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會聰 朱立祿 王 琳
(1.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地理科學》(英文版)編輯部,吉林 長春130102;2.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圖書館,吉林 長春130033;3.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 青島266071)
《中國地理科學》(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下文簡稱CGS)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科學出版社和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合作出版,是我國創辦最早的綜合性英文地理學術期刊,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CGS 于2006 年開始與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合作,2008 年被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收錄,論文收錄時間回溯至2007 年第1 期。2009 年,經美國湯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團進一步評審,CGS 論文被SCI-E 收錄的時間回溯至2002 年第1 期,成為2008 年SCI 收錄的中國大陸期刊中回溯時間最長的期刊。2013 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
CGS 自2009 年開始有影響因子數據,2013 年最新影響因子于2014 年7 月31 日公布。本文以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旗下的Web of Knowledge 為平臺,以目前國際公認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為依據,統計了2009-2013 年CGS 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的變化情況,以及2007-2012 年間發文的被引情況,包括發表文章數量、單篇文章被引用次數、引用作者分布等指標,對各項檢出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分析。
影響因子主要反映科技期刊近期影響力的狀況,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2]。本文調查的數據顯示(表1),2009-2013 年,CGS 的影響因子呈波動變化,2011 年和2012 年影響因子有所下降,但總趨勢是上升的。總被引頻次可以在總體上直接反映期刊被科研工作者使用和重視的程度,以及它們在科技發展和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處的地位[3]。CGS 總被引頻次逐年增加(表1),反映了刊發的文章質量和被關注度逐步提高。

表1 CGS 2009 -2013 年SCI 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的變化情況
由表1 可見,CGS 影響因子總體呈上升趨勢,但2011年和2012 年的影響因子均比2010 年下降了23.8%。通過分析期刊頁碼、發文量及影響因子的變化情況,認為期刊影響因子下降的主要原因為發文量連年增加和論文被引次數下降。
2.2.1 年發文量連年增加
2010 年,期刊由季刊改為雙月刊,2011 年頁碼由96頁增至128 頁。兩次改版使得每年的總頁碼由384 頁增加到768 頁(表2),頁碼數的翻倍和刊期的變化,導致2010年和2011 年的年發文量連年增加。2009 年以前年發文量在50 篇左右,而2010 年和2011 年增至70 篇左右,增加了約40% (表2)。

表2 CGS 2007 -2012 年頁碼和發文量的變化情況
在期刊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提升緩慢的情況下,年發文量對期刊影響因子具有較大的影響(表3)。本刊未改版前的2008 年和2009 年發文總量僅為96 篇,2010 年的影響因子達到了0.656,較2009 年提高了0.236。由于2010年本刊改為雙月刊,年頁碼增加了192 頁,使得2009 年和2010 年發文總量增加到116 篇,2011 年影響因子下降到0.500。由于2011 年刊物頁碼由96 頁增加到128 頁,年頁碼較2010 年又增加了192 頁,使得2010 年和2011 年發文總量高達142 篇,2012 年影響因子為0.500,與2011 年維持相同水平。

表3 CGS 影響因子與發文量及其被引頻次的關系
2.2.2 論文被引次數下降
從表3 數據可見,在2010 年,前兩年發文被引次數增加了20 次,進而使得2010 年的影響因子較2009 年有明顯提高。而在2011 年,前兩年發文的被引次數有所減少,加之發文量增加,使得2011 年的影響因子明顯下降。在2012年,盡管前兩年發文被引次數較2011 年增加了13 次,但由于發文量顯著增加,導致2012 年的影響因子較2011 年相比沒有變化。
論文被引次數低與多方面因素有密切關系。筆者結合CGS 的實際情況,總結以下幾方面影響因素:
(1)學科因素
