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 志 許秋里
網易新媒體實驗室專欄:硬時政新聞中的萌擬人化可視化操作
——以網易新聞客戶端2015年兩會報道為例
文|龍 志 許秋里

圖1 :“小明”帶用戶混進人民大會堂窺探現場

圖2:橫屏翻閱,用戶輕松觸屏即可以游覽個遍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前,網易新媒體實驗室推出可視化新聞《人民大會堂,小明帶你玩》,讓廣大網友只需輕輕觸屏,即可“親臨大會現場感受感受”。5日,《中國新聞出版報》頭版以《兩會硬報道愈來愈軟化》為題報道了此案例:親切的“小明”帶著微信網友把人民大會堂仔仔細細地“游覽”了個遍,萬人大禮堂、金色大廳、宴會廳、迎賓廳、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新鮮的觸屏翻閱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網友對莊嚴的人民大會堂的想象,又增強了人們對兩會這一中國政治生活大事的參與感。
這是網易2015年兩會報道中“萌擬人化”系列可視化專題的一個代表,它運用特寫的表現手法,現場感強,能克服枯燥解釋和概念化表述,使人身臨其境(如圖1-2所示)。
我們在上一期專欄中提到,“講個故事”會讓可視化新聞策劃更加生動,增加受眾閱讀意愿。對新聞題材進行“有場景”“能敘事”的多環節設計,能讓可互動類的H5可視化新聞專題區別于傳統內容呈現型的信息圖。而在一些合適的選題中,讓這個故事有個擬人化的主人公帶領閱讀,往往能增加新聞的趣味性,進一步優化用戶使用體驗。
萌擬人化是指對非人類的物體或概念根據其性質特點,把受仿物“描繪成具有與人相似的形體”或“具有智慧的形體”,且能直接地或間接地表達若干原物體的特點與屬性。這種二次創作的手法一般用于動漫較多,而我們是把它跟新聞報道結合,作為可視化新聞策劃的一種操作手法。
2015年網易兩會報道中,《兩會好保障:你不知道的付出》的選題就是將系列非人類體的概念制作成“具有智慧的形體”。每一次成功的“兩會”背后,都有一個巨大的服務保障團隊。在會議期間,它們負責代表和委員們的衣食住行,這是個神秘又相當重要的團隊。它包括安保、通訊、衛生、氣象甚至圖書館等各方各面,作為一個較為常規的兩會周邊內容的解釋性話題,如何做得好玩,我們對包裝進行思考。
我們將這幾個保障的機構打扮成具有差異化特性的人物,他們擁有相應的職務氣質,以接近“中國好聲音”舞臺的表現模式,讓人物一一出場進行自我介紹,讓用戶在流暢且有場景切換的故事體驗中,對相應的保障措施有個感性的認識(如圖3-6所示)。
對硬時政新聞有感性認識的好處,是減緩用戶對資訊獲取的疲勞程度。作為一段時間內持續出現的硬時政新聞,兩會報道周期在兩周左右,相關新聞偏嚴肅且題材相對雷同,用戶極易審美疲勞。這是各家媒體平臺在兩會專題報道中增加“圖解”“H5互動專題”“短視頻”等包裝模式的主要原因。在所謂的“融媒體”“軟策劃”“可視化”幾乎成為各家媒體兩會標配的今天,什么樣的包裝用戶才真正接受,能獲得大家做這類可視化策劃期待的效果,這個需要摸索和比較。
我們對過往國內各家媒體兩會專題的可視化策劃進行回顧時,發現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比如,不少媒體的可視化從題材開始就是超出網友能做到的閱讀能力的。包括對一些時政概念直接簡單的配圖壓字做成圖,對一些報告等長文簡單地羅列和堆砌信息,這幾乎是一種偽可視化的呈現。這種現象我們在第二期專欄《可視化新聞策劃,不能徒增用戶閱讀成本》已有提及。

