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婉勝男
摘要 :突發性事件一直都是影響人民生活穩定、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從我國目前新聞報道的環境上來看,不難發現,對于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不少新聞媒體還存在著一些避諱的態度,尤其是對于社會突發性事件,更是諱莫如深。例如在2014年媒體報道馬來西亞航班失蹤事件為例,不少新聞媒體都只是一帶而過,沒有進行跟蹤報道與深度剖析。央視新聞頻道雖然在此問題上進行了大量的報道,但是在深層問題的揭露和挖掘上還是有待商榷的。本文主要圍繞電視新聞欄目在突發事件中的議程設置,對如何有效合理引導公眾關注的新聞信息,如何履行新聞媒體職能和政府職能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指導意義。
關鍵字:議程設置;突發事件;電視新聞媒體;謠言
一、突發性事件基本概述
我國學者王歡在 《如何做到突發事件中的議程設置》一文中,對突發事件有這樣的定義:‘‘突發性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并很有可能造成社會危害和消極影響,需要采取應急措施予以應對的災害和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詳見參考文獻[2]。現代社會大眾傳播媒介高度發達,信息傳播迅速,突發事件發生后,大眾傳媒對新聞信息的傳播處理具有獨特的自身特點,處理手段不同,結果也就不同。突發事件處理失當,會造成社會危害并導致社會混亂,處理得當會控制事態的消極發展。
一方面,這些突發事件的新聞性特點日益顯現,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而它常常偶然突發,并帶有很強的破壞性,不僅是客觀事物急劇質變的狀態是一種非常態的表現形式,而且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受眾對信息的渴求也逐日增加,所以說,突發事件是一塊“試金石”,檢驗著媒體對新聞的掌控能力和報道能力。套用一句俗話:“世界上已真的沒有不透風的墻了”。任何方法的封鎖都不能完全阻斷信息的廣泛傳播。災難突發事件的消息傳播,不同于一般新聞的傳播,它是在極大時間壓力下對不確定狀態做出的無章可循的傳播。新聞媒體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樹立大局意識,保持冷靜,不能在公眾群情激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要講究藝術,在不知不覺中傳達政府的聲譽,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確引導中實現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
然而,我國在應對突發事件處理的過程中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有意隱瞞或封鎖具有一定新聞價值的信息,拖延消息發布時間,應對遲緩等違背大眾傳播的行為。恰恰由于政府或當事者擔心影響形象而對新聞信息的不當處理,才導致了正常的大眾傳播系統處于癱瘓狀態,人們無法從正規權威的渠道獲取信息,也就是說當前的信息滿足不了受眾的需求時,一些不正規的渠道“異軍突起”。謠言廣布,人心惶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受眾獲取信息的權利。
二、議程設置理論研究介紹
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作出如下定義:“所謂“議程設置理論”是指認大眾傳播具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能夠通過賦予各種議題以不同顯著性的方式,來影響人們對周圍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詳見參考文獻[1]。也就是說,大眾傳媒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的優先順序和賦予不同議題顯著性的方式,來有效地左右人們的看法。在大眾傳播高度普及的今天,我們的學習生活娛樂都與之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一份‘‘議事日程表”用來記錄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以及優先處理的順序。但由于我們的物理視野和活動范圍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會依賴于大眾傳媒,以便獲取更多的信息。我國電視新聞媒體在議程設置理論研究和應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研究視野狹隘,研究方法局限,研究領域也較窄,對議程設置的認識不夠到位,還有對突發性事件的避諱等方面,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三、議程設置效果的作用機制分析
1.大眾傳媒對議題的選擇報道
大眾傳媒報不報道這個“議題”,會影響到受眾對于這個議題的認知。新聞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負面消極的新聞信息,這類信息往往與國家所倡導的主流文化、先進文化相悖。例如,2012年媒體如何報道河南光山縣砍殺小學生案件中,不少新聞媒體都只是一帶而過,沒有進行跟蹤報道與深度剖析。央視新聞頻道雖然在此問題上進行了大量的報道,但是在深層問題的揭露和挖掘上也是有所商榷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媒體在有意無意地逃避這些負面新聞信息。
2.大眾傳媒對議題的突出報道
大眾傳媒通過賦予某項議題以 “顯著性模式”來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例如2010年,藥家鑫案。從事件發生到藥家鑫被判處死刑,媒體一直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和報道,引起了公眾對此案的持續關注。各大媒體在沒有進行取證的情況下紛紛報道、轉載藥家鑫是“富二代”猜測,并在無意中催化了公眾的憤怒,影響著司法的正常審判。而在央視的《新聞1+1》節目中所得的結論卻恰恰相反,主持人和嘉賓都在有意無意地弱化著藥家鑫犯罪的事實,稱藥家鑫為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認為藥家鑫壓力很大,心理扭曲,但罪不至死。而對事件的被害人張妙的家庭卻幾乎沒有進行跟蹤報道,傾向性十分明顯。可見,媒體對新聞事件的突出與淡化處理或多或少的都在影響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3.大眾傳媒對議題的優先報道
大眾傳媒按照一定的優先順序對某個“議題”進行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個“議題”重要性順序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傾向于了解媒體關注的問題,并依據媒體對各種問題的重視程度,確立自己看待事物的優先順序。下面我們就來分析議程設置在2012年美國總統競選中的作用。大選期間,電視媒體辯論是美國民眾比較關注的節目之一,兩位候選人激烈的舌搶唇戰引發受眾的興趣。三場辯論中,雙方分別就失業率、外交政策、稅收、女性地位等熱點問題展開辯論。媒體通過議程設置功能掌握新聞話語權,且傾向性十分明顯。美國主流媒體紛紛發表社論,支持奧巴馬連任。并在總統大選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民意調查,企圖引起大眾的重視,后期的媒體通過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催生選民的投票。對選民常給予以心理方面的暗示,驅使選民相信大多數人的選擇。這樣下來不但能左右選民的意愿,甚至能夠影響到美國的政治大局。
