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韓耀元18日表示,對生產、銷售假藥罪不再設置入罪門檻,除“銷售少量根據民間傳統配方私自加工的藥品,或者銷售少量未經批準進口的國外、境外藥品,沒有造成他人傷害后果或者延誤診治,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的以外,對生產、銷售假藥的行為都應該追究刑事責任。
假藥猛于虎,它對人們健康的危害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但未必每個人都能清楚的認識到什么才是假藥。在去年的倪海清售賣自制藥品治癌事件中,就曾有不少人為其喊冤,殊不知,就算有再多的患者跳出來相信藥品療效,它依然是假藥,不能擺脫違法的嫌疑。
假藥的認定不是藥品本身是否有害、無效,而是是否通過了審核,確認了療效等。假藥被分為自然屬性的假藥和法律屬性的假藥,在民眾普遍的意識中是自然屬性的假藥,即有毒有害或不具備藥品應有的用途。但在法律意義上的假藥,即使藥品具備應有的效果,未取得批準文號也同樣是假藥。一個藥品的上市應經過縝密的實驗與研究,決不是一個人拿出秘方,并且顯示出一定療效就能被認定為真藥,或許它現在有效,但其藥理作用并未經過臨床試驗,是否有短期或長期的副作用依然未知。
綜上推述,我國民間存在諸多“偏方治大病”、“祖傳秘方”中的“秘方”,毫無疑問屬于假藥。其一,它的療效不能確定,沒有得到試驗理論或者臨床試驗的支持,或許它本身無毒,但依然可能導致誤病,從而造成傷害。其二,它的出現不利于藥品監管,混亂藥品市場,容易被不法者鉆空子。話至此,或許有人覺得,過于嚴格的藥品法規是對中醫的一種傷害,不利于中醫藥學的發展,但筆者認為,兩者并不沖突。中醫藥學也有其嚴格的傳承和監管體系,中醫師都經過了專業系統的學習,與無資質的江湖郎中擅自開藥,高價出售,夸大宣傳并非一碼事。同時,江湖郎中的秘方橫行,也易傷了中醫藥學的誠信,假藥總是伴著虛假廣告而來,當療效達不到宣傳時,對中醫學的質疑當相應而生。
由于中醫在我國的基礎,不少人篤信偏方,這也是“神醫秘藥”往往在我國大行其風的原因,民眾不提高藥品認知,秘方假藥類依然有生長土壤。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幫助民眾改變這一觀點,正確認識藥品,如此才能實現假藥出現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理想局面,才能完成從點到面、從空到地、從法律書本到民眾手眼的對假藥全方位打擊。
從1997年《刑法》第141條規定了“生產銷售假藥嚴重危害人體健害”入刑,到2011年5月實行的《刑法修正案(八)》第23條中生產銷售即入罪,再到今天的生產假藥不設入罪門檻,都應追究刑事責任,我國對生產銷售假藥的入罪門檻一降再降,可以看出我國對假藥生產采取的零容忍態度。犯罪的零門檻無疑將有助于假藥的打擊,對假藥的零容忍有利于凈化醫藥體系,但再好的法律還要有實施配合,希望監管部門加強監管,讓假藥退出人們的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