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為
摘 要:貿易融資已成為影響中國外貿發展的日益重要因素,而當前中國的貿易融資業務仍舊受制于融資難、門檻高、專業人才缺乏以及一系列政策因素。本文擬在對當前我國貿易融資的體系構成進行分析和對業務發展規模進行估算的基礎上,分別從企業出口和進口兩個角度,總結了我國貿易融資業務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1)從供給主體看,我國銀行對融資工具的認識表面化,產品設計沒有考慮風險特征;(2)從需求主體看,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在出口融資方面受制于自身缺陷的約束。通過進一步對內在形成原因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性意見:(1)提高銀行貿易融資業務水平;(2)完善中小企業自身貿易建設;(3)加大國家扶持中小企業貿易融資的力度;(4)進一步構建風險管理體系;(5)借鑒國外先進的貿易融資經驗;(6)銀行降低貿易費用,減少貿易融資成本。對貿易融資業務在中國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貿易融資;進出口貿易;國有企業;中小企業
一、引言
當前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和第一貿易大國,但我國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問題,而進出口融資業務能較好地緩解企業的這一困境。一方面,貿易融資由于具有企業占用自有資金少,相比于其他融資方式準入門檻低、融資成本低、靈活性高、自我償付性好及收益高等優點,其作為一種新的融通資金的方式受到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及進口商的關注和使用。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國資本賬戶的開放,貿易融資在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融資業務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除此之外,對于企業來講,利用進口貿易融資方式進行企業經營具有一定的優勢。企業獲取的進口貿易融資屬于債務性融資,其與傳統的企業負債融資存在一定的區別。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隨著中國出口商品、服務結構不斷豐富和提升,對匯率避險等各項需求不斷提高,中國金融機構需要不斷提供能滿足企業匯率避險、開展新業務和長期業務的貿易融資新產品。隨著傳統信貸市場競爭日趨飽和,貿易融資成為中外資銀行爭相切入的市場熱點,誰能盡快搶占這一新興市場,就能取得未來業務發展的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從出口的主體看,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的大部分貢獻來自于外資企業,其次是國有企業。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雖然當前外資企業的出口份額仍然接近50%(見圖),但其份額與國有企業類似,呈現下降的趨勢,而其他類型的企業(主要為中小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等)的份額增長明顯。
但中小企業最大的特點是規模小,企業資產質量不高,這部分企業在進行常規的融資,如打包放款、信用證下的押匯等,在我國當前的銀行體系下很難得到貸款,這顯然對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十分不利。因而探討我國當前的貿易融資體系及企業進出口融資需求中所面臨的問題,對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擬在對當前我國貿易融資業務發展規模進行估算的基礎上,分別從企業出口和進口兩個角度總結我國貿易融資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剖析其原因,進而提出政策建議。
二、我國貿易融資體系構成及業務規模估算
1.我國貿易融資體系的構成
從業務供給的角度看,中國現行貿易融資體系劃分為商業性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兩個部分,前者在數量上構成了貿易融資業務的主體,但后者對前者有著重要的支持作用。通過直接投入和降低特定業務的成本,政策性融資引導著商業性融資的方向和數量。特別是在大宗、長期和政治性、商業性風險較高的領域,政策性融資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
2.對我國貿易融資業務規模的估算
估算中國貿易融資總體規模的主要依據是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機構外匯信貸收支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對依據《金融機構外匯信貸收支表》,簡便的估算辦法是在資金運用方項目中剔除委托貸款項目,剩余部分即近似地視之為貿易融資業務。以此計算,2012年12月,中國金融機構外匯貿易融資業務規模存量為6835.57億美元。但這一估算方法得出的結果是存量數據,而非全年業務流量數據,且存在兩項誤差:第一,外匯貸款未必都是屬于貿易融資;第二,由于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業務迅速發展,與此相應的人民幣貿易融資規模也突飛猛進,僅僅考慮外匯信貸業務,可能低估中國貿易融資業務規模?;诖耍覀冞M一步利用《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和金融項目中的“其它投資”項下的“貸款”項目來補充性地推測我國貿易融資規模。根據定義,在資產項下,借方表示資產增加,貸方表示資產減少;“貸款”項目的借方表示我國金融機構以貸款和拆放等形式對外資產增加,貸方表示減少。在負債項下,貸方表示負債增加,借方表示負債減少,“貸款”項目指我國機構借入的各類貸款,如外國政府貸款、國際組織貸款、國外銀行貸款和賣方信貸,其中貸方表示新增額,借方表示還本金額。在《2012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資產項下,貸款貸方244億美元,借方897億美元,其中長期貸款貸方568億美元,短期貸款貸方243億美元,借方329億美元。負債項下,貸款貸方6480 億美元,借方6448億美元,其中長期貸款貸方643億美元,借方440億美元,短期貸款貸方5937億美元,借方6207億美元。
