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亞民 田成良
(1.濟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寧 272100;2.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北京 100080)
經歷了10多年的新課改,教師們對三維目標從認識到落實都有了很大的改觀,現在的物理課堂,不僅注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建立過程,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然而,廣大教師對情感目標認識不夠,認為只要落實好知識和能力目標就行了,情感目標不重要,可有可無,備課時有的抄襲教輔材料,有的隨便編寫幾句,教學中也沒有具體的設計和體現.2011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使每個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得到發展.課標中不僅提出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要求,還提出了為學生終身發展的更高目標.新課標告訴我們,只教給學生知識和方法還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人的教育,在物理課堂中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人生品質,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終能落實我們的育人目標.本文將從常見的物理規律、概念教學中介紹如何實現這一育人理念.
凸透鏡是初中物理光學中一個重要的元件,課標中要求,了解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通常會組織學生親身參與活動,用太陽光或平行光源、凸透鏡進行實驗,觀察光線的變化情況,嘗試點燃火柴,從而認識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然后再引入焦點、焦距、光心等名詞,為全面了解凸透鏡做好鋪墊.以上活動完全能符合知識和能力目標的要求,但從學生品格培養和全面育人的角度來看以上要求還不夠.
啟示:實驗結束后建議教師安排以下活動.同學們剛才通過實驗認識了(如圖1所示)凸透鏡對光的作用,相信實驗中耀眼的光斑一定會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條條光會聚在一起竟能產生如此震撼的作用,由此也會聯想到,當我們面對困難時,若大家團結起來,齊心協力向一個方向努力,會不會也能產生強大的力量呢?在這個實驗的啟示下,請大家談談對集體的認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這樣不僅讓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都有收獲,而且從情感上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體會到集體的力量之大,感悟到大家齊心協力,一定會克服種種困難,有了集體的意識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

圖1
滑輪是一種簡單機械,在研究其特點時,一般要測量拉力的大小、方向、移動距離等內容.課堂上,讓學生分別組裝兩種滑輪提升鉤碼,測出拉力,對比拉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實驗可以得到:定滑輪不能省力,但可以改變拉力的方向;動滑輪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拉力的方向.定滑輪和動滑輪在使用中各有優、缺點,為能更大的發揮二者的優點,常把它們組合成滑輪組使用.滑輪組不僅彌補了二者的不足,還擴大了它們的優點(如圖2所示),定滑輪本來只能改變一次力的方向,滑輪組可以多次改變;動滑輪可以省一半的力,滑輪組中的拉力僅是F/n.
啟示:以上設計能達成學生知識和能力兩個維度的目標,但情感目標的情況體現還不清楚.著眼于學生品格的培養,從全面育人的角度,我們還可以從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組合——滑輪組中受到很好的啟示,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從而使情感目標進一步得到落實.教學活動結束后,建議給學生以下問題:滑輪的組合不僅可以揚長避短,而且還能揚長補短,能發揮更大的優勢.請學生們結合學習滑輪組體會,思考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是否也可以優化組合,揚長補短,發揮每個人的優點,獲得更大效益.讓學生分組交流,在討論中提升認識,從而形成優化組合、揚長補短的意識.

圖2

圖3
在學習功的原理時,先用手提著測力計測量鉤碼上升的高度h和拉力F1大小,然后再用動滑輪提升同一鉤碼到相同高度h,測出所用拉力F2和拉力移動距離s,分別算出兩次拉力所做的功(如圖3所示).通過實驗可知,使用動滑輪做功不小于直接用手做的功,換用杠桿、斜面等機械結果一樣,即使用機械不省功,省力的機械費距離;費力的機械省距離.以上設計學生在知識上掌握了功的原理,測量和實驗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但是情感目標的落實還不夠明顯.
啟示:實驗結束后建議教師采取以下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根據機械功原理大家可知,省力的就要費距離;省距離的就要費力,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是沒有的.機械功原理與大家的學習是否類似呢?在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時,若你的綜合能力低,則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可成功;若想用較少的努力獲得成功,則你必需有足夠強的綜合能力才可以.事實上學習和機械功是一樣的,沒有捷徑可走,成功的路上,少不了堅持不懈的努力.
相信在上面的交流中,學生不僅從知識上掌握了機械功原理,更重要是在情感上收獲了學習中的“機械功”,人人向往成功,但成功的路上必然會付出辛勤的勞動,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這樣會讓學生進一步樹立刻苦學習的意識,養成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優良品質.
在學習電磁感應時,一般先從奧斯特實驗引入,通電導體的周圍存在磁場,從而把電和磁緊密地聯系起來,按照逆向思維,電可以產生磁,磁也應該能產生電,怎樣能讓磁產生電呢?接著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把導線放在 磁場中,看如何才能產生電流,通過各種嘗試(如圖4所示),最后可以得出:導體在切割磁感線時可以產生感應電流.然后介紹法拉第的故事,從磁到電,看是簡單的過程,法拉第卻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他堅信,電可以產生磁,磁也一定能產生電,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經過多年的努力才獲得成功,最終得到感應電流.

圖4
啟示:本節課從知識上學生收獲了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在實驗中學生的設計、分析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煉,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情感方面的培養.其實情感方面的收獲更重要,法拉第堅定自己的信念,不怕失敗,不怕挫折,敢于拼搏的精神,歷盡千辛萬苦,最后獲得成功,這才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從全面育人的角度來看,有時情感的培養比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更重要,通過本內容的學習,應讓學生向科學家那樣,樹立遠大的目標,不怕困難,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良好品格.
在物理教學中,物理概念、規律、公式的學習,處處都隱含著育人的哲理,只要我們從全面育人的角度去思考,學生收獲的就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更多收獲的是良好品格,是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