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祥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出對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有效采用情境故事來輔助教學的良好方式方法,如有效地利用情境故事來導入教學內容、推導教學內容、記憶教學內容和串聯教學內容等。通過這些實踐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達到提高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相關的專業技術知識的目的。
關鍵詞:情境故事 導入 推導 記憶M串聯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內容相對繁多并且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記憶困難而且容易忘記,理論與實際結合較為緊密。現在的技校學生學習基礎較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最大的困難是學生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經驗,所以學生要學好這門課是難上加難。針對現在的技校學生的現狀和這門課的特點,如果此時的課堂講授中教師不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不能夠推陳出新,不能夠用新穎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必然會厭惡和懼怕學習這些專業性課程,那樣教育必然會面臨失敗。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勵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效地記憶知識點,如何有效地在興趣中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何使教學方法因地制宜而又實用,都是技工學校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在這門課教學中進行一些嘗試,特別是教學中大量采用情境故事進行教學的導入、教學的推導、教學的記憶和教學的串聯,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提出幾點感受。
一、有效地利用情境故事導入教學內容
在教材第五章中將講解合金鋼的內容,對于合金鋼的來源和構成、合金鋼的牌號表示方法、合金鋼的用途都是重要的講授內容,尤其是合金鋼中為什么添加了不同的元素、添加元素后如何表示并且添加了又有什么作用的講解至關重要。技校學生在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情況下學習此內容會覺得很枯燥,為了激勵學生學習好這部分內容,筆者在講解之前將下面的情境故事帶給學生。
情境:1965年,湖北省博物館在江陵發掘楚墓時,發現了兩把寒光閃閃、非常珍貴的寶劍,金黃色的劍身上,還有漂亮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紋,其中一把劍上鑄有一行古篆“越王勾踐自作用劍”8個字,這就是極其有名的越王勾踐劍。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全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為什么沒有生銹呢?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于劍身上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1907℃。不過更主要的,還在于這些寶劍的表面都曾被作過特殊的處理。越王勾踐劍,劍身上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紋及黑色劍格,是經過硫化處理的,這是用硫或硫化物和劍的表層金屬發生化學作用后形成的。檢測時還發現有許多其他的元素,這種處理,不但使寶劍美觀,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寶劍的抗蝕、防銹能力。
通過上面這個歷史故事的講述,學生的興趣和興奮點都被調動起來。學生開始提出問題:一是寶劍真的這么神奇嗎?二是金屬元素的添加真的使寶劍材料的性能發生了改變嗎?三是各種金屬元素的添加效果一樣嗎?四是材料中可以添加多少種元素呢?五是材料中怎樣添加不同的元素呢?等等。
筆者在學生對情境故事提出不同的問題時,自然地引入合金鋼的教學內容,帶著學生的問題開始分析合金鋼。
環節一,合金鋼的來源。(情境再現:普通的劍為什么比不上寶劍?)
環節二,合金元素在鋼中的主要作用。(情境再現:寶劍中的相關元素起重要作用,那其他元素的作用呢?)
環節三,合金鋼的牌號表示方法。(情境再現:各種寶劍分別含有不同的元素,含量也各不相同,那它們的材料怎樣?我們又如何來表示呢?)
通過這樣的情境故事,學生明顯地融入了課堂教學,在筆者的具體內容的科學講述中既回到了課堂,又掌握了相關的教學內容,效果良好。
二、有效地利用情境故事推導教學內容
在講解第二章金屬材料的性能環節中,涉及的內容比較抽象,而且技工學校在這方面的實驗設備比較欠缺,學生的理解程度相對要低。但是金屬材料的性能的理解對后續課程的講解又非常重要,因此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內力”的理解,學生不明白。根據初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推導,學生也一知半解。筆者就利用幾個“橡膠握力器”作為教具,讓學生逐漸加力握緊。學生在感受到自己給“橡膠握力器”施加力的作用時,“橡膠握力器”也給自己施加了力的作用。那“橡膠握力器”為什么會有力的作用給學生呢?原來是“橡膠握力器”不希望自己發生形狀的改變,或者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形狀而對學生的手施加抵抗力。此時,筆者提出金屬材料也是如此:工件或材料在受到外部載荷作用時,為保持其不變形,在材料內部產生的一種與外力相對抗的力,稱為內力。
尤其在講解“硬度”的時候,由于學校沒有硬度實驗機,學生掌握這部分內容比較困難。于是筆者聯系學生小時候玩的一個游戲——玩彈珠,在講解這個情境故事的同時帶動學生一起來進行設問推導。
情境一:學生小時候玩的彈珠是玻璃的。在一個晴天,我們將玻璃彈珠在泥土上輕輕摁入,泥土上會有一個淺淺的凹痕。
問題一:此凹痕從水平面上看是什么形狀呢?此時,得到“圓形”的結論。
情境二:在一個雨后剛放晴的天,將玻璃彈珠在泥土上輕輕摁入,泥土上會有一個凹痕,但是凹痕會深
一些。
問題二:為什么凹痕在晴天和雨天后會有區別嗎?此時,得到“硬度不同”的結論。
問題三:雨天凹痕大,泥土軟;晴天凹痕小,泥土硬。這樣我們是否可以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凹痕直徑越大,泥土越軟呢?此時得到“可以”的結論。
此時,教師引入教學內容“硬度”——衡量材料軟硬程度的指標。接著教師提出硬度測量的具體方法,開始講解第一種硬度測量法——布氏硬度:布氏硬度是使用······球體,······壓入試樣表面,······然后用測量表面壓痕直徑來計算硬度(省略處還需要進行下一步情境故事的推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