三、我國貿易融資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伴隨我國國際貿易的飛速發展,國內各商業銀行的貿易融資品種日益豐富。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一些業務品種發展很快。而另一些業務品種,由于未得到進一步開發,處于停滯狀態,導致很多需要貿易融資的企業得不到資金。這種結果的出現究竟是如何造成的?筆者認為既有銀行層面的原因,也有來自企業自身的原因。
從供給角度看,盡管我國銀行提供的貿易融資工具層出不窮,但是由于對這些融資工具的認識可能過于表面化,因此,很可能會導致在產品設計上未能充分考慮到產品的風險特征,或者表現在未能對貿易融資業務進行充分了解、操作環節復雜。并且風險的管理需要銀行能夠在各個層面以及各個部門的密切協作,而我國銀行業在風險控制方面能夠采用的技術還是相對比較落后,大多數是采用行政命令,或是對風險大小的識別僅僅停留在主觀推測上,而采用量化標準以及數理模型等先進的技術上還很欠缺,因而難以形成對風險更好的監測。而來自銀行供給層面導致外貿企業的出口融資困難對所有類型的企業都是適用的,只不過對中小企業的約束效應更強。
從需求主體看,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在出口融資方面也受制于自身缺陷的約束。由于外資企業既可以利用國內銀行的融資,同時又能夠有效地接觸國際金融市場這樣的天然優勢,導致外資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相對于國內的外貿企業來說小很多。因此,下文主要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角度分析我國企業出口融資面臨的主要約束。
1.國有企業
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國有外貿企業經歷了從純粹依靠國家賦予的壟斷權力到逐漸參與市場競爭這樣的經營環境的變化。但是這樣的變化最終導致的是國有外貿企業占出口的份額逐漸下降。首先,國有企業以往通過國家政策,幾乎是在完全壟斷的環境下經營,很少會遇到競爭對手。但是這種模式下成長的企業往往經營結構單一,很多是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統購統銷的。其次,我國國有外貿企業盡管發展較早,但是總體來看,企業的規模并不龐大且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因而缺乏市場競爭力。最后,國有外貿企業的戰略定位不夠清晰。國有外貿企業的戰略定位主要依賴領導的意志,而這些領導通常是由政府任免的,因此領導的頻繁變動會直接影響到企業以后的發展,很難形成長期的戰略定位。
因此,我國國有外貿企業存在的融資問題,并不是在于融資約束方面,而是在于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融資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國有外貿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2.中小企業
在我國企業總數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9%,對我國的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各國都存在。同樣,在我國由于中小企業占據了對外貿易的較大比例,因此中小企業出口貿易融資困難司空見慣。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外貿企業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外貿企業由于自有資金缺乏,因而有較強的融資需求,而且基本上是通過銀行渠道融資。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外部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的占80%。但是由于自身經營中存在多種問題,實際上這些企業處于融資難的艱難困境。中小型外貿企業的出口融資所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小外貿企業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且融資渠道單一
在企業內部,由于不具備國有大型企業或者外資企業那樣的實力,中小外貿企業更加缺少高素質的既懂管理又懂得外銷的專業人才。并且企業一方面是經營理念上比較落后,人才梯隊遞補不上。另一方面是由于之前從事的僅僅是比較低端的外貿業務,短期內很難進行業務轉型,也很難適應銀行提供的各種對于貿易融資的金融工具。在此環境下,這些外貿企業實際上是自身素質束縛了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我國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不高,間接融資比重占比過高(很多小企業甚至是通過民間借貸的形式),中小企業在國內都很難實現直接在資本市場融資,更不要說到國際金融市場進行貿易融資。
(2)中小外貿企業自身規模不大,信用程度不高
整體上看,我國進行對外貿易企業的進入門檻是比較低的。這在有利于我國出口增長的同時,卻帶來了整體出口企業規模較小的結果。從而普遍存在較大的銀行融資需求,然而由于規模較小,缺乏用于抵質押的資產,很難滿足銀行的擔保要求。同時,規模小、資質不高也導致了企業的償債能力低,有些小型外貿企業還款的意愿并不高,很多企業甚至鉆出口鼓勵政策的漏洞,變相套取銀行的貸款,最終導致銀行對這些外貿企業提供融資便利的意愿降低。