圖3:封面頁模仿“中國好聲音”表現突出舞臺感

圖4:進入后,內頁有與保障類型對應的人物角色

圖5:下一個環節是各角色一一出場且有點評互動

圖6:末尾有主持人結語,以合理情景過渡收尾策劃

圖7:《人大代表你懂嗎》動畫視頻為人物講解式呈現

圖8:通過人物多方位詮釋幫助用戶1分鐘了解人大代表

圖9:《幫“代表議案”找記憶》動畫視頻為人物自述

圖10:通過卡通化形象自述幫助用戶理解代表議案常識
所以網易新媒體實驗室在兩會報道前的策劃討論中,則將兩會專題報道中可視化內容策劃的方向定位為兩個,一個是萌擬人化的、有場景有故事的操作,二是有一定的用戶激勵和差異化互動體驗。在選題方面,必須是最簡單的、普通用戶能理解且是兩會重要概念的內容,較有閱讀難度且可視化產品無法簡化這種閱讀的,直接內容提煉清楚,用一篇文章報道效果更好。
3月13日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播放《網絡新媒體 互動傳播鮮活報道兩會》的新聞時,引用了網易新媒體實驗室制作的兩個動畫視頻,稱通過兩會的科普專題讓用戶趣味中了解兩會。如《人大代表你懂嗎》動畫視頻為人物講解式呈現,通過人物多方位詮釋幫助用戶1分鐘了解人大代表。而《幫“代表議案”找記憶》動畫視頻為人物自述,通過卡通化形象自述幫助用戶理解代表議案常識。這些案例都是兩會期間,網易新媒體實驗室對一些重要概念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進行擬人化講解或自述,力求讓用戶在一分鐘附近的輕快體驗中,對兩會常識有個了解的報道操作(如圖7-10所示)。
體驗型的“萌擬人化”可視化策劃
《人民大會堂,小明帶你玩》是屬于體驗性的“萌擬人化”操作,結合一定的用戶場景和故事,通過浸入式的新聞體驗,來穿插想表達的內容邏輯。用戶不是國家領導,不是代表委員,不是媒體記者,一樣能帶著好奇心體驗人民大會堂。DUANG~由網易新媒體實驗室制作的可視化新聞《人民大會堂,小明帶你玩》,只需輕輕觸屏,就可以輕松游覽萬人大禮堂、金色大廳、宴會廳……《網絡傳播雜志》評價網易新媒體實驗室此專題時稱:當新聞可以“動”起來的時候,信息流的呈現也是靈動的,這種運用特寫的表現手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現場感強,也就能克服枯燥和概念化,使人身臨其境。

圖11:《網易新聞大胃王》擬人化封面和使用簡介

圖12:用戶闖關答對答錯的結果也是擬人化的呈現

圖13:用戶結果能獲得差異化的文案引發分享熱潮
自述型的“萌擬人化”可視化策劃
上述的《幫“代表議案”找記憶》動畫視頻是自述型的“萌擬人化”可視化策劃的例子。視頻開頭“我的名字叫‘代表議案’,不知什么原因,我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記憶,為此我去醫院做了一個檢查,醫生把過去的一切都告訴我了,但我還是對以前的自己一無所知……”過后,名叫“議案代表”的萌化主人公帶領用戶步步傾聽其述說。其好處是運用于一些多重概念的選題上,無法通過故事化場景呈現時,一個自我剖析的擬人化操作,來得恰到好處:娓娓道來,而不失面面俱到,哄著用戶讀下去。
多角色出場的“萌擬人化”可視化策劃
《兩會好保障:你不知道的付出》是一個多角色出場的“萌擬人化”可視化操作。安保、通訊、衛生、氣象等等這一類干巴巴的機構形象,如何讓用戶具體可感,且讀上去每一個不一樣的感受,不會有信息堆砌的嫌疑。這時候將“非人類”機構設計成有明顯性格特征區分的“具有智慧的形體”,再結合上述的“自述”“體驗”或“故事化”“場景化”等方式進行呈現,能一定程度增加用戶對這類枯燥題材閱讀的新鮮感受。
結合用戶激勵的“萌擬人化”可視化策劃
2015年兩會期間,網易新聞客戶端每隔兩天推出《新聞大胃王》系列策劃,是一個結合兩會新鮮熱聞的答題闖關游戲。這個游戲同樣是采取了“萌擬人化”的表現操作,將用戶互動的答題闖關、用戶差異化激勵的不同結果生成相結合。這個游戲比起類似的答題產品,從UI設計到交互體驗上,更趨親和。答對顯示“好好吃”,答錯顯示“不消化”,答完后,還能根據用戶的答題情況,給一個針對個人的特征分析,每一次選題、每一個不同成績的用戶其獲得的評價不一樣,帶來差異化的使用感受。用戶在微博和微信上轉發較多,帶著不同的評價分析。
“萌擬人化”可視化操作可以跟各類不同的可視化新聞制作設計模式結合,其能帶來的用戶感受和體驗,跟具體的新聞產品設計與開發有關,或許能超出我們現有對新聞報道的想象。比如,未來或許有一個可視化的新聞專題能有一個像機器人一樣智能的“萌擬人化”形象,結合用戶的數據和語音反饋,知道你想了解什么東西,帶你步步體驗;在反饋上,甚至能夠像微軟小冰或蘋果siri一樣,讓你一邊看新聞,一邊跟你反饋,回復相關延伸背景知識。
(作者單位:龍志,網易新媒體中心總監;許秋里,網易新媒體實驗室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