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麗
摘 要:本文闡述了綠色交通運輸的內涵,分析了交通運輸對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并分別從結構優化、技術創新、政策引導等方面提出了實踐綠色交通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綠色發展;交通物流;結構優化;措施
一、交通物流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完善,交通物流迎來了大發展,貨物運輸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0%。而運輸規模的擴大和汽車工業的發展,使得交通物流業已成為我國能源消耗增長最快的行業,在當今石油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仍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在我國交通運輸能源利用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能源節約刻不容緩。另一方面,過去10年中,源自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率高達25%,遠高于13%的平均水平。而且,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小汽車擁有率的不斷上升,我國交通的碳排放在可預見的未來仍保持高增長趨勢。再者,由于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設施的利用效率不高、運輸系統發展滯后原因,交通擁堵問題日趨嚴重。這一系列的交通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二、綠色交通的提出和綠色交通物流的內涵
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綠色交通體系”的概念,最初的綠色交通理念僅僅局限于對綠色交通方式的推廣,而今綠色交通的概念不斷擴展,成為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交通發展方式。
綠色交通物流則是指充分利用并改善現有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從人的需求出發構建交通物流體系,從結構優化角度提高運輸效率,并從政策導向、技術創新等方面降低交通運輸對環境的污染,從而減少能源消耗,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其本質特征是以人為本、和諧性、可持續性。以人為本,即交通規劃從人的需求出發,考慮交通時間、成本的節約,主要是通過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的綜合交通體系的建立、運輸方式結構優化來實現。和諧性即與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相一致,為此,要實現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網絡與樞紐、交通規劃與管理、交通建設與使用的高度和諧,通過結構優化和政策引導來實現。可持續性,即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既保證交通運輸業自身發展,又能支撐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可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
三、交通物流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
1.結構優化層面
(1)加快建設運輸大通道和無縫銜接樞紐。推進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運輸通道暢通化、網絡化發展。積極促進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高效組織和順暢銜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經濟、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集各種功能于一體的、設備設施先進的、智能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是提高效率、實現一體化交通運輸的關鍵。推動公路貨運樞紐站場與港口物流園區、空港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建設,鐵路集裝箱站場統一規劃建設,實現貨運無縫銜接。
(2)優化運輸裝備。加快先進節能型運輸裝備的推廣應用,在道路運輸方面,嚴格執行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加快淘汰黃標車。鼓勵使用LNG(液化天然氣)、LPG(液化石油氣)等節能環保車輛。加快發展適合高等級公路的大噸位多軸重型車輛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輕型低耗貨車,彌補缺重少輕局面。推廣應用自重輕、載重量大的運輸裝備,推廣廂式貨車。
水運方面,加快船舶運力結構調整,優化船隊的噸位結構,積極引導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優化港口裝卸設備結構,加快港口裝卸工藝升級改造,引導企業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舊船舶。
(3)大力發展綠色運輸方式。據統計顯示,航空、公路、鐵路的能耗比在等量運輸下為18.6∶9.3∶1,從運輸效率角度來看,鐵路運輸和海運最環保,因此,應加強鐵路和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并提高其承運比重。
2.技術創新層面
(1)加快替代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推廣應用。大力推進交通運輸新能源利用、資源節約等領域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強替代能源技術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中的應用,促進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設施中的應用;加強混合動力技術及清潔能源在營運車船中的應用;分階段建設長期可持續利用的氣體燃料供應網絡;因地制宜地繼續推廣應用乙醇汽油,同時增加生物柴油的原料供應,逐步增加生物柴油產量,提高對柴油的替代率。做好國Ⅳ車用柴油升級準備工作。加快可替代清潔能源技術在水運方面的應用和推廣;鼓勵發展軌道式龍門吊等高效港口裝卸設備,引導港口裝卸設備向輕型、高效、電能化方向發展。
(2)加快智能交通系統開發與應用。智能交通系統是運用高新技術綜合解決交通運輸問題,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運輸系統。加快智能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應推進城市道路智能控制平臺建設,實現車輛追蹤定位、動態監管、交通信息智能化等功能。
3.政策引導層面
制定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制度和環境保護標準體系。
建立與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統計分析、評價考核相適應的監測網絡;建立綠色交通發展的戰略規劃體系、法規標準體系、監管組織體系、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完善公路運輸、水路運輸、港口生產、交通建設等綠色節能環保統計指標體系,納入統計制度,強化各項指標的統計調查、分析、預測和發布工作。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標準體系,來系統地控制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影響并能提高運輸系統效率,并且實施中不斷根據情況調整制度、標準,減少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解曉玲.公路運輸行業減碳路徑分析[J].綜合運輸2011(01).
[2]繆瑞.資源、環境約束下我國物流運輸發展方向[J].資源與產業,2010(04).
[3]馮之浚,周榮.低碳經濟: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04).
[4]馮之浚等.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9(12).
[5]陸化普.實現城市可持續交通的對策建議[J].2009(17).
[6]周曉航.發展綠色循環低碳交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J].2013(12).