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榮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場科學技術推廣站
養羊業是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及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九五”期間,國家提出建設“四個一千萬”的發展目標,其中新增一千萬噸肉類是主要目標之一,“十五”計劃又針對加入WTO,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調整,把發展肉類生產作為農村牧區養殖業發展的重點。且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羊肉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肉羊產業有一個突破性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是以畜牧業為主體經濟的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草原資源和豐富的農副產品作為發展畜牧業的雄厚物質基礎,并針對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種源問題,在2008 年國家啟動肉羊產業項目后,2010 年我區啟動了自治區肉羊產業化項目,就制約我區肉羊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缺少具有良好遺傳基礎的家畜品種,推廣胚胎移植技術對加快內蒙古肉羊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從社會需求上看,羊肉市場近年來一直是供求兩旺態勢, 市場形勢有利于發展世界范圍的肉羊生產,同時也為我國及內蒙古自治區的肉羊產業發展展示了廣闊前景,我區作為畜牧大省,畜產品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羊肉蛋白質含量高于豬肉,脂肪少、膽固醇含量低,鈣、磷、鐵等礦物質明顯高于牛肉、豬肉和雞肉,且羊采食天然牧草,因而羊肉是理想的綠色動物蛋白質來源,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從改善生態上看,養羊業增產、增收主要靠增加飼養數量實現,造成草原過度放牧而退化沙化,而市場對羊肉產品的需求量的激增, 使草畜矛盾日益尖銳。 發展優質高產的肉羊品種,全面提高肉羊的質量和畜產品產量,調整優化畜牧業生產結構,促進畜牧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減輕天然草場壓力,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和技術措施,加快畜群周轉,有利于草場植被的恢復,從而有效的保護草原生態環境。
從經濟效益看,發展優質肉羊產業是振興牧區經濟,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我區具有良好的資源和巨大的潛力,項目實施和推進后,將迅速擴大良種肉羊群體, 使之成為我區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引進國外胚胎及移植技術,改良肉羊群體品質,在同等條件下,平均個體重增加5 公斤以上,增收124余元,并且縮短世代間隔,解決了肉羊業種羊近親繁殖問題。 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內蒙古是我國的肉羊主產區,為了發掘和發揮這一優勢,近十幾年,內蒙古農墾先后引進德國美利奴、小尾寒羊、無角多寒特、澳美型種羊等優良品種,與當地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受資金、運輸等因素的制約,大量引進種羊不可能,現在利用引進優良肉羊的胚胎,進行胚胎移植,是改良家畜品種、提高生產性能的一條有效途徑。
通過引進杜泊、無角道賽特、薩福克肉羊胚胎及移植技術,提高當地肉羊品系品質,轉變傳統畜牧業養殖結構,培育當地畜牧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農牧民的經濟收入,帶動相關產業共同發展。 胚胎移植繁殖成活率達到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