另一方面,中小外貿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財務制度的透明性不高,因而對于銀行來說,通過直接的審查企業的財務信息從而向企業發放貸款這樣的渠道并不通暢。財務信息的不透明,再加上企業本身在自己的信用體系的維護上也缺乏相應的記錄。所有這些信息不對稱最終都會相應的增加銀行的交易成本,因而對于像貿易融資這種更多的體現短期融資金融服務,便難以順利進行。從而,中小企業的出口貿易融資渠道會最終受阻。
(3)中小外貿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經營風險較高
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大多數中小外貿企業較少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這主要是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及其發展過程決定的。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起步較晚,尤其是小型的外貿企業部分是內銷企業轉變過來的,部分是從沿海省份小作坊式的企業演變而來的。因此,這些企業大都內控制度不完善,基本上沒有形成科學的質量、成本等管理保障體系,對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了解甚少,同時企業的組織架構松散。因而,相對于大型的國企外貿公司和外資企業,中小外貿企業有更高的經營環境風險,很多銀行并不愿意將自己暴露在潛在的風險之中,于是這也間接地導致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困難。
四、對促進我國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政策建議
上文的分析表明,相對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來說,我國中小型企業面臨的貿易融資需求最強烈,但同時也是最難以得到貿易融資的企業。銀行作為出口貿易融資的主要供給方,存在審批程序較多、產品設計未能充分考慮風險特征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我國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推動貿易融資的發展,需要從企業和銀行兩方面予以解決,當然中小企業的貿易融資更多的需要從自身素質、信用體系建設和企業組織架構等方面加以提高。具體而言,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我國貿易融資發展較發達國家起步晚,貿易融資的產品種類及風險分擔技術還處于摸索階段,金融機構所使用的進口貿易融資方式比較單一。因此應當對商業銀行相關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國際先進進口貿易融資業務培訓,針對企業的實際需求更加靈活有效地利用進口貿易融資業務,最大程度地滿足目前我國企業對于進口貿易融資的需求,提高銀行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2)完善中小企業自身建設,提高企業人員的專業業務素質,進一步規范企業會計及財務制度。在企業信用方面,企業應該著力樹立自己的信用意識,逐步提高自身的資信度,有所取舍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進口貿易融資方式。
(3)國家在宏觀政策支持方面應當加大對于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結合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可以在扶持中小企業的決策中有所偏移,使中小企業也能更好地享有相關的金融服務。另外,建立及時、快速、通暢的“政府—企業直通式”的政策傳輸渠道,更好地貫徹政府政策的實施。國家還應該進一步加強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進口貿易融資的優先支持力度。
(4)金融機構在部分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建立聯合的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評價體系,并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
(5)我國應該充分借鑒國際上優秀的貿易融資發展經驗,有選擇地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貿易融資發展模式,同時應該建立健全關于國際貿易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盡量避免由于“虛假貿易融資”導致大量的熱錢流入,保證我國貿易融資健康快速的發展。
(6)目前我國企業面臨著利率高、貨幣緊縮及人民幣升級壓力的宏觀經濟環境,給企業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發展難題,銀行方面可以嘗試適當地降低或者減免部分貿易融資費用,鼓勵更多的企業充分利用這一融資模式,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勇兵,蔣靈多.外資參與、融資約束與企業生存——來自中國微觀企業的證據[J].投資研究,2012,06:65-78.
[2]賽學軍.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金融,2007,05:19-20.
[3]宋本帥,刁節文.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機遇和挑戰[J].金融與經濟,2010,04:85-87.
[4]盧睿,易瑾.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問題研究[J].中國商貿,2010,14:112-113.
[5]宋本帥,刁節文.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之思考[J].財會月刊,2010,14:25-26.
