面上發展混合所有制?二是煤炭企業拿出什么樣的資產發展混合所有制?三是在引進來的同時要不要走出去?四是引進什么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
當前煤炭企業大多都已發展成企業集團,形成多層法人體系。如果在集團層面發展混合所有制,則關系到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問題。盡管這方面的方向已經明確,即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但相應的法律規范、政策規定、制度設計,都還存在很多空白點。這些方面也不是企業層面所能解決和突破的。因此,比較現實的選擇路徑是選擇二級法人或二級單位發展混合所有制,在企業集團層面仍保持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這樣就規避了上述問題,能夠加快推進改革步伐,引入資金解決現實問題。
現在煤炭企業集團大多已發展成多產業的格局。就煤炭主業來說,資產的質量可分為3類:第一類是賦存條件良好、煤炭質量較高、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優良資產;第二類是開采條件一般、煤炭品質尚可、市場競爭力一般的中級資產;第三類就是前文所述構成落后產能的不良資產。顯然,煤炭企業集團的其他產業資產,如電力、化工、制造等,也可依此分類。很顯然,資本逐利的特性決定了只有優良資產才能激發社會資本的購買欲望。從這個角度講,煤炭企業可選擇的余地并不大。在這點上,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應當把握住主要的目的,即引進資金,淘汰落后產能。
引進來的同時堅持走出去,理論上不是問題。在煤炭企業目前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企業往往會先顧眼前,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實踐也已經證明,產業鏈越長、價值鏈越完整的企業集團,在全行業陷入困境時往往日子相對好過。因此,企業應當具有長遠眼光,當能夠延長產業鏈或完善價值鏈的機會出現時,不管是煤電融合、煤化融合,還是煤鋼融合、煤金融合以及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融合,都應當果斷出手。當然,比較好的選擇是以資產換資產、以股權換股權。
至于引入什么樣的資本,這應當不是問題。一句話,只要是國家政策允許的,都可以引入。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契約經濟,因此,煤炭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必須充分依靠法治和契約力量,保證國有資產價值不被低估,保證企業員工正當權益不受損害,保證各方股東利益不受侵害,保證改制企業真正實行市場化運作。
對國有煤炭企業而言,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要堅持透明原則。首先,拿出哪些資產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的基本方案,要全部向職工公布并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其次,要邀請市場調研機構、行業機構、評估師、會計師、審計師、律師等各方面人員組成評估團隊,對資產價值進行評估,并將評估依據、過程、結果向國資監管部門、職工群眾、社會公眾公開,且要求所有參與評估的個人和機構都簽字背書。再次,要通過產權交易平臺或采取其他方式,向社會公開發出要約,要在各方監督下公開進行競價交易,從而有效避免暗箱操作。其中,重點是公開競價交易,因為任何評估都是主觀結果,都可能出現偏差,價值最終只能在市場中發現。當前,在一些地區進入產權交易平臺和公開競價可能還存在政策障礙,這就需要政府出手,為混合所有制發展營造環境。
為保證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企業能夠真正實行市場化運作,有意參與競買的各方需要就以下6個方面形成契約:一是各方資本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二是對企業現有職工的安排方案。為保證企業的獨立性,現有職工都應完成從國有企業職工到社會人力資源的身份轉換。新企業必須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保障員工合法權益。三是董事會的組成。根據以往的實踐經驗,筆者建議,具有財務、稅務、法律、市場、企業管理等各種專業背景的外部獨立董事,應在董事會中占據多數。這主要是考慮要創造環境和條件,促進董事會發揮核心作用,規范授權經營體系,建立責權匹配的董事會決策機制,保證企業的市場化運作。四是高管團隊的建設。筆者不贊成原企業管理層的整體劃轉,即使劃轉,也要先完成由國有企業干部到職業經理的身份轉換。筆者認為,應當組建職業經理人團隊。五是薪酬總額及構成的規定,形成績效升薪酬升、績效降薪酬降的聯動機制,規范分配秩序,實現薪酬總額保持在適當水平、薪酬結構保持在合理水平。這主要是保證職工的利益。六是明確各股東單位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的關系只建立在資本紐帶之上,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的經營決策完全由自己做主。
化解過剩產能,不僅是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煤炭企業個體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應當積極行動,主動作為。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主要途徑,淘汰落后產能必須有更大的力度、更強的作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社會資本,將有力助推煤炭企業走出資金緊張、關閉產能落后礦井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長遠來看,將有利于企業治理水平和競爭能力的提升。因此,煤炭企業應當從當前實際出發,搶抓機遇,以壯士斷腕的精神,積極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
[1] 崔濤,岳福斌.煤炭企業構建混合所有制的原則與實現途徑[J].中國煤炭,2014(9)
[2] 牛克洪.未來我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的新方略[J].中國煤炭,2014(10)
[3] 金碚.發展混合所有制復雜性不可低估[N].人民日報,2015-3-30(7)
[4] 王麗麗.90大型煤企虧損面達80%以上[N].中國煤炭報,2015-4-13(1)
[5] 岳福斌,吳璘.鄧普頓三個月內兩次舉牌煤炭股[N].中國煤炭報,2015-4-10(1)
[6] 牛克洪.強勢煤炭企業將推動新一輪并購重組[N].中國煤炭報,2015-4-27(1)
[7] 黃少卿.混合所有制與下一步國企改革[EB/OL]. http://opinion.caixin.com/2014-10-28/ 100743813.html,2014-10-28
[8] 王燁捷,周凱.混合所有制的“痛點”在哪里[N].中國青年報,2015-1-28(4)
[9] 郭全中,胡潔.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問題與對策[EB/OL].http://www.cet.com.cn/ycpd/sdyd/ 1515999.html,2015-4-14
(責任編輯 溫子伯)

表2 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指數應用情況
本文試圖建立一個能科學合理評價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現狀的指數,然后運用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指數模型獲得煤炭企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各個維度的情況;通過構建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指數,對煤炭企業轉型發展進行分析及問題診斷,為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提供科學的量化依據,從而達到推進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姜秀娟,侯貴生.大型煤炭企業轉型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煤炭,2014(9)
[2] 高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績效評價分析[J].商業研究,2003(4)
[3] 邱松.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效果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1
[4] 車曉翠,張平宇.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績效及其評價指標體系[J].學術交流,2011(1)
[5] 商允忠.資源型城市轉型效率評價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2(1)
[6] 陳德敏,張瑞,王青.基于省域空間視角的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軟科學,2012(5)
作者簡介:秦容軍(1982-),男,湖南衡陽市人,助理研究員,副所長,碩士研究生,從事煤炭市場、技術評價、煤炭信息化方面的研究。
(責任編輯 張大鵬)
Defuse the excessive coal productivity capacity by developing the mixed ownership
Cui Tao
(College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Defusing of the excessive coal productivity capacity is the only road for the coal industry,and also a must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al enterprises.Developing the mixed ownership, introduction of social capital,will be helpful to resolve the capital scarcity problem the coal enterprises faced because of the shut down of the lagging productivity capacity.The paper analyses the key obstacles that the coal enterprise develop the mixed ownership,detects the developing track, and raises the constructive opinion for the concrete road map being carried out.
excessive productivity,mixed ownership,thoughts obstacles,path choice,the power of law and contract
F121.2
A
崔濤(1966-),男,河南鄲城人,高級經濟師,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煤炭企業集團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