學科特點直接影響期刊發文被引次數。CGS 是綜合性地理學術刊物,刊登內容涵蓋地理學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科學三大分支學科。一方面,由于刊登內容過于廣泛,分散了國內外學術界對本刊的關注度。另一方面,不同分支學科SCI 源期刊的數量不同、學科發展特點不同,也影響了刊文被引用的情況。由表4 可見,自然地理學方面的論文被引用情況相對較好,2009-2013 年期間每年的影響因子都高于期刊平均影響因子(表1)。地理信息科學方面的論文被引用情況居中,由于CGS 是地理學刊物,發表的純理論、純技術的地理信息科學方面的論文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引用;人文地理學方面的論文被引用情況相對較差,2009-2013 年期間每年的影響因子遠遠低于期刊平均影響因子(表1)。其原因為人文地理學方面的SCI 和SSCI 源期刊較少,致使人文地理學論文被引次數相對較少。

表4 CGS 不同分支學科發文量、被引次數、影響因子變化情況
(2)期刊因素
期刊的發展階段直接影響期刊發文的被引次數。CGS雖然已于2008 年入選SCI-E,但所刊發的文章中尚缺少高水平的論文、高質量的國際論文和著名專家的論文。本文對引用CGS 發文的第一作者的國家分布進行了統計,由分析數據可見(表5),CGS 刊發的論文被國內作者引用的次數占85%以上,多被國內學者和國內期刊引用,而發文被國外作者引用的次數較低,占總被引次數10%左右。說明CGS 尚處于發展的初期,受國際關注度還比較低。

表5 引用CGS 發文的作者分布情況
另外,由于地學期刊的地域性特點[4],盡管CGS 是一個國際性期刊,但目前其論文多以中國為主要研究區,其作者和引用者也主要來自中國。國內地學期刊的被引情況均面臨類似問題。研究表明,由于地學期刊的地域性特點,國內SCI 期刊被引頻次集中在國內學者和國內期刊的現象將在較長時間內存在[5]。
刊載文章的類型和欄目設置對刊物的影響力和被關注度也有一定影響。CGS 發表文章的類型單一,多為研究論文,缺少綜述、簡訊等被引用率較高的文章。同時,CGS發文內容比較分散,沒有根據發文內容和方向設置不同的欄目,不容易被讀者關注、下載和引用。
(3)論文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論文學術水平、論文來源、論文出版時滯、作者知名度等都會影響論文的被引次數。根據本文的統計結果,CGS 發文被引頻次分布不均,零被引論文數量較多,占55%以上(表6),缺少高質量、受到廣泛關注的文章,缺乏大尺度(如:全球變化的相關問題)、熱點地區、實驗數據翔實的論文,缺乏優秀的國際論文。
論文來源主要分為自由投稿和編輯部約稿。一般情況下,約稿學術質量高于自由來稿。CGS 發文多為自由投稿,總體水平偏低。缺少國家級重要項目、國家級團隊的約稿,而這些項目和團隊的稿件可能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引用。
論文出版時滯對發文被引頻次也有一定的影響。由于地理學研究周期長,導致地理學文獻半衰期較長,文獻老化速度慢。地理學期刊的引用時差(從論文出版到被引用的時間)要長于其他學科,在發表后的兩年內并非是引用的最高峰。這可能是導致地理學期刊影響因子低的原因之一。
作者知名度和文章的被關注度和被引用情況存在關聯性。一般情況下,論文作者經常有目的性地引用著名學者發表的文章來增加自己文章的權威性,使得知名度高的作者的論文被引用次數較高。但CGS 作者多為博士生,缺乏著名科學家的投稿。

表6 CGS 前兩年發文零被引論文數分布情況
本文統計數據顯示,CGS 影響因子總體不高,2011 年和2012 年連年下降。通過分析影響因子下降的原因,刊物及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提高CGS 的影響力。
稿源的質量和研究范疇是學科論文被高引的一個最基本的要素[6]。目前,我國大多數期刊不僅難以吸引國際的優秀稿件,甚至對本土科學家的優秀稿件也缺乏吸引力。我國英文期刊正遭受著優秀稿件流失嚴重的困擾[7]。CGS也面臨優質稿源流向國外期刊的問題,盡管稿源充足,稿件錄用率為25%左右,但是稿件總體水平偏低,缺少優秀投稿。另外,CGS 作為地理學期刊,涵蓋學科廣,刊發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環境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遙感及其地理信息系統等不同分支學科的論文。而近幾年,各專業期刊都在積極爭取優質稿源,專業性較強的稿件流向了相關的專業期刊。為改進CGS 的稿源情況,近年來編輯部積極開展了專家約稿工作。
3.1.1 加強高水平研究綜述的約稿工作
著名專家撰寫的綜述文章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較大。在主編和編委的幫助下,2011-2012 年CGS 發表了幾篇高水平的綜述,例如:香港大學林初升教授撰寫的有關中國城市化的論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蔡強國研究員撰寫的有關土壤侵蝕的綜述文章,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劉曉冰所長與國外學者合作撰寫的有關黑土的綜述等等。我們檢索的數據顯示,這些論文的下載量和被引次數相對較高,提升了CGS 的影響力。
3.1.2 加強著名專家的跟蹤約稿
著名學者撰寫的論文會選擇級別更高的目標期刊進行投稿,因此,高水平作者需要邀請撰稿。CGS 各分支學科編輯及時跟蹤研究動態,有針對性地約稿。例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彥隨研究員是土地利用與城鄉發展領域的專家,曾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多篇影響力較高的論文,其約稿在CGS 發表后,被關注度較高,被引次數相對較多。
3.1.3 跟蹤高被引論文約稿
