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上海 200433)
人類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是通過教育者系統的傳授,讓學習者“接受”人類已有的知識;二是通過學習者的親身實踐,“體驗”到知識使用的樂趣,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通過內心體驗和主動參與去學習.通常把與前者相應的教育稱之為“傳授性教育”,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稱之為“接受性學習”,把與后者相適應的教育稱之為“體驗性教育”,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稱之為“研究性學習”.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看,這兩種教育、兩種學習方式不可或缺,它們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同的價值.對每位學生而言,都是必須的,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只有兩條腿都健壯,才能走得穩、跑得快.
過去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單一,主要甚至完全依賴接受性學習(包括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比較被動,為此,當前在物理教學中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教師改變教學模式顯得十分必要.《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把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二期課改”的重要目標之一.[1-2]
靜電很奇妙,學生很有興趣;但是靜電實驗易受干擾,受環境(例如濕度)等因素影響較大,效果不明顯,所以教師在講解“靜電的利用和防范”這一堂課的時候,較多停留在口頭上、黑板上.上海市“二期課改”倡導的“體驗性教育”、“研究性學習”,引發了筆者深入的思考.能否給學生增加一些靜電方面的體驗呢?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重新建構了“靜電的利用和防范”這一堂課,增加了學生的靜電體驗.下面就是這一堂課的“體驗”設計及設計思想.
體驗1:靜電除塵實驗.
體驗類型:演示實驗.
實驗器材:高壓靜電發生器、靜電除塵演示儀.
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1)連接高壓靜電發生器和靜電除塵演示儀.
(2)在除塵演示儀內放入煙塵.
為達到較好的實驗效果,需要較濃密的煙霧,可之前收集在其他的容器中.但由于煙霧在容器中本身就會吸附和沉降,所以最好是隨制隨用,而且實驗時,要迅速放入,盡快增加電壓,對比效果才更明顯.
(3)打開靜電發生器開關,增加電壓至3×104V,即可看到煙塵迅速消散.實驗效果如圖1(除塵前)和圖2(除塵后)所示.

圖1

圖2
在筆者的實驗中,正負兩極(徑向)距離約7cm,電壓增至2.5×104V時,即可觀察到明顯的煙塵消除現象.但電壓越高,煙塵消除得越快,而煙塵消除得越快,視覺對比越明顯,實驗效果就越好,所以,筆者建議高壓靜電發生器的輸出電壓要留有適當余量.本實驗可讓學生參與操作,但要注意安全.
設計思想:經濟的高速發展,意味著人們將越來越多的礦物資源轉化為工業原材料和產品,同時也將越來越多的廢棄物拋向大自然.從工廠煙囪中冒出的滾滾濃煙中就含有大量顆粒狀粉塵,它們嚴重污染了環境,影響到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健康.
我們要發展,但不要濃煙,怎么辦?靜電能做到.
采用了除塵技術以后,從煙囪的排放物中,再也看不到濃黑的煙霧了.靜電除塵已被人們公認為是高效可靠的除塵技術,廣泛應用在工業除塵領域,[3]并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4-5]
靜電除塵的基本原理不難理解,效果圖也可以找到.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此重要的技術,如果僅停留在“聽說”階段,學生難免懷疑.而如果能親眼看到靜電除塵的效果,體驗靜電除塵的高效,不但可以對靜電的利用形成更直觀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用科技踐行環保的種子.
體驗2:靜電潛像.[6]
體驗類型:學生實驗.
實驗器材:“油膜法測分子直徑”的一套實驗儀器(含有機玻璃板1塊、蒸發皿1個、記號筆1支),絲綢(或者類絲綢布料)、面粉.
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1)清潔有機玻璃板板面.在日常的存儲或者使用中,由于摩擦等原因,板面可能已帶有靜電,這將影響后續實驗效果,所以,在使用有機玻璃板之前,應使用清水洗凈,再用普通棉質抹布(或紙巾)輕拭擦干.注意,要避免使用化纖材質的抹布,減少在擦拭過程中因摩擦而引起的靜電.
(2)制作“靜電筆”.用絲綢裹住記號筆(或其他筆)尖即可.如圖3所示.由于筆被絲綢裹住在板上書寫時,筆跡勢必要變粗,所以在選擇記號筆時,應選擇較細的.“靜電筆”的制作原則就是保證有足夠厚度的絲綢與板面接觸,并且筆跡的粗細要偏細為好.
(3)寫“靜電字”(或畫其他靜電潛像).用“靜電筆”在有機玻璃板上按正常筆畫順序摩擦寫字,每一筆畫寫2~4次為宜.摩擦次數過少,最后顯影出來的字筆畫不夠清晰;摩擦次數過多,最后顯影出來的字筆畫過粗,甚至筆畫間重疊,使得對比不突出.
(4)顯影.寫好“靜電字”后,將有機玻璃板豎起,用手指尖捏取少量面粉,在有機玻璃板寫有靜電字的一面均勻撒下,讓面粉顆粒飛過板面,如圖4所示,靜電潛像即可顯現.由于有機玻璃板在擦拭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額外的靜電,這些額外的靜電也會吸附一些面粉,所以待靜電潛像完全顯出后,保持有機玻璃板面豎直,輕輕敲打,震落冗余面粉,即可得到對比清晰的潛像顯影.如圖5和圖6所示.

