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
多元投入,用市場手段撬動綠色經濟
——要健全多元投入機制。投融資政策必須有明確的生態環保導向。要加大對生態環保的財政投入力度,建立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推進排污權抵押貸款、綠色信貸等綠色金融創新試點,吸納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摘自市委書記孫政才在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大會上的講話)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p>
在重慶市確定的“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中,一個數字引人注目。
一時間,眾多工業企業“如坐針氈”。
“作為老工業基地,重慶碳排放約70%來源于工業生產?!敝貞c市發改委資環氣候處處長董曉川說。
“這將逼迫企業轉型升級,走綠色經濟之路?!庇腥嗽u價。
確實,減排指標已從指導性的“軟約束”轉變為行政命令式的“硬指標”。
但只有“逼”,顯然是不夠的。
2014年6月19日,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正式開市。
“相對于硬指標的‘倒逼,我們嘗試用市場之手‘引導企業綠色轉型?!倍瓡源ㄕf。
淘而不汰
2012年9月2日,某區江岸邊。
毒辣的太陽下,一家水泥廠已失去往日喧囂——高聳的煙囪已化為瓦礫,寬敞的廠房已人去樓空。
“我們拆了一個月了?!币晃还と藫]著錘子說。
未拆除前,它能年產水泥40萬噸。
2012年7月,工信部發布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該廠赫然在列。
“淘汰落后產能的水泥、煤炭等碳排放大戶,是減排的重要行政措施。”董曉川說。
照理說,如果這些落后產能淘汰了,肯定會大幅減少碳排放量。
但僅僅只是“照理說”,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淘汰,其實是新生。
“新廠就在山那邊?!惫と嗣媛断采?。
年產40萬噸落后產能關閉了,年產300萬噸新型產能呱呱墜地。
“在利益的考量下,‘淘而不汰,不但沒有解決產能過剩,還加大了碳排放量?!笔兴鄥f會秘書長馬澤民說。
“淘而不汰”,只是行政命令在面對減排時部分失效的一個方面。
一些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同時是當地的納稅大戶,有的當地政府往往會想方設法“網開一面”。
而對企業來說,節能減排也是“不能承受之重”。
“減產或技術升級,很難從銀行那里獲得抵押貸款,由于成本增加,原有銷售市場也會被其他企業搶走?!蹦畴娊馄髽I負責人說。
面對減排,行政之手頗感無力。
隔靴搔癢
同重鋼集團相比,這家水泥廠的碳排放量無疑是小巫見大巫。
“因而我們也面臨著更大的減排壓力?!敝劁摴煞莨緳C動處能源管理科副科長劉自強說。
不過,重鋼集團并不缺減排的動力。
2009年12月,包括重鋼在內的重慶四家企業得到5000余萬元,但并沒賣出任何實物產品。
“我們利用了清潔發展機制,只要我們履行規定時間內的減排承諾,就可以得到這筆錢?!眲⒆詮娬f。
通過這項機制(簡稱CDM),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減排獲得發達國家的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
減排還能夠得到實打實的利益,一時間CDM成為重慶高耗能、高排放企業負責人口中的熱詞。
“簡單地說,這是通過國外碳交易市場,來推動國內企業積極減排?!敝貞c市低碳研究中心雷曉玲教授說。
但是這波由CDM激起的“漣漪”很快歸于平靜。
首先是缺乏定價權。
“CDM機制由國外控制,投資收益差價多落入了國外投資者囊中?!崩讜粤嵴f。
其次是自主性較差。
“這種機制只靠自愿減排,企業動力不足。”雷曉玲說。
第三是覆蓋面較窄。
“這種模式主要是點對點的交易,覆蓋范圍較小。”雷曉玲說。
盡管如此,CDM機制還是讓人們看到市場在減排上的“威力”。
“借助外部市場,能一時見效,但長遠看是‘隔靴搔癢?!崩讜粤嵴f。
此時,國內有人開始呼吁構建基于中國本土的碳交易市場。
2011年底,國家發改委宣布在國內部分城市試點建立碳交易市場,重慶赫然在列。
頂層設計
“預計年內開展第一筆交易。”
“預計明年初展開試點?!?/p>
…………
2012年初,媒體對重慶碳交易市場試點熱情高漲——
作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中唯一一個傳統重工業城市,重慶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要比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高40%以上。
“這意味著重慶碳交易市場具有極大想象空間。”雷曉玲說。
但同時,這也意味著重慶并沒有可以參照的模板。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探索適合重慶,適合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碳交易市場?!倍瓡源ㄕf。
為此,市發改委通過一系列調研與課題研究,做出三項頂層設計。
實行配額總量控制。“政府只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不干涉企業的減排計劃,給企業留出發展空間?!倍瓡源ㄕf。
建立配額調整機制。“政府每年會對企業申報的配額進行核查,如發現最終所需配額和企業申報配額有差距,那么多余配額將會被政府回收。”董曉川說。
嚴肅懲罰機制?!捌髽I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配額清繳義務的,將按照清繳期屆滿前一個月配額平均交易價格的三倍予以處罰。”董曉川說。
2014年5月,《重慶市碳排放配額管理細則(試行)》頒布,重慶碳交易市場蓄勢待發。
市場之手
2014年6月19日,伴著一聲鑼響,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正式開市。
劉自強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緊盯著大屏幕。
9∶40,大屏幕顯示,重鋼賣出1萬噸,成交價30.5萬元,買入方是江津珞璜開發有限公司。
劉自強揮了揮拳頭,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開市不過20分鐘,重鋼拿出的3萬噸排放配額全部賣出,獲利91.5萬元。
“耶!首戰告捷!”劉自強長舒一口氣。
依照《重慶市碳排放配額管理細則(試行)》,2015年前,我市排放配額免費發放,由企業自己申報。
“這樣可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董曉川說。
根據相應計算方式,劉自強和同事們完成了配額的申報,并在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開設了賬戶。
“市發改委給了重鋼828.8萬噸的配額,我們預計應該有30多萬噸的余額?!眲⒆詮娬f。
技術改造不僅提高了能效,通過碳交易中心這個平臺,還為重鋼帶來了“看得見”的經濟效益。
“而一旦企業發現高排放不劃算,就會上馬節能減排項目,最終達到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倍瓡源ㄕf。
在這種機制下,減排成本高的企業會花錢購買碳排放權,減排成本低的企業則更傾向于實施減排措施并通過碳交易獲得補償。
“市場的手段往往比行政的手段更有效?!倍瓡源ㄕ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