從需求主體看,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在出口融資方面也受制于自身缺陷的約束。由于外資企業既可以利用國內銀行的融資,同時又能夠有效地接觸國際金融市場這樣的天然優勢,導致外資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相對于國內的外貿企業來說小很多。因此,下文主要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角度分析我國企業出口融資面臨的主要約束。
1.國有企業
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國有外貿企業經歷了從純粹依靠國家賦予的壟斷權力到逐漸參與市場競爭這樣的經營環境的變化。但是這樣的變化最終導致的是國有外貿企業占出口的份額逐漸下降。首先,國有企業以往通過國家政策,幾乎是在完全壟斷的環境下經營,很少會遇到競爭對手。但是這種模式下成長的企業往往經營結構單一,很多是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統購統銷的。其次,我國國有外貿企業盡管發展較早,但是總體來看,企業的規模并不龐大且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因而缺乏市場競爭力。最后,國有外貿企業的戰略定位不夠清晰。國有外貿企業的戰略定位主要依賴領導的意志,而這些領導通常是由政府任免的,因此領導的頻繁變動會直接影響到企業以后的發展,很難形成長期的戰略定位。
因此,我國國有外貿企業存在的融資問題,并不是在于融資約束方面,而是在于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融資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國有外貿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2.中小企業
在我國企業總數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9%,對我國的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各國都存在。同樣,在我國由于中小企業占據了對外貿易的較大比例,因此中小企業出口貿易融資困難司空見慣。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外貿企業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外貿企業由于自有資金缺乏,因而有較強的融資需求,而且基本上是通過銀行渠道融資。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外部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的占80%。但是由于自身經營中存在多種問題,實際上這些企業處于融資難的艱難困境。中小型外貿企業的出口融資所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小外貿企業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且融資渠道單一
在企業內部,由于不具備國有大型企業或者外資企業那樣的實力,中小外貿企業更加缺少高素質的既懂管理又懂得外銷的專業人才。并且企業一方面是經營理念上比較落后,人才梯隊遞補不上。另一方面是由于之前從事的僅僅是比較低端的外貿業務,短期內很難進行業務轉型,也很難適應銀行提供的各種對于貿易融資的金融工具。在此環境下,這些外貿企業實際上是自身素質束縛了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我國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不高,間接融資比重占比過高(很多小企業甚至是通過民間借貸的形式),中小企業在國內都很難實現直接在資本市場融資,更不要說到國際金融市場進行貿易融資。
(2)中小外貿企業自身規模不大,信用程度不高
整體上看,我國進行對外貿易企業的進入門檻是比較低的。這在有利于我國出口增長的同時,卻帶來了整體出口企業規模較小的結果。從而普遍存在較大的銀行融資需求,然而由于規模較小,缺乏用于抵質押的資產,很難滿足銀行的擔保要求。同時,規模小、資質不高也導致了企業的償債能力低,有些小型外貿企業還款的意愿并不高,很多企業甚至鉆出口鼓勵政策的漏洞,變相套取銀行的貸款,最終導致銀行對這些外貿企業提供融資便利的意愿降低。
另一方面,中小外貿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財務制度的透明性不高,因而對于銀行來說,通過直接的審查企業的財務信息從而向企業發放貸款這樣的渠道并不通暢。財務信息的不透明,再加上企業本身在自己的信用體系的維護上也缺乏相應的記錄。所有這些信息不對稱最終都會相應的增加銀行的交易成本,因而對于像貿易融資這種更多的體現短期融資金融服務,便難以順利進行。從而,中小企業的出口貿易融資渠道會最終受阻。
(3)中小外貿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經營風險較高
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大多數中小外貿企業較少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這主要是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及其發展過程決定的。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起步較晚,尤其是小型的外貿企業部分是內銷企業轉變過來的,部分是從沿海省份小作坊式的企業演變而來的。因此,這些企業大都內控制度不完善,基本上沒有形成科學的質量、成本等管理保障體系,對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了解甚少,同時企業的組織架構松散。因而,相對于大型的國企外貿公司和外資企業,中小外貿企業有更高的經營環境風險,很多銀行并不愿意將自己暴露在潛在的風險之中,于是這也間接地導致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困難。
四、對促進我國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政策建議