圖3

圖4

圖5

圖6
設計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講到“靜電的防范與利用”這一節內容的時候,靜電復印的基本原理作為典型案例,幾乎是必講的.那么如何將靜電復印的過程講清楚,就成了一線教師備課時候經常思考的問題.
在靜電復印技術的核心原理中,在硒鼓上形成靜電潛像是最為重要的過程.此過程通過教師講解,對學生而言雖然不難理解,但是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產生懷疑.
如果學生能親自制作一幅靜電潛像,并將其顯現出來,這種自主體驗無疑會加深學生對靜電復印技術的理解,增強靜電利用的認識.
帶著這樣的想法,筆者在準備靜電復印這部分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重新設計了實驗,對靜電潛像實驗進行了改進,使該實驗具有較高的易操作性和可靠性,便于學生進行自主體驗式學習.
體驗3:電火花的危害——自助加油時因靜電致油槍起火.
體驗類型:視頻體驗.
視頻來源:互聯網.在各大搜索引擎或者視頻網站中輸入“加油站,靜電起火”等關鍵詞即可搜索到相關視頻素材.
視頻截圖如圖7所示.

圖7
設計思想: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靜電引發的事故災害并不罕見.上網搜索一下關鍵詞“靜電事故”,可以看到很多報道.但文字和語言的介紹,相對于圖片和視頻而言,沖擊力不足,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果選用工廠類靜電事故后的圖片,則會由于情境設定與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不足以引起學生的重視.
互聯網上的資源極其豐富,使用得當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加油站自助加油時因靜電起火的視頻,能很好彌補文字和圖片的不足,貼近生活,可以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配以教師簡單的提問(沒有明火引入,為什么起火了?)、解釋(靜電火花引發的事故)和展開,靜電的危害,不言自明.
體驗4:避雷針原理.
體驗類型:演示實驗.
實驗器材:高壓靜電發生器、尖端放電演示儀.
實驗步驟:
(1)連接高壓靜電發生器和尖端放電演示儀.
(2)先調節尖頂和球頂的高度,使得球頂和尖頂等高.打開靜電發生器開關,增加電壓至發生放電現象.觀察完畢后關閉靜電發生器開關.
(3)再調節尖頂和球頂的高度,使得球頂明顯高于尖頂.重復操作2.
實驗效果如圖8(等高時尖端放電)和圖9(有明顯高度差時高處易放電)所示.

