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丨曹素妨
圓桌論壇機器人記者的未來
本刊記者丨曹素妨
對話嘉賓:
陳國權:《中國記者》雜志值班主編
黃楚新: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傳媒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韓立新: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張曉明:江蘇城市頻道王牌新聞欄目
《零距離》總制片人
一問:您認為“機器人記者”會不會搶了傳統記者的飯碗?
陳國權:把一件新奇的技術與人們的飯碗聯系起來,總是那么引人關注。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有文章報道汽車工業機器人大行其道,讓產業工人丟了飯碗,以此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時至今日,機器人搶了人們飯碗的事情依然沒有大規模地出現,即使機器人干了大部分的活,但工人們卻換成了操縱機器人的工種。
機器人記者也是如此,機器人記者永遠不會奪走新聞工作者的工作。
首先,機器人更適合于寫一些材料固定,寫作模式固定的新聞報道。比如,財報數據、體育比賽、球員數據、金融等,這些報道種類撰寫工作模式化,單調枯燥,但要求準確和速度。美聯社的經驗是:機器人寫這種報道,速度快,錯誤率更低。這樣,就將記者從簡單勞動中解放出來,便于集中精力撰寫更有深度、更有意義的文章。從這個角度來看,機器人寫某些類型的稿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媒體競爭力。

陳國權

黃楚新
其次,新聞報道雖講究客觀,但實際上,每一篇報道都滲透著記者的主觀色彩,但這也正是新聞報道的風格與特色,機器人無法做到風格與特色。目前,機器人還沒有寫出類似深度調查和個人專訪之類的稿子。它不適合于寫大部分種類的新聞報道。
采用泡沫模樣縮尺1%,做成試塊形狀,周邊填砂后挖出泡沫模樣,使用耐火度好的鋯英粉涂料施涂后進行烘干,合箱后澆注。特別注意,為了盡可能模擬厚大件凝固過程,不得使用耐火度蓄熱能力強的鉻鐵礦砂,更不得使用冷鐵,試塊必須采用普通呋喃樹脂砂造型,盡可能地模擬實際生產情況。
最后,在這樣的傳媒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媒體危機重重的時代,如果濫用機器人來寫稿,媒體上充斥著模塊化的陳詞濫調;那么,媒體將很快失去競爭力。比如,對于一些重要的蘋果、谷歌等受市場高度關注企業的財報新聞,美聯社仍會讓記者親自撰寫。
要讓機器人去做最適合它們的工作,寫能寫的稿子,而不是跟風趨之若鶩,指望它什么都干。從記者的角度來看,也根本沒有必要擔心它會砸掉我們的飯碗。
黃楚新:我認為不會。
目前,美聯社等美國一些媒體單位開始運用機器人記者寫稿。該項目于2014年6月開始運行時,每一份軟件自動生成的稿件都經過記者潤色,記錄錯誤并發送給自動化洞察力公司進行必要的調整。美聯社和自動化洞察力公司均表示,沒有員工因這一自動化服務而失業。
我認為,機器人寫的畢竟還是模式化的,至少在哲學思考和情感表達上它們是無法模擬的。“語言大師”還只能處理結構化的定量數據,即那些儲存于格式完好的電子表格或數據庫中的數據。“機器人記者”來了,記者是否就要失業?我認為,“機器人記者”是在解放記者,讓他們集中精力撰寫有深度的報道。因此,真正的記者是不會失業的。
王一凡:個人淺見:也會也不會。“會”是因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完善,具有人類部分功能的機器必然能更多的替代人,就如同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中的普及。采編過程中形式化、規律化的工作,可以有“機器人記者”來完成。“不會”是因為:人工智能的技術進步只能是無限接近于人類的智慧和情感,但就目前能達到的技術極限還遠遠無法完全模擬人類的思維,這使得“機器人記者”的應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的作用。機器人或許在速記、語言翻譯等領域可以替代人,但在采集內容的選取加工和簽審、對于情感的感知方面仍然無法替代。
張曉明:目前,“機器人記者”的使用領域主要是財經新聞,體育新聞等。實際上“機器人記者”就是一種軟件,能自動抓取一些信息(采訪),按既定的程序編輯出文稿。“機器人”會搶走一部分做類似工作的記者編輯的飯碗,不過,這樣影響并不大。絕大多數的新聞稿件并不能按既定程式編寫,需要人的大腦來“妙筆生花”,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問:您認為“機器人記者”能否成為未來的“神筆馬良”?
黃楚新:我認為,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機器人記者”的寫作能力會越來越強。“語言大師”相當于一個私人數據管家,它對大量或許不經意間就漏過的數據進行篩選分析,最后生成通常針對個體的定制報告。