研究結果顯示,被引頻次較高的前20%的文獻對各刊影響因子的貢獻率均超過80%[8]。通過高被引論文的選題策劃,可以提高科技期刊的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9-12]。CGS 負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科學方面稿件的各編輯根據已發表文章的引用情況,緊密追蹤研究刊發文章高被引頻次論文的內容和類型,總結國際學術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有目的地向專家約稿,以使得刊物后續發表的論文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引用。
3.1.4 加強學術會議專家約稿工作
參加學術會議是一項重要編輯活動,是編輯獲取最新科技成果和發掘行業內熱點的平臺,是編輯與專家、作者交流的平臺[13]。CGS 編輯選擇參加專業領域內高級別全國性會議和高水平的國際會議進行專家約稿,并為文章的發表提供便利條件。例如:CGS 編輯在參加國際景觀生態學大會期間,約請到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紀遠研究員的論文,稿件投到編輯部后,我們對稿件加速處理,及時發表,該文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下載量和被引次數居首。
3.2.1 為國際會議發表專刊
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不僅可以宣傳期刊,提高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還可以開展專刊組稿工作。CGS 為第八屆國際景觀生態學大會出版了論文專刊,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專刊中傅伯杰主編、陳利頂研究員等撰寫的論文下載量和被引次數較高。
3.2.2 為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課題出版專刊
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課題的科研論文往往具有較高的創新性或實用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科發展的動態,代表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14]。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并將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在CGS 主編的幫助下,我們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碳專項)首席專家劉國華研究員約請,為其專項出版了專刊“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of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in China”。在該專刊僅僅出版3 個多月時,其中有的論文下載量已名列前茅,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3.2.3 邀請國內知名學者組織專業會議專刊
2012 年北京大學沈澤昊教授在中國生態學學會年會上成功地組織了“網絡景觀的結構與功能”專題會議,CGS邀請其作為特邀編輯,組織出版“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etwork in Landscape”專刊,集中展示和推動當前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
3.2.4 邀請知名學者為特邀編輯,組織專欄
在香港大學趙曉斌教授的幫助下,CGS 發表了專欄
“China's Spatial Strateg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ational 12th Five-year Plan—the Public Forum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受到廣泛關注。
對引文類型分布的分析結果表明,CGS 以國內引用為主,國外引用頻次較低。說明CGS 刊發的國內論文較多,國際論文偏少;國內關注度較高,國際關注度較低。因此,國際化程度急需提高。一方面,我們通過國際編委組稿、國內編委和編輯參加國際會議組稿、網上組稿等措施,使國際論文比例逐年提高。另一方面,提高了編輯程序和手段的國際化水平,吸引更多的國外投稿。其次加大了宣傳力度,方便讀者獲取。進一步完善了期刊網站功能,提供動態網頁和超級鏈接等增值服務,及時更新信息,宣傳期刊;也在國內外學術會議、期刊展覽會上開展了廣泛的宣傳工作。
地理學研究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動態性和方法多樣性的特點。自然地理論文更多關注全球變化、大尺度、中國熱點地區及實驗數據翔實的論文;人文地理注重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的融合,特別關注在經濟轉型期人地關系發生的劇烈變化,注重擴大研究區域和時間范圍;地理信息科學關注新技術在地理學中的應用及國外可應用的先進技術方面的論文。同時,刊物繼續優化和拓寬自然地理方面的優質稿源渠道,增加自然地理方面論文的刊載比例,進一步提升自然地理方面論文的關注度,從而提高刊物的影響力。
論文發表周期短,科研成果面世快,其時效性強,可間接擴大期刊信息量和傳播量,其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就高[15]。地理學期刊的引用時差要長于其他學科。根據編輯部對引用情況的統計,文章至少發表半年以后,被引用的機會才會逐漸增多。因此,CGS 努力開展網上優先發表工作,增加網上優先發表論文的數量,以縮短發表時差,延長論文可被引用的時間,提高論文被引率。截至目前,CGS 每期印刷的文章基本都網上優先發表2 ~6 個月,逐漸增加了文章被引用的時間。
