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國
(江蘇省揚州市新華中學,江蘇 揚州 225009)
物理是學生認為最難學習的課程之一.學生之所以怕學物理,除智力因素之外,其物理量多、公式應用條件靈活、思路分析復雜等因素,給學生的物理學習帶來較多的問題和困難.根據筆者經驗,若能把“情感教育”融入到物理教學中,物理的教和學也就變得容易多了.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談談筆者的做法,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權作拋磚引玉之用.
在物理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和社會的進步都與物理學的重大發現和物理知識的應用分不開.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這是以17-18世紀牛頓力學的建立和熱力學的發展為基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社會的發展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是從19世紀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和麥克斯韋創立電磁理論開始的,這些理論推動了電機、電器、電信設備的發明和制造,在此基礎上人類才進入了電氣時代;現在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是以20世紀以來相對論、量子論的創立和發展為基礎的,相對論和量子論的發展極大地拓寬了人類認識物質基本結構和基本性質的視野,促進人們大力開發新材料、新能源和微電子技術.未來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只有學好物理,才能靈活運用物理知識改變生活、改變世界,為人類造福.通過講述這些富有情感的內容,可以極大地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對社會進步雖然作用巨大,但要學好物理畢竟不容易,一定要向學生適時滲透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過物理學家的故事,引導學生不能因為一兩次物理考試沒考好,就對自己的物理學習失去信心.例如,開普勒花了20多年的時間觀察行星運動,才總結出了“行星運動三定律”;法拉弟經過10年不懈的努力才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居里夫婦為提煉放射性元素鐳而甘受放射性的損害,他們的女兒、女婿也因從事這項工作而英年早逝……教育學生要學好物理一定要有吃苦耐勞、一絲不茍、科學嚴謹的精神,絕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想法.
有一次年級舉行拔河比賽,在比賽前的物理課上,筆者對所教的兩個班從物理方面進行了指導,例如重心的高低、雙腳的站位、身體的傾斜度等.比賽時又進行了現場指導,結果這兩個班分別獲得第一名和第二名.兩個班學生非常高興,真正體會到了“學有所用”,體會到了知識的力量.同時,也明顯感到他們看筆者的眼神都不一樣了,多了一些佩服和尊敬.
自從劉謙在春晚上表演過魔術,許多電視臺就開設了不少與魔術有關的電視節目,許多學生也對魔術感興趣.筆者就有意識上網搜集一些不很復雜且和物理有關的魔術,又買了一些魔術道具.在物理課上學到與此相關的物理知識時,就把魔術道具拿出來演示.例如,筆者在網上買了劉謙表演的“意念螺母”的道具(只要幾元錢),在講到傳感器時,表演了此魔術,學生非常驚訝.進一步揭示了此魔術的原理:螺母內部有一個干簧管、小電機、鈕扣電池,表演者的手指上貼有一塊很簿的磁鐵,當手指靠近螺母時,干簧管接通電路,電機帶動螺母轉動.當手指遠離螺母時,螺母停止轉動.學生聽后發出了“喔,原來是這樣!”的聲音,在這樣的感嘆聲中,不僅包含了對魔術揭秘的快感,也包含了學生對物理知識更深的理解.這一“揭秘”過程拉近了學生和物理的距離,使學生體驗到了物理學的魅力.
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學生看得見摸得到,學生比較熟悉,因而感到親切,在物理教學中應用生活現象建立物理概念,形成物理規律,再回歸到生活中去,不僅可以使我們的教學變得生動鮮活,避免了物理知識的抽象化、空洞化,而且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充滿著物理知識,生活中蘊含著物理規律,物理知識與社會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物理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是熱情還是厭倦,這體現了物理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情感.由于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情感對學生具有強烈的感染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物理課堂教學中,為數不少的教師或因缺乏足夠的專業思想和教學熱情,或因片面認為物理教師講授的是科學知識,只要用符合邏輯和科學的語言去說明事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課堂教學中表情麻木冷漠,講授平淡無奇,從而造成課堂氣氛壓抑、沉悶,學生聽課容易分心、走神,不愿意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對教師布置的任務則敷衍馬虎,久而久之則形成對物理學科的消極情感.
筆者習慣在上課前20min重新熟識講義,使自己的情緒始終處于飽滿振奮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情緒也興奮起來,課堂氣氛也就隨之充滿生機和活力,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正如贊可夫所說:“如果教師本身就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知識的獲取”.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間存在著知識信息交流和情感信息交流,兩種交流相互影響,當知識交流和情感交流都暢通時總流量最大.良好的師生情感有助于視察學生心理世界,有助于取得真實的心理信息.因此筆者熱愛親近學生,更熱愛、親近學習上落后的學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們,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盡力及時解決他們各方面存在的困難,使他們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真誠的愛.從而形成一種融洽、和諧的亦師亦友的關系.因此,他們有什么心理話,遇到什么困難都喜歡跟筆者談,也喜歡上筆者的課,并積極配合好教學,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物理成績進步較快.
教師的情緒極易感染學生,當教師面帶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走進教室教學時,學生會倍感親切,快樂之情油然而生.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配合默契,這樣才有利于知識信息的傳遞.物理課應該是“微笑的課堂”,筆者始終用真誠的微笑面對學生.一個和藹可親、語言幽默、感情豐富的物理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將物理的魅力展現給學生,學生從喜歡物理教師開始,到喜歡上物理課,最終喜歡物理這門學科,使學生的良好情緒逐漸上升為學物理、愛物理的情感.正如古人所說:“親其師而信其道”.歷史上有不少名人,就是因為信任和尊重某位教師,而這位教師的一句話或某一件事,決定了他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并作出杰出的貢獻.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有一種自我實現、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所以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獲得成就感.為了讓學生有成就感,在教學中筆者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分層施教,注意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和梯度,創設更多的條件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上的成就感.比如說課堂提問,讓能力強的學生回答一些較難的問題,而讓能力弱的學生回答一些容易的問題,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
學生作業情況是教學效果的一種反映.筆者經常在批改作業時加上一些簡短而有鼓勵性的語言來進行評價.如“好”、“很好”、“不錯”、“有進步”、“計算能力有提高”等;又如做對的地方打勾,而做錯的地方不打叉,單位錯了畫個圈,答錯了打個問號等;對作業做得比較好的學生,則在課堂上進行表揚等等,這些措施都是對學生極大的鼓勵.
物理課上該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的實驗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動手.現在有很多物理教師為了方便,實驗基本不做,變成教師講實驗,學生聽實驗.筆者認為這是不對的,“聽實驗”與“做實驗”的效果截然不同.教師這一次講了,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又忘記了,還要再講.有時教師還抱怨學生太差,腦子笨,殊不知問題恰恰出在教師身上.如果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際操作,從而發現了與書本上講過的類似的現象或得到了某個結論,那該是何等的興奮.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知識的理解才是深刻的.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物理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在物理課堂上探究自然規律是一種最快樂的精神享受.教師要有機地運用情感的作用,有意識地進行情感交流;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感氛圍;教師要增加情感投入,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要讓學生在被尊重、理解、信任、關愛以及平等民主的環境中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