王一凡

張曉明
在美國,在夢幻橄欖球賽季(Fantasy Football),“機器人記者”每天都為數百萬的雅虎用戶定制當日賽況總結。此外,還替各公司將令人頭昏腦漲的數據表格轉化成簡明易讀的報告單。或許在未來,人們甚至可以擁有自己專屬的“機器人記者”,每日呈上為個人特別定制的健康報告和財務情況匯報。
就時間和人工智能的水平而言,目前包括“機器人記者”在內的人工智能都處于人們可控的情況之下,主要是為人類服務,提高生產力和工作效率,但是,并不否認有一種可能,未來“機器人記者”可能失控。例如,具有更高智能的機器人可以自我設計以改進自身,使得它們比現實社會的所有人都更聰明。
人們應該重視人工智能安全,確保這類研究對人類有益。人工智能技術如同其他科學技術一樣,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可能存在危險性。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從人工智能獲益的同時避免潛在的危險。
王一凡:“機器人記者”或許就是互聯網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的“神筆馬良”。當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發展日趨成熟,“機器人記者”或許是爭搶新聞時效的奇兵,同時隱藏在“機器人記者”背后,基于大規模計算能力的數據整理、分析和研判,也會讓“機器人記者”如虎添翼。
從應用層面上講,記者作為信息的采集源,機器人記者可以是各類型的機器設備,例如街道上監控器,它能第一時間將交通上的突發新聞事件快速報道出來。
凡事也都有兩面,“機器人記者”也會面臨諸多問題,1. 機器人記者與傳統記者的分工;2. 機器人記者的管控與審核問題;3.機器人記者的道德判斷;4. 機器人記者對國家安全、人類隱私的新挑戰等等。
張曉明:我看好“機器人記者”,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進步,相關軟件研發的進步,“機器人記者”將做更多的工作,“采寫”更多的內容,其稿件質量也會進一步提升。我認為將來,“機器人記者”將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裝備,可以更快更方便地發現、采編一定領域的新聞,還可以與人類合作,成為記者的幫手,“合作”采寫更迅捷、更有深度的報道。
三問:機器人寫新聞是時代的產物,如何讓“機器人記者”成為我們的好搭檔?未來,“機器人記者”應該享有人類的哪些權利?怎樣的技術讓機器人能夠取人類的長補人類的短?
黃楚新:我認為可以將“機器人記者”應用于一些特別領域,特別是在金融、體育和銷售規劃等數據繁多的領域,這種新的軟件平臺就會應用先進的度量標準,去確認模式、趨勢和反常數據。然后,它們會迅速產生解釋性文本,成為代替人類的“機器人記者”。
美聯社每季度利用自動化洞察力公司的Wordsmith平臺撰寫3000多篇金融報道。他們在蘋果公司公布最新創紀錄收益幾分鐘之后,就發表了一篇報道。《洛杉磯時報》利用這種算法分析地質數據。它是第一篇有關南加利福尼亞州去年發生的4.7級地震的新聞報道的“作者”。
以蘋果公司為例介紹說,自動化編寫的蘋果公司財報新聞可以讓記者解脫出來,進行更有深度、更具細節的報道,把公司業績與高管的表態結合在一起。記者會從繁重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寫出更有深度的文章和干更有創意的工作。
機器人記者是否可以享有著作權?這是一個目前很有爭議的問題,也許也應該人性化一些,給“機器人記者”以版權。

韓立新
韓立新:“機器人記者”,應該稱之為“機器人編輯”,雖然能夠生成文本,但如果用來公開發表,相應的法律責任還需要由操作這個機器的人來承擔。因為“機器人編輯”只是人類的搭檔和助手,是人類更便捷處理信息能力的延長,就像作為寫作工具的書寫的筆、敲字的鍵盤一樣,其產生的法律責任仍由對其進行傳播的媒體來承擔。真正的問題是,當這種機器作為私人工具的時候,當一個人用這種工具生產出“新聞產品”發表在自己的網頁、博客等社會化媒體上的時候,作為閱讀者,我們是把它當成公民新聞呢?還是當成一種文字游戲?
王一凡:充分發揮機器人記者的長處,同時接受人類的有效管控。讓“機器人記者”在它擅長的領域發揮作用,把傳統記者從繁瑣低調的日常采集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是未來的方向與趨勢。但同時,應該謹慎提防唯技術論、唯手段論,不能讓機器人記者變質成機器人間諜與機器人殺手。
張曉明:人類研發的“機器人記者”,必然是人類的幫手、助手。“機器人記者”的采訪權利,取決于它所在媒體能享有的權利,它只是將記者的采訪過程智能化,其采訪調取所有資料享有的權利,取決于其所在媒體的程序設計和授權。
對信息的采集與分析技術,是“機器人記者”升級的關鍵,在信息存儲,調取的快捷、準確方面,機器人遠超人類。但在資料的整理消化,推此及彼,豐富聯想,及觀點評論方面,機器人將很難達到人類現在的水準。這也是人類和機器人記者最需要相互取長補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