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耕(揚州大學水利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
高等院校引進人才質量現狀與對策研究
朱紅耕(揚州大學水利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
對高等院校引進人才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引進人才質量的對策。
引進人才 質量 對策
為深入實施國家教育、科技和人才規劃綱要,全國高等院校掀起了一股引進人才浪潮,每年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開展引進人才工作,有力推動了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水平的提高[1]。但是,也有一些跡象也表明,部分高校在引進人才時,片面追求“海歸”、高學歷和高職稱,而忽視了自身真正的需求和特點,造成人才浪費,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需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2]。
有些高校在引進人才時片面追求高學歷,忽視了基礎教育背景。如果博士階段的研究與本科、碩士階段的學科差異較大,博士階段也只是做一篇論文而已,許多相關的基礎知識并沒有很好的掌握,或根本就不會。這樣的人才在引進之后,有些課程在本科根本沒學過,連基本的課程開設都有困難,就出現了上午聽其他老師上課,下午自己上課,或者是今天聽其他老師上課,明天自己上課的現象。這種依葫蘆畫瓢,在自己還是糊里糊涂的情況下,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論文數量已成為高校排名的重要因素,使得在引進人才時往往注重發表了多少篇論文,特別是EI和SCI論文收錄的數量,忽視了論文內容與畢業論文的關聯性。有些引起的人才在博士階段發表的論文與博士論文幾乎沒有多大的關聯,只是為了達到學校規定的畢業要求而已。這樣的人才引進后,研究水平并不高,對本學科發展的貢獻并不顯著。
“海歸”的優勢是外語好,對海外的情況熟悉,學校在引進時的成本也較高。但對于在海外聯合培養一年左右、在國內完成論文的博士和碩士而言,這種優勢并不明顯[3]。由于在海外時間較短,未能完全度過語言關,有些“海歸”連開設雙語教學課程也有困難。
在引進海內外其它高校的教授和人才時,有些院校未能全面考慮地域差異。如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本科教育三年,研究生學歷僅需一年,只是上課修學分,沒有論文和研究環節,也沒有導師制。又如國內引進的人才,不同省份在職稱晉升、科研獎勵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異,從欠發達地區引進的教授與發達地區晉升副教授要求的成果差不多。
許多高校為吸引人才,規定對引進的博士當年認定講師職稱或享受副教授待遇。過分強調了科研能力,而忽視了教學能力。他們與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的本科畢業生或碩士畢業生相比,在教學能力和經驗方面有明顯的不足[4,5]。
加強對引進人才質量的跟蹤和評估。引進人才既要有數量,也要有質量,更不能盲目追求數量,做到人才引進可持續發展,可從課堂教學質量、雙語課程開設、基金項目申請和獲得資助情況、高質量論文的發表等方面的對比,對引起人才質量進行評估。提高引進人才的質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不能片面強調引進人才的最高學歷,還要看其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基礎教育,重視整體素質和教學科研能力。(2)引進博士等高學歷人才時,不能單看發表了幾篇EI和SCI論文,而應看發表的論文與博士論文的相關度,以及開展后續科學研究的能力。實踐證明,讀博期間發表的論文與博士論文的相關度越高,科研能力也越強,后續發展的勢頭也越好。(3)正確看待“海歸”人才的優勢,從有無開設雙語教學課程、基金項目申請、是否獲得資助以及在國外發表高質量論文等方面,對引進的“海歸”人才做出整體評價。(4)對擬引進的高學歷和高職稱人才,需考慮地域差異。即使在國內的不同省份之間,在畢業論文發表、職稱晉升、科研獎勵等方面就存在明顯的差異,要做橫向比較,不能單看學歷、職稱和獎勵數量。(5)在肯定博士等高學歷人才在科研能力方面存在優勢的同時,還應加強他們在教學能力和師德方面的培養。在職稱晉升時,做到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并重,向教學一線的教師傾斜,因為培養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務。
[1]李曉婷.高校人才使用現狀與思考——對北京市屬高校引進人才的調查研究[J].2007(6):26-31.
[2]李福華.高等學校人才引進政策與人力資本投資風險[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1):93-97.
[3]施瑾歡,陸琪.高校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1(21):286.
[4]施德寶.淺論引進人才的正負效應[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1(1):70-76.
[5]楊華春,孫玲芳,尚靜.人才引進與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探析[J].價值工程,2011(1):243-244.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introduc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improve quality of introduced talents are proposed.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Quality Countermeasures
揚州大學教改基金項目。
朱紅耕(1956-),男,教授,博士,長期從事水利學科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