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鋼
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重慶早在2011年底分別在渝北區人民法院和萬州區人民法院設立環保法庭,并配套進行了一系列的環保司法改革,在生態司法實踐上做出有益探索,給我們帶來如下啟示。
創新審判模式,推進環保審判專業化。環境司法審判專業性強,建立專門的環境司法審判機構,提高審判法官的專業素養和司法能力,是加強環境司法審判的重要基礎。“三審合一”“跨區域管轄”等審判模式在重慶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應在接下來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此外,還可以通過法定程序任命具有環境保護專門知識的人作為人民陪審員,發揮其專業優勢,從而確保案件事實認定的準確性。
降低司法門檻,打造便民型環保司法。通過訴訟費用減免緩、提供公益訴訟資金保障、巡回審判等方式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合理分配舉證責任,科學認定污染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對環境污染受害者實行適當傾斜性保護,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權益和環境權益。如果受害方人數眾多,允許當事人依法推選代表人共同訴訟,節約司法資源,方便當事人訴訟。
完善公益訴訟,貫徹恢復性環保理念。要進一步完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正確處理好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的關系。積極推動行政公益訴訟的開展,放寬環保領域公益訴訟門檻,提升環保司法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空間。繼續推行環境保護禁止令制度,擴展適用“恢復原狀”原則,探索實行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和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和執行令狀與裁執分離等。貫徹預防和恢復理念,注重采用消除危險、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恢復原狀的責任方式,積極探索“替代性修復”“異地恢復”“補種復綠”等責任方式,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
建立互動機制,加強多部門協調配合。司法保護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防線,但不是唯一防線。人民法院要加強與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部門的協調配合,既通過行政審判依法支持、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又通過司法建議等方式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加強與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機關和司法鑒定主管部門的溝通,推動完善生態環境司法鑒定制度。加強與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的配合,嚴厲懲治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懲處環境監管失職犯罪行為。主動接受人大、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環境司法審判活動的監督。
堅持審判公開,確保司法裁決公信力。人民群眾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目的就是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整體和長遠利益。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環境保護法》第五章專門對環境信息和公眾參與作了規定。人民法院要積極推行環境司法審判的公眾參與,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在環保審判領域全面吸收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及時上網公開生效生態環境裁判文書;對于有重大影響的案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公眾等旁聽庭審,增強環境司法審判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大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提高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定期發布環境資源審判白皮書,增進社會公眾對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制度及保護狀況的全面了解。
(作者系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