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刊文說,受到“烏鎮戲劇節”和“國際互聯網大會”的啟發,建議“上海國際電影節移師千年古鎮朱家角”。如今大家都在關注烏鎮:憑什么,“土古鎮”能得到“洋網絡”青睞?兩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如今卻和諧共舞,風姿萬千,甚至連國家主席也給大會發來賀信,國家總理也要親臨現場和互聯網大佬促膝切磋。這是一個“機會總是給有準備者”的最佳案例。假如今天的烏鎮不是一個環境優美、整潔有序、硬件挺括、軟件到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普適風情的小鎮,“機會”會垂青它嗎?當然也要稱贊國際互聯網大會主持者的國際視野——假如不是如下三個“缺一不可”的條件,烏鎮很可能就失之交臂了。這三個條件是:一是互聯網經濟比較發達;二是最好能找一個像達沃斯那樣的小鎮,然后賦予它互聯網的魅力;三是它能代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選來選去,地處改革開放前沿浙江的這座千年古鎮,不僅入選世界互聯網大會“最佳選擇地”,還成了它的“永久會址”。
烏鎮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征,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它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筑屋,水鎮一體,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了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不過話又說回來,以上描述,也可以按在其它有名的江南古鎮上。僅僅用外在的風貌來“媲美”,不相上下者很有幾處,如周莊、錦溪、西塘、朱家角……有的名氣遠在烏鎮之上。為什么獨獨鐘情烏鎮?如果您親自去感受一下它,就會認識到它的與眾不同:它的方便和養眼,它的文藝氣質和文明氣息,它的有序管理和一塵不染,包括它的WIFI全覆蓋、民宿旅館連鎖化、星級環境和服務,尤其是一年一度的“烏鎮國際戲劇節”所掀起的高潮……這些加起來,才有它的這次“機會”。
而地處上海郊區的千年古鎮朱家角,以上述“三個條件”來衡量,乍一看似乎都符合,加上它緊挨虹橋國際機場,又在國際大都市范疇內,若論召開國際會議,無疑更為方便??墒?,細究下去,烏鎮的優勢就顯而易見了:烏鎮有無線網絡的覆蓋、完善的旅游預訂網站、二維碼景點說明、各種會議的接待能力——小鎮景區里就有100余個大小會議室,其中還不乏具備同聲翻譯系統的功能廳。更不可多得的是,它有美輪美奐的水上大劇院,有如同雅典劇場的露天“水劇場”,有數不盡的戲臺、戲院、街頭表演。真是硬件和軟件全面優秀,科技和文化交相輝映。如果用這樣的標準衡量,朱家角的距離就顯而易見了。
但是憑上海人的聰明才智,憑多年積累的高效運作,想把這塊面積達一點五平方公里、為周莊面積三倍多的折扇形千年古鎮,打造成“不似烏鎮勝似烏鎮”的特色古鎮,并不難辦到。若論外在條件,湖光山色之中的朱家角堪稱“上海的威尼斯”和“淀山湖畔的明珠”,對它稍加修飾和改造,就能像模像樣地“與國際接軌”。如今又有烏鎮的經驗可資參考,倘能大力吸取優秀部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很快就會面目一新。但僅此是不夠的,還需要“亮點”或曰“抓手”,給古鎮注入文化靈魂,這個靈魂就是已經成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這比烏鎮從零開始打造“烏鎮戲劇節”要容易得多。一項國際級別的節慶,大到請明星,小到選節目,都有一個積累過程,有時候其影響的輻射力是很緩慢的。而上海國際電影節1993年開始,從兩年一屆到每年一屆,已經辦了17屆了,積累的人脈和經驗車載斗量無限豐富。若說明星的數量和人氣的旺盛,比起戲劇來,電影顯然蓋過一頭。于是不妨大膽展開想象——