期刊網站是網絡化時代宣傳、展示期刊的重要窗口,是擴大期刊市場占有率、吸引讀者、提高期刊競爭力的有效途徑[16]。CGS 網站上除了有期刊的主辦單位、期刊簡介、影響因子、投稿鏈接、最新發表文章及網上優先發表文章等內容外,還將以往刊登的文章按年份、期號放在頁面的顯著位置,便于讀者檢索。CGS 在中國地理資源期刊網、中國地學期刊網、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網站有刊物網站的鏈接,并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優點[17],提高期刊傳播科技信息的時效性,最大限度地擴大期刊的影響。
總之,近兩年來CGS 通過各方面努力,發文質量有了較大提高。隨著約稿力度加大、專刊出版以及其他一系列措施的實施,CGS 在2013 年的影響因子顯著提高。我們的預期目標是在保持影響因子穩定的基礎上,爭取逐年增長,逐漸提高刊物國際影響力,使得CGS 進入良性發展階段。通過不斷提高CGS 的國際化程度和學術水平,使其進入國際主流地理期刊行列。
[1] 胡清華.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2-2011年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及啟示[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 (4):699-702.
[2] 黃翠芳. 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分析——以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Web 即年下載率和總下載量為分析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 (6):999-1004.
[3] 李曉萍,姜瑾秋,邢寶山,等. 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在期刊評價中的作用[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 (4):270-272.
[4] 鞠建廷. 中國地學期刊的國際化思考——以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 (6):736-740.
[5] 鞠建廷. 中英對照發表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損失——以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 (2):229-230.
[6] 原俊鳳,錢亦兵,彭永生,等. 論期刊定位的重要性——以《干旱區科學(Journal of Arid Land)》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 (5):719-720.
[7] 伍軍紅,肖宏. 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統計分析[J].編輯學報,2013,25 (5):507-510.
[8] 劉雪立. 10 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構成特征及其啟示[J]. 編輯學報,2014,26 (3):296-300.
[9] 劉雪立. 2004-2008 年我國情報專題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統計分析[J]. 情報雜志,2010,29 (1):64-67.
[10] 方紅玲. 2003-2008 年眼科學高被引論文統計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 (2):197-200.
[11] 呂小紅. 分析高被引論文 明確選題組稿方向——以《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303-307.
[12] 陳芳. 動物醫學類期刊高被引論文分析及其對編輯選題組稿的啟示[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 (5):818-821.
[13] 郭雨齊,董萌,王桂穎. 科技期刊編輯參加學術會議策略[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 (1):142-144.
[14] 徐國紅. 2006-2010 年7 種編輯出版類核心期刊學術影響力動態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 (3):482-486.
[15] 李煥榮.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選題思路和組稿方式探討[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 (1):104-106.
[16] 程維紅,任勝利,路文如,等.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網站建設現狀[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 (5):649-655.
[17] 陳理斌,武夷山. 世界學術期刊出版周期與期刊影響力關系探索[J]. 情報科學,2010,(10):116-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