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忠
“極限規劃”作為一種立足于宏觀區域發展戰略,以區域遠景的增長極限為著眼點,綜合考慮未來政策的彈性、發展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充分協調融合發展改革、國土、城鄉建設等綜合型規劃以及各項專業專項規劃相關內容,進行綜合性、戰略性規劃的新型規劃模式,對貫徹落實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地處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忠縣結合自身的地理條件、資源環境、發展現狀,運用極限思維,突出生態涵養功能,打破傳統規劃局限,堅持“多規合一”,高起點、高水平編制極限規劃,積極探索適宜有度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推動生態品位城市建設,努力打造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示范縣。
站位區域更高層面,謀劃城市終極戰略
結合全國、全市的發展定位,著眼未來,從忠縣長遠發展戰略出發,準確預測未來發展規模、科學劃定城市增長邊界,不斷優化縣域空間格局。
一是科學確定城市發展定位。面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縣域綜合承載能力、引導人口地區轉移等任務,忠縣堅持“適度超前、量力而行”,力爭建成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生活閑適、規范有序、謙讓包容的宜居之城、品位之城、和諧之城。
二是在可知的城鎮化進程中確定城市發展極限。通過建立相關數學模型,按照中等城市規模,對未來及更遠時期的中心城區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進行預測,劃定城市發展“四至范圍”,確定用地極限。
三是在城市極限增長邊界內優化布局。通過分析國內外城市發展規律,考慮縣城建成區規模現狀、交通條件、用地適宜性等因素,明確沿長江形成濱水休閑帶和東部生活服務片區、中部休閑生態片區、西部產業片區的“一主、兩副、一帶、三片區”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城市布局不斷優化。
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凸顯生態品位特色
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城鎮規劃和建設的各個環節,合理確定城市發展生態涵養承載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碧水青山、綠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的生態品位城市。
一是控制城市總體風貌。在城市總體規劃上,既考慮未來城鎮的人口增長、城鎮面積拓展和公共服務需求,又充分考慮城鎮化最終目標;既避免設計不足帶來的以后拆遷重建,又避免過度設計帶來的資源浪費。充分利用背靠大山、面臨長江,河谷分隔、城在水中等元素,將山水景觀的保護作為重中之重,努力彰顯“山城”“江城”的山水園林風貌。
二是配套城市基礎設施。按照“城市建設到哪里,基礎設施就配套到哪里”的理念,結合常住人口規模,加快健全完善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務體系,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預控。規劃建設“一江、兩鐵、四路”的對外交通體系。合理規劃供氣站、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置場等重大項目。結合人口規模和分布情況建立“縣級—組團級—社區級”三級服務中心,增強城市承載保障能力。
三是打造城市公共建筑。建設城市綜合體、忠州博物館、游泳館、影劇院、星級酒店、汽車站等一批體現忠縣特色的標志性城市公共建筑,提升城市品質,彰顯城市特色,增強市民歸屬感、自豪感,提升城市吸引力、影響力。
四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科學把控開發強度,推進城市與鄉村、城市與自然和諧共處。堅持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在城市內部規劃公共開敞空間,加快形成中央公園或連續的生態景觀帶,努力塑造生態宜居的城市形象。
五是發掘和弘揚城市文化。結合忠縣山城、江城、橘城、文化名城等寶貴資源,堅持將山水特色與“忠文化”“移民文化”“柑橘文化”有機融合,規劃體現城市文化精神的標志性歷史街區、文化長廊,增強城鎮文化內涵,打造獨具風貌、特色鮮明、富有魅力的城鎮。
推動產城融合,增強城市發展活力
注重發揮縣城、工業園區等重點開發區域的綜合優勢和引領作用,強化產業分區指引,加快產業集群集聚,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努力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一是努力打造美麗濱江經濟帶。按照“生態、經濟、民生”三位一體和產城融合原則,做好岸線銜接,合理分區建設,打造縣城南北兩岸“美麗濱江”經濟帶。北岸濱江經濟帶全長約13公里,以商務服務、都市休閑、生態居住“三大功能”為主;南岸“美麗濱江”全長約10公里,以涵養水源、打造山地公園為主,布局便民商業服務設施。
二是大力發展商貿物流。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在老城區依托城市綜合體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居住、娛樂、商業等生活性服務產業。規劃建設物流轉運中心及各類專業市場,大力發展加工工業、倉儲物流等,努力打造區域性重要物流基地。
三是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按照“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要求,在城市外圍布局規模性產業園區,以滬渝高速公路烏楊互通為主要對外通道,配套完善標準廠房、道路、能源保障、垃圾污水處理、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娛樂休閑等公共設施,提升園區承載能力,促進產城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