有那么一天,上海的朱家角成了法國的戛納,這兒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永久駐地,國際大導演大明星們穿梭于古鎮的巷陌之中,他們和普通觀眾在小酒吧和小飯店隨時相遇。開幕式和閉幕式的主會場,是在新建的臨水而矗的“上海影城”;而各個單元的活動,分散在舊建筑改造的古鎮院落里;到處是大中小不等的影院,無論什么風格的電影,參賽的還是過期的,哪怕是百年前的經典,都可以隨時點播。相較于劇場,一個影院的建造顯然要容易得多:一塊白墻,一個投影儀,就能建成一座影院。只要片源充足,即便電影節帷幕落下,依然可以留住人氣。而且,根據目前互聯網的發達水平和影院的管理水準,把一個高質量的電影數據庫搬到古鎮,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于是在爆滿的人氣下,民居紛紛改建成民宿,外觀是古老江南,內里是現代東方。那些本來請不動的大牌導演和電影明星,因了古鎮風情,紛至沓來,結伴而來,誰都想來。由此帶動了相關產業:旅游業、會議業、電影業……還可以細分為:餐飲、住宿、商店、禮品、拍攝、制作、廣告、發行、演藝、藝校、道具、婚紗、會議、沙龍、品牌、名聲……產業鏈會自然形成。不是說文化產業應成為支柱產業么?何妨努力挖掘文化資源,做大這“無煙工業”。
只要起步,只要思路正確,隨時都不嫌晚。完美總是相對的,美國好萊塢的環球影城,也是在一場又一場的巨制拍攝后,漸漸積累了“經典場景”,將規模鋪大,成為老少通吃的“童話世界”。烏鎮也是在接待了無數游客和無數會議之后,才有今天的成就。后來居上,是常見現象?!案叽笊稀钡纳虾?,不能再一味滿足于打“高大上”牌,應有“多種經營”,特別是不能忽略自己的水鄉特色,而應充分挖掘歷史資源,用好古鎮品牌,嫁接現代管理。設想一下,假如在油門一踩就到、緊鄰“十里洋場”的水鄉,有一個童話般的古鎮,那兒的姑娘穿著藍印花布,那兒的船娘哼著船歌搖著擼,那兒的游客打扮得體舉止優雅,只有屏幕上才能得見的各路明星隨時撞見,名特產風味誘人,夜古鎮騷情迷人。到了每年的某一季,這兒成了游客觀眾的嘉年華,電影和明星熠熠生輝……難道,你能屏住自己,放過這難得的風情?
“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塊金字招牌用到今天,除了多請幾個大明星,多攬幾部好電影之外,新鮮勁已然減弱。如今又有北京和長春的國際電影節搶風頭,造成“巔峰對決”之勢,日后越來越難有“發作”余地。假如,以另辟蹊徑、避其鋒芒的思路出奇制勝,用“古鎮水鄉電影節”的格局打“文化牌”,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奇跡發生。就像烏鎮,一夜間商機洶涌,這或許是當初想不到的。然而文化的吸附力就是如此神奇,你不知道每天轉悠其間的有多少牛人,一旦很多牛人都認可了你,忽喇喇地,就會聚起風暴,讓你驚喜得措手不及。
但愿這個提議能獲得共識,能夠讓相關人士著急和行動起來,也讓更多有識之士開始到朱家角轉悠,細細考察古鎮里的一橋(石拱放生橋)、一街(第一明清街)、一寺(報國寺)、一廟(城隍廟)、一廳(席氏廳堂)、二園(課植園和珠溪園)、三灣(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二十六弄(其實古弄何止26條)等等,包括聞名遐邇的譚盾的“水樂堂”、昆曲王子張軍的“實景牡丹亭”、世界水準的全華水彩藝術館……當一切古鎮元素和文化元素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時,“設想”或可成為“現實”。
千年古鎮是不可多得的資源,17屆的A類國際電影節是無法復制的成果,上海是不能替代的國際都市,近鄰烏鎮又是唾手可得的樣本……如果把“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好處都留著(包括城里的影院輪番大映電影節參賽電影等),把亮點做得更鮮亮,沒有理由不看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