四、以<
1. <
自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啟動了重大以及突發新聞事件直播體制,第一時間報道四川汶川地震抗災情況。<
由此可以看出,相比其他的大眾媒介來說,電視媒介最大的特點就是“熱點化效果”突出,汶川地震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無疑是新聞報道最大的熱點,直播報道第一時間滿足了觀眾的信息需求,并及時進行權威發布,為受眾提供正式可靠的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此外,電視媒介作為傳統的主流媒介,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如將視覺聽覺手段結合在一起,實況轉播,記者連線,以及汶川地震直播場面,都給受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目擊感,此外,電視媒介擁有大量的受眾,受眾來源于各個群體,滲透于社會各個階層等等。
2.. <
馬來西亞航班MH370于2014年3月8日失去聯系,無疑是2014年關注度最高的新聞事件,世界為之揪心。此事發生以來一直是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由于事件撲朔迷離,大眾媒體報道的時效性差,導致在報道中各種真假消息散布廣泛,這一事件引發了我們很多關于新聞本身和大眾媒介傳播職能的思考。
根據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的謠言公式,“謠言產生與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也就是說越重要且越模糊的事件越容易產生謠言。馬航事件中謠言產生現象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頻繁發生的恐怖事件加劇了人們心中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飛機墜毀事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在大眾媒介議程設置的作用下,更是引發了極高的關注度;另一方面,大眾媒介對馬航飛機墜毀事件消息報道不及時且信息模糊,信息與官方信息自相矛盾有很大出路等。
然而,央視新聞對馬航事件概括表現為沒有獲得信息的第一渠道,傳播信息速度很慢。長期以來,我國在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和新聞報道中,官方和傳統媒體習慣提供結論形式的新聞報道,特別是相關部門要統一口徑后才敢對外公布信息。事件發生后,央視國際頻道在事件發生后的下午就開始了特別直播并請來專家分析,而《CCTV新聞》頻道則是第二天才開特別直播滾動并采訪專家跟蹤事件,這就造成了信息的滯后性,受眾無法在正規媒體中找到信息依據,從而使流言四起,受眾幾乎每天都在獲取不確定的消息。其次,事件進展,沒有進行及時全球跟蹤,且沒有對突發事件進行核實公布。在事件發生的24小時內,在央視新聞在微博上發布的63條報道中,有6組此類的發布與辟謠信息,明確確定假消息的就有8條,由此看見,央視新聞在面對突發事件初期處理過程中,缺乏一種新聞求證精神,并沒有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履行其應盡的義務,而這種烏龍事件的發生的也不只是發生在中國媒體,像馬來西亞、印度、泰國也都出現過前后意見不一致的問題。如CNN說衛星發現疑似殘骸可能是貨輪集裝箱,澳大利亞發布疑似飛機殘骸消息過早了。而對馬航事件報道的結果,中國媒體引用的幾乎是英美外媒最新消息,沒有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對其深度的剖析。
五、電視欄目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給我們的啟示
1.作為信息傳播者的大眾媒介
從大眾傳播職能上來說,電視欄目在突發性事件報道過程中不僅應該履行“把關人”的職能,還要對信息進行篩選、校準、把關,最后給出最準確的信息,并發揮環境監測和社會協調等重要作用。電視媒介是大眾公共稀有資源的使用者,本身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為公眾提供信息更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此外,大眾傳媒除了要要履行自身的職能外從事信息生產的傳媒界人員,還要自覺履行媒介自律義務,對信息進行核實與跟蹤報道,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道德素養,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力圖向受眾展示出客觀公正的信息。
2.作為權利控制機制的政府部門
我國在2007年通過了《突發事件應對法》,制定了相關的預案部門,各級政府在應對突發事件的意識雖然得到增強,但危機管理能力還有待提高,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各種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各種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頻發,暴露出我們在應急管理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政府需要落實應對突發事件的法律法規,不斷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做好預防工作,力圖從源頭上根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此外政府還要對媒體的不實報道,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穩定民心,科學處理好后期建設工作。
3.作為信息接收者的大眾
作為信息的接受者,我們身處信息源與信息通道多樣化的時代,最主要的是需要提升自己辨別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休養,養成對信息獨立思考的能力,減輕對媒介“議程設置”的依賴,積極地與媒介互動,通過反饋等行為來給媒介施加一定的壓力,監督媒介,從而獲得更可靠的新聞信息來源。
結語
新聞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對突發事件的新聞處理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受眾的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和判斷,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政府的形象和公眾的切身利益,大眾傳媒應重視獨特信源的掌握和發布。而對于信息的傳播以及對突發事件的處理,需要媒介、政府、公眾等多方面協調配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信息環境,社會才能安定、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04.
[2] 王歡 如何做到突發事件中的議程設置[J] 新聞世界 2012.08
[3] 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4. 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4] 殷曉蓉 議程設置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內在矛盾廈門大學學報 2008.03
[5]陸俠.《政府如何應對“麥克風時代”(人民時評)》. 人民日報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