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可成
要做好網絡視頻,先忘記電視節目是怎么做的
文|方可成

人人都知道網絡視頻是一個正在快速增長且未來潛力無限的領域。僅2014年12月一個月,就有超過620億個視頻在網絡上被觀看。美國的網絡視頻廣告收入在2014年增長了56%,達到近60億美元。中國的網絡視頻廣告市場同樣巨大,僅2014年第三季度就達到46.7億元人民幣,比一年前同期增長了43.6%。而據思科公司的估計,到2018年,79%的日常網絡流量將是視頻內容。
在中國,壹讀、一條、短酷等創業品牌的網絡視頻項目已經先聲奪人。放眼世界,無數中小創業者和媒體大鱷都已經虎視眈眈、蓄勢待發。這場網絡視頻大戰的最新參與者是世界三大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2015年2月,路透社宣布,推出“路透TV”客戶端,以打造成“新聞界的Netflix”為目標——Netflix就是那個因打造出《紙牌屋》一炮走紅并發展神速的網絡視頻公司。
具體來說,路透TV會給用戶提供經過編輯策劃但同時又符合個性化需求的短視頻報道。其核心產品“Reuters Now”是一系列時長介于5分鐘到半小時之間的新聞欄目。
雖然網絡視頻已經是公認的發展方向,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制作出適合網絡傳播的視頻。即便是聲名顯赫的西方主流媒體,也在這上面栽過不少跟頭。比如,《華盛頓郵報》曾經在2013年夏天投入巨資開啟了“郵報TV”項目,其核心產品是三檔有著固定主持、形式、布景的談話節目。但很快,報社就發現這些節目的觀眾寥寥。幾個月后,項目被中止,這家報紙推出的視頻又回到了原來的如幻燈片一般的短小片段模式。
無獨有偶,《華爾街日報》的視頻部門也將這種類似電視節目的產品從十幾個砍到了六個左右。美國媒體的觀察者普遍認為,“郵報TV”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產品做得太像電視節目了。且不說電視節目的投入巨大,一家報社來做,即便做得再好,也只能是電視界中的中下產品。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網民看視頻和觀眾看電視,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他們對節目有著迥異的期待。

對于這一點,著名的互聯網創業家、曾創辦第一個新聞眾籌網站以及新聞客戶端Circa的David Cohn說得很直白。他在最近的一篇博客中表示:電視新聞的那套表達方式根本不能套用到網上。“傳統的電視節目是經過精心制作,以適合其媒介特質的。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節目,可以讓你欣賞其做工——或許就如同一個考古學家欣賞一只古代的工藝碗一樣。它能讓你了解古代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但是你肯定不會拿這只碗來盛菜吃飯?!?/p>
網絡視頻需要全新的敘述方式。David Cohn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電視節目經常在中間插播廣告,廣告前往往會制造一個巨大的懸念,以說服觀眾“不要走開,馬上回來揭曉答案”。但是,這一套在互聯網時代已經完全不奏效了。別說節目中間的廣告,就連節目之間的廣告都可以被很方便地跳過:《紙牌屋》就是一口氣連續推出一整季,看完一集可以無縫接入下一集。
美國新聞學會(A m e r i c a n P r e s s Institute)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如何通過網絡視頻產生價值和收入》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報告的“如何高效生產內容”這一章節中,作者提出了七點建議,首當其沖就是“拋掉電視節目的制作習慣,不要把記者推到鏡頭前,也不要做那種跟電視一樣的節目”。
報告中提到的其他六點內容建議是:尋找新聞報道中適合做成視頻的部分;快速報道,大多數情況下盡量短小;做適合媒體定位的特色內容;針對不同類型的內容,做到形式和制作方式上的差異化;在可能的情況下,開發一個平臺,乃至一款設備;不停地做實驗。
其實,雖然短視頻是網絡視頻的主流,但這并不意味著長視頻沒有生存空間。一個最好的例子便是近兩年暴得大名的新媒體公司VICE。這家主打青年亞文化的公司推出的視頻并不算短,但異常受歡迎。它的風格非常特殊:第一人稱視角,強烈的主觀情緒,來自全世界的報道題材……

生產合適的內容只是網絡視頻成功的一個條件。美國新聞學會的這份報告指出,另一個關鍵點是:了解自己的受眾,并獲取他們的數據。的確,相比起電視,網絡視頻的一大優勢就在于可以很方便地獲取用戶數據:他們來自哪里,性別年齡如何,他們從哪里點開視頻的,在哪里分享了視頻……在種種數據中,最重要的、也是廣告商最關注的是:有多少人真正看完了視頻。
視頻的發布渠道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份報告建議:要綜合三方面的渠道,包括社交媒體、移動終端,以及合作伙伴。
從這些角度來看,“路透TV”吸取了前人的不少經驗教訓。它有較為清晰的定位,沒有因循電視節目的制作方式,而是采用短視頻,直接推出手機客戶端,主打三四十歲、大量使用移動設備、關注全球事務的精英受眾。這些人沒有時間收看傳統的電視新聞,但又對一手的視頻報道有極大需求。這一產品能否真正成為新聞界的Netflix,值得關注。
(作者單位: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生,原南方周末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