上文的分析表明,相對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來說,我國中小型企業面臨的貿易融資需求最強烈,但同時也是最難以得到貿易融資的企業。銀行作為出口貿易融資的主要供給方,存在審批程序較多、產品設計未能充分考慮風險特征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我國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推動貿易融資的發展,需要從企業和銀行兩方面予以解決,當然中小企業的貿易融資更多的需要從自身素質、信用體系建設和企業組織架構等方面加以提高。具體而言,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我國貿易融資發展較發達國家起步晚,貿易融資的產品種類及風險分擔技術還處于摸索階段,金融機構所使用的進口貿易融資方式比較單一。因此應當對商業銀行相關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國際先進進口貿易融資業務培訓,針對企業的實際需求更加靈活有效地利用進口貿易融資業務,最大程度地滿足目前我國企業對于進口貿易融資的需求,提高銀行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2)完善中小企業自身建設,提高企業人員的專業業務素質,進一步規范企業會計及財務制度。在企業信用方面,企業應該著力樹立自己的信用意識,逐步提高自身的資信度,有所取舍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進口貿易融資方式。
(3)國家在宏觀政策支持方面應當加大對于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結合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可以在扶持中小企業的決策中有所偏移,使中小企業也能更好地享有相關的金融服務。另外,建立及時、快速、通暢的“政府—企業直通式”的政策傳輸渠道,更好地貫徹政府政策的實施。國家還應該進一步加強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進口貿易融資的優先支持力度。
(4)金融機構在部分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建立聯合的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評價體系,并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
(5)我國應該充分借鑒國際上優秀的貿易融資發展經驗,有選擇地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貿易融資發展模式,同時應該建立健全關于國際貿易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盡量避免由于“虛假貿易融資”導致大量的熱錢流入,保證我國貿易融資健康快速的發展。
(6)目前我國企業面臨著利率高、貨幣緊縮及人民幣升級壓力的宏觀經濟環境,給企業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發展難題,銀行方面可以嘗試適當地降低或者減免部分貿易融資費用,鼓勵更多的企業充分利用這一融資模式,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勇兵,蔣靈多.外資參與、融資約束與企業生存——來自中國微觀企業的證據[J].投資研究,2012,06:65-78.
[2]賽學軍.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金融,2007,05:19-20.
[3]宋本帥,刁節文.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機遇和挑戰[J].金融與經濟,2010,04:85-87.
[4]盧睿,易瑾.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問題研究[J].中國商貿,2010,14:112-113.
[5]宋本帥,刁節文.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之思考[J].財會月刊,2010,14:25-26.
從需求主體看,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在出口融資方面也受制于自身缺陷的約束。由于外資企業既可以利用國內銀行的融資,同時又能夠有效地接觸國際金融市場這樣的天然優勢,導致外資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相對于國內的外貿企業來說小很多。因此,下文主要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角度分析我國企業出口融資面臨的主要約束。
1.國有企業
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國有外貿企業經歷了從純粹依靠國家賦予的壟斷權力到逐漸參與市場競爭這樣的經營環境的變化。但是這樣的變化最終導致的是國有外貿企業占出口的份額逐漸下降。首先,國有企業以往通過國家政策,幾乎是在完全壟斷的環境下經營,很少會遇到競爭對手。但是這種模式下成長的企業往往經營結構單一,很多是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統購統銷的。其次,我國國有外貿企業盡管發展較早,但是總體來看,企業的規模并不龐大且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因而缺乏市場競爭力。最后,國有外貿企業的戰略定位不夠清晰。國有外貿企業的戰略定位主要依賴領導的意志,而這些領導通常是由政府任免的,因此領導的頻繁變動會直接影響到企業以后的發展,很難形成長期的戰略定位。
因此,我國國有外貿企業存在的融資問題,并不是在于融資約束方面,而是在于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融資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國有外貿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2.中小企業
在我國企業總數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9%,對我國的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各國都存在。同樣,在我國由于中小企業占據了對外貿易的較大比例,因此中小企業出口貿易融資困難司空見慣。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外貿企業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外貿企業由于自有資金缺乏,因而有較強的融資需求,而且基本上是通過銀行渠道融資。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外部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的占80%。但是由于自身經營中存在多種問題,實際上這些企業處于融資難的艱難困境。中小型外貿企業的出口融資所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小外貿企業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且融資渠道單一
在企業內部,由于不具備國有大型企業或者外資企業那樣的實力,中小外貿企業更加缺少高素質的既懂管理又懂得外銷的專業人才。并且企業一方面是經營理念上比較落后,人才梯隊遞補不上。另一方面是由于之前從事的僅僅是比較低端的外貿業務,短期內很難進行業務轉型,也很難適應銀行提供的各種對于貿易融資的金融工具。在此環境下,這些外貿企業實際上是自身素質束縛了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我國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不高,間接融資比重占比過高(很多小企業甚至是通過民間借貸的形式),中小企業在國內都很難實現直接在資本市場融資,更不要說到國際金融市場進行貿易融資。
