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
摘 要:技工院校學生環境法治意識培養對于我國環境法制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對于該課題的研究卻幾近空白。本文將從技工院校學生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以及該研究的現實依據等方面,綜合闡述技工院校學生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關鍵詞:技工院校學生 環境法治意識 研究 意義
實現環境法治除了有一套良好的、科學的環境法體系之外,還要強調環境公平、民主和公眾參與,要形成環境法治意識和環境道德風氣。顯然,公民的環境法治意識的提高是推進我國環境法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因素。技工院校的學生雖然只是公民的一小部分,但他們對環境保護具有直接和現實的影響,是環境污染控制和環境狀況改善的重要基礎,是環境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因為技工院校的畢業生是技術工人的主體,直接服務于生產第一線。他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者,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勞動創造者,他們最能感受到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而且會最先接觸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在企業生產中的落實情況。當然他們也是很多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對技工院校學生的環境意識進行培養,不僅能促進他們環境保護能力的提高,而且對企業的環境治理監督、生產工藝環保改進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中環境法治的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研究的意義
目前國內外對于環境意識、環境法治、法治意識和環境法治意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夠為進一步研究環境法治意識的內涵、構成和培養公民環境法治意識及必要性提供理論支持和探討基礎。再加上可持續發展思想、環境倫理學等理論越來越多地體現在環境法治研究的領域,對于我們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科學地進行環境保護、加快環境法治建設和提高公民環境法治意識,提供了更為有益的研究思路。
近年來,對于公民、大學生、高中生和職業學校學生關于環境意識和法治意識的調查研究越來越多,這說明對于環境意識教育的研究層次越來越細分。這就為我們研究技工院校學生環境法治意識培養提供了參考。因此,有針對性地選定技工院校學生這一群體進行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研究,不僅是我國公民環境法治意識培養提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能豐富我國環境法治意識研究的層次,同時也能填補我國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研究在技工院校學生方面的空白。
1.理論層面的意義
技工院校學生環境法治意識的培養,是環境法治意識研究領域中比較特別的一部分,也是環境法治意識提高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該論題的研究,不僅可以豐富我國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理論體系,而且可以填補環境法治意識理論研究在技工教育方面的空白。環境法治意識既是環境法治實現的重要因素,又是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技工院校學生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研究對于解決學生在環境法治意識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真正實現全面系統的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大批有較高環境法治意識的技工人才。所以順應社會需求的導向,加強技工院校學生的環境法治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環境法治意識的研究范圍很少涉及技工院校學生,因此在環境法治、環境法治意識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技工院校學生這一群體進行專門研究,能夠為提高全民環境法治意識提供有力的理論補充。
2.實踐層面的意義
發展要求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若沒有與發展休戚相關的所有人參與,發展是不可能的(佛朗索瓦﹒佩魯1979)。那么在發展中始終伴隨的環境問題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參與其中。因為環境問題高度概括了全人類命運與共的統一性,向人們深刻昭示了世界正在變小,各國、各民族之間正日益靠近。對待環境污染和生態災難問題所應持的態度只有一個,那就是共同防止、聯合治理。技工院校學生自然而然成為環境保護實踐的一部分。因此對技工院校學生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基本掌握當前技工院校學生的環境法治意識現狀,有效針對現存的問題,提出積極的對策,指導技工院校環境教育工作的科學開展,為教師提供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整體提高學生的環境法治意識;為企業提供大批有著較高環境法治意識的員工,促進企業通過節能減排、廢物利用、防止污染擴散等手段間接提高經濟效益;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和提高人民群眾整體環境法治意識提供實踐例證。
二、研究的現實需要
1.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我國環境問題嚴峻: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全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足1%,污染嚴重的城市大氣總量浮微粒濃度年日均值超過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近10倍;全國酸雨覆蓋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30%,是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水體污染嚴重,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監測河段污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水質超標,我國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僅占10%;土壤狀況不斷惡化,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5萬平方公里,沙漠面積已由建國時的15億畝擴大到25億畝;噪聲和固體廢物污染加劇,全國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標的噪聲環境中,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積70億噸,受污染耕地達1.5億畝以上。
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先進的技術應用和科技創新推動整個社會迅猛發展。但是隨著經濟增長、人口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環境形勢日趨嚴峻。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正在加劇并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影響改革開放和社會穩定、威脅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2.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方略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依法治國”方略自黨的十五大確立,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貫徹實施15年來,已經取得了可喜成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承上啟下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加快法治建設的步伐。法治化進程的全面推進離不開環境法治建設,這是我國依法治國戰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條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法律保障。
3.技工院校學生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的缺失
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依法治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均要求環境法治快速實現,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提高公民的環境法治意識。一直以來技工院校學生的環境法治意識培養都被忽視,造成技工院校的環境法治教育幾近空白,既沒有形成完善的培養體系,也沒有有針對性的環境教育,師資匱乏,課程缺失,使得技工院校的學生連基本的環境法治意識都沒有。面對技工院校學生環境法治意識的不足、培養體系的不完善,很有必要在這一方面進行研究探討,完善全體公民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的體制。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環境法學理論的要點和意義[J].現代法學,2001(4).
[2]李培超.自然的倫理尊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魏菊梅.我國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對策[J].中華建設,2010(1).
[4]解振華.解振華局長在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報告[J].環境工作通訊,1996(8).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咸陽市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