圖8

圖9
設計思想:閃電是生活中另外一種常見的 “電火花”,它是自然界的巨大的靜電放電現象.信息時代,學生在新聞圖片或者影視作品中常可見到雷擊現象,雷擊事故對學生而言,并不陌生.而如何“防止雷擊事故的發生”,或者“降低雷擊的傷害”?這個問題一般學生也能回答得出來——使用避雷針.可是避雷針的原理是什么?安裝避雷針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事情?這些問題學生就比較模糊了.
實際上,在防雷避雷領域里,避雷針是以前的叫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中,已經放棄了這一稱呼,而代之以“接閃桿”.[7]之所以將避雷針改名為接閃桿,是因為以前的名稱不科學,沒有反映出接閃桿的原理.避雷針剛剛出現在中國時,人們以為它可以避免房屋遭受雷擊,所以稱其為避雷針.但事實上,避雷針保護建筑物的方式并不是避免房屋遭受雷擊,而是引雷上身,然后通過其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地下,從而起到保護建筑物的作用.正因為這個原因,也有人建議將避雷針改名為引雷針,但總的來說,還是接閃桿這個名稱最為貼切.
一套簡單的儀器,兩個簡單的實驗,就可以創造一次近距離的觀察、體驗,而后靜電放電的規律就已經呼之欲出,教師此時再講解就水到渠成了.
自主體驗式學習可以讓學生發揮主動精神,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自主體驗式學習可以使學生的內在積極性被充分發揮出來,把學習變成一個快樂的過程.自主體驗式學習,把學習與應用的過程直接結合在一起,或者把學習放在真實的情景中,或接近真實的情景中,更有利于學生明白所學習的知識、技能、方法的意義,有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化.
因為認識到了體驗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意義,教育決策者和研究者們都賦予體驗很高的地位.各地的課程改革都強調了教學模式的建構應以學生的體驗為核心,體驗應成為課程論和課程改革新的價值取向.[8-9]
本文是筆者按照物理新課程理念,針對“靜電的利用和防范”這一堂課,構建的一篇以體驗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本文中的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增加了學生對靜電的多方面體驗.相對于單純的口頭介紹,讓學生親眼看到靜電除塵的高效,親自制作一幅靜電潛像,這些體驗設計,把知識由紙上的平面介紹改為情景的立體再現,可顯著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
(2)貼近生活,拉近了學生與科學的距離.例如,靜電除塵實驗的演示,可使學生理解處理工業霧霾的方法,提高用科技踐行環保的意識.靜電潛像的制作,可幫助學生理解復印機的核心原理,感受科技與現代生活的聯系.加油站靜電事故的視頻,可使學生認識到電火花的隱患其實并不遙遠,從而在易燃易爆物品處(例如加油站)提高安全意識.尖端放電實驗,可使學生理解避雷針的基本原理,了解科學防雷避雷的方法.
(3)實驗易操作,現象明顯,可靠性高.高壓靜電發生器的使用,避免了一般靜電實驗效果不明顯,現象可重復性低的缺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甚至可以請學生來完成演示實驗,亦可達到良好實驗效果.在靜電潛像中,“顯影劑”——面粉的使用,既提升了實驗效果,又降低了實驗“成本”,便于將演示實驗推廣為學生實驗,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和科學體驗.
“靜電利用與防范”的形式、方法很多,在有限的高中教學時間里,面面俱到地介紹、講解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從生活出發,增加學生的科學體驗”,就成了這節課內容選取的主要依據.使學生在自主體驗中,生成問題,引發思考,這種學習模式可以拉近物理與日常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本教學設計,經課堂實踐檢驗,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一句“(物理)真有趣”就是最好的詮釋,其深遠意義恐不是分數能衡量的.
1 陸伯鴻.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試行稿)的改革要點[J].現代教學,2005(3).
2 上海教育.《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試行稿)》說明http://www.shmec.gov.cn/web/search_engine.php.
3 王顯龍,何立波,賈明生,陳恩鑒.靜電除塵器的新應用及其發展方向[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3(3).
4 王志勇,鄧高峰,徐昭煒,王智超,李增和.靜電式空氣凈化器對PM2.5凈化效果研究[J].環境與健康,2013(7).
5 堀邦夫,太田敏明.靜電式汽車空氣凈化器[J].國外汽車,1984(1).
6 王立斌.靜電潛像實驗的改進研究[J].物理教學,2014(8).
7 千素蘭.《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宣貫[J].電氣工程應用,2011(4).
8 李鐵美.高中物理體驗式教學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