(2)中小外貿企業自身規模不大,信用程度不高
整體上看,我國進行對外貿易企業的進入門檻是比較低的。這在有利于我國出口增長的同時,卻帶來了整體出口企業規模較小的結果。從而普遍存在較大的銀行融資需求,然而由于規模較小,缺乏用于抵質押的資產,很難滿足銀行的擔保要求。同時,規模小、資質不高也導致了企業的償債能力低,有些小型外貿企業還款的意愿并不高,很多企業甚至鉆出口鼓勵政策的漏洞,變相套取銀行的貸款,最終導致銀行對這些外貿企業提供融資便利的意愿降低。
另一方面,中小外貿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財務制度的透明性不高,因而對于銀行來說,通過直接的審查企業的財務信息從而向企業發放貸款這樣的渠道并不通暢。財務信息的不透明,再加上企業本身在自己的信用體系的維護上也缺乏相應的記錄。所有這些信息不對稱最終都會相應的增加銀行的交易成本,因而對于像貿易融資這種更多的體現短期融資金融服務,便難以順利進行。從而,中小企業的出口貿易融資渠道會最終受阻。
(3)中小外貿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經營風險較高
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大多數中小外貿企業較少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這主要是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及其發展過程決定的。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起步較晚,尤其是小型的外貿企業部分是內銷企業轉變過來的,部分是從沿海省份小作坊式的企業演變而來的。因此,這些企業大都內控制度不完善,基本上沒有形成科學的質量、成本等管理保障體系,對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了解甚少,同時企業的組織架構松散。因而,相對于大型的國企外貿公司和外資企業,中小外貿企業有更高的經營環境風險,很多銀行并不愿意將自己暴露在潛在的風險之中,于是這也間接地導致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困難。
四、對促進我國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政策建議
上文的分析表明,相對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來說,我國中小型企業面臨的貿易融資需求最強烈,但同時也是最難以得到貿易融資的企業。銀行作為出口貿易融資的主要供給方,存在審批程序較多、產品設計未能充分考慮風險特征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我國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推動貿易融資的發展,需要從企業和銀行兩方面予以解決,當然中小企業的貿易融資更多的需要從自身素質、信用體系建設和企業組織架構等方面加以提高。具體而言,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我國貿易融資發展較發達國家起步晚,貿易融資的產品種類及風險分擔技術還處于摸索階段,金融機構所使用的進口貿易融資方式比較單一。因此應當對商業銀行相關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國際先進進口貿易融資業務培訓,針對企業的實際需求更加靈活有效地利用進口貿易融資業務,最大程度地滿足目前我國企業對于進口貿易融資的需求,提高銀行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2)完善中小企業自身建設,提高企業人員的專業業務素質,進一步規范企業會計及財務制度。在企業信用方面,企業應該著力樹立自己的信用意識,逐步提高自身的資信度,有所取舍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進口貿易融資方式。
(3)國家在宏觀政策支持方面應當加大對于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結合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可以在扶持中小企業的決策中有所偏移,使中小企業也能更好地享有相關的金融服務。另外,建立及時、快速、通暢的“政府—企業直通式”的政策傳輸渠道,更好地貫徹政府政策的實施。國家還應該進一步加強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進口貿易融資的優先支持力度。
(4)金融機構在部分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建立聯合的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評價體系,并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
(5)我國應該充分借鑒國際上優秀的貿易融資發展經驗,有選擇地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貿易融資發展模式,同時應該建立健全關于國際貿易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盡量避免由于“虛假貿易融資”導致大量的熱錢流入,保證我國貿易融資健康快速的發展。
(6)目前我國企業面臨著利率高、貨幣緊縮及人民幣升級壓力的宏觀經濟環境,給企業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發展難題,銀行方面可以嘗試適當地降低或者減免部分貿易融資費用,鼓勵更多的企業充分利用這一融資模式,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勇兵,蔣靈多.外資參與、融資約束與企業生存——來自中國微觀企業的證據[J].投資研究,2012,06:65-78.
[2]賽學軍.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金融,2007,05:19-20.
[3]宋本帥,刁節文.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機遇和挑戰[J].金融與經濟,2010,04:85-87.
[4]盧睿,易瑾.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問題研究[J].中國商貿,2010,14:112-113.
[5]宋本帥,刁節文.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之思考[J].財會月刊,2010,1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