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平+杜杰
創建生態文明城市,資金保障是關鍵。初步測算,到2020年,重慶市生態環保投資需求超過3500億元,僅靠財政投入難以為繼。過去,由于生態環境的公共產品特征,生態環保建設主要由政府力量推進,市場機制難以引入,資金保障能力總體較弱。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補齊生態環保建設資金短板,關鍵在于遵循“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改革核心要求,在發揮好財政資金和經濟政策引導作用的基礎上,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讓生態產品釋放市場信號,暢通社會資本進入渠道,逐步完善多元化的生態環保投入機制。
發揮財政資金托底和撬動作用。過去十多年,我市以財政資金為牽引,多渠道投入了1600多億元治理生態環境。今后,應突出兩方面:一方面,發揮政府的托底作用。加大對基本公共生態環境產品的投入力度,重點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展生態補償試點,通過轉移支付保障重點生態功能區權益。另一方面,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我市通過優化財政資金配置方式,設立了全國首支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可撬動四五十億元社會資金投入環保領域。我市在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中推行PPP融資模式,也收到了減輕財政負擔、維持污水處理廠運行的功效。類似舉措,體現了改革創新精神。在做好風險防范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區縣也可探索復制。
發揮環境市場補償和反哺作用。生態環境作為綠色商品,應像其他商品一樣,努力實現貨幣化、度量化和市場化。環境市場交易,可以發現生態產品價值,建立起市場化的補償和反哺機制。環境交易市場,對不同排污主體而言,可以構建“誰受益誰補償”的市場化機制;對不同區域而言,可以構建城鄉區域之間新的反哺機制,促進五大功能區域協調發展。當務之急,可在前期開展碳排放、排污權交易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排污權交易范圍和品種,啟動實施廢氣、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排放指標的市場化交易,優化環境資源配置。同時,還要推進政府購買環境服務、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等探索,多角度健全和活躍環境資源交易市場。
發揮經濟政策引領和倒逼作用。生態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往往都在財政、金融、稅收等經濟政策上進行了有效調控,運用政策杠桿調動各方投入。這些調控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激勵性政策,通過對企業技術創新等進行補助或稅收減免,引領企業加大對節能減排等領域的投入;一類是懲罰性政策,通過對高能耗、高污染生產和消費課以重稅等,倒逼企業加大對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進綠色發展。基于此,可積極推動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執行差別電價和超能耗懲罰性電價、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脫硫脫硝除塵電價等政策。落實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建立再生資源“押金—退款”制度。推進污染治理設施、排污權抵押貸款和融資服務,開展環保貸款貼息和貸款擔保,以金融創新支持環保投入。
健全多元化的生態環保投入機制,是一項艱巨的改革任務。好在2014年11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專章部署了創新生態環保投資運營機制。貫徹落實好這一精神,有助于我們創新調控措施、開辟源頭活水,拓寬市場化、多元化的投入渠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資金保障。
(作者單位:重